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2.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录李白“古赋”八篇。就“古赋”原义而论,似应排除骈赋、诗体赋那种讲究语言骈俪整齐及用韵规饬的赋作。就所录李白八篇赋作句式来看,是否全为古赋之体尚待商榷。此外,李白赋今虽仅存八篇,然就其《大鹏赋序》等所示信息,其所作赋体当远非此数。兹略就李白赋篇之分体归类及篇目等略加辨析,以期雅正。  相似文献   

3.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特别是汉魏六朝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叫做乐府,从殷代的瞽宗,周代的大司乐,秦代的乐府来说,乐府是一个音乐官署的名称,而且按刘勰在《心雕龙.乐府》篇里所说的内容来看,“乐府”是专指那些入乐的诗歌。在本篇里,刘勰关于乐府的含义,起源,从汉代庙堂乐府的特点到三国魏晋乐府的特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涉及到乐府总体的特征,即东与辞的关系,雅咏与新声,协律与不入乐,把乐府作为一种独立产体论述的原因,等等。所以说,刘勰的《乐府》篇是一篇乐府体的学史。  相似文献   

4.
“折衷”是刘勰的主要论文方法,《文心雕龙》“变乎《骚》”一语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这种“折衷”思维模式。在刘勰看来,体“资于故实”、数“酌于新声”是文“变”之“势”、“理”,而《楚辞》则是对这两者的集中体现。“变乎《骚扩者,实指《骚》(概指《楚辞》)为文“变”之典范。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是中国中古时期一部伟大的理论批评著作,贾谊是汉初文坛的杰出代表,其人其文具有永恒的魅力。刘勰在《辩骚》《诠赋》等十四篇中对于贾谊的文学创作做了多方面的评价,特别在《哀吊》《体性》《才略》三篇中重复运用"清"字来评论贾谊的文风。知人论世并结合刘勰审美理想中"清"的意蕴,贾谊"清"之文风主要呈现在其文语言明晰省净和其人性情清正真挚这两方面,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楚地文化对他的思想及"清"之文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辨骚》篇中刘勰基于宗经思想认为楚辞不如《诗经》雅正,但对楚辞自身文学成就进行评价时却认为楚辞内容与形式的新变超越了《诗经》,从而出现了“宗经”而又“逆经”的矛盾现象,本文认为这种矛盾现象并非刘勰思想的缺陷恰恰是他超越前人及同时代人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7.
历来文学史家之论赋源,多溯及《诗经》、楚辞。班固在《两都赋序))中首先提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氏以后,依《诗》立论者,代有其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承其说并加以发展,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后人也大多持这观点,认为《诗经》为赋的远源,楚辞为赋的近源。“《诗经》楚辞赋源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不很准确之弊。众所周知,代表汉赋最高成就的是以京殿苑猎为主要内容的汉散体大赋(以下简称汉大赋),并不是骚体赋(这种赋体主要是接受了《离骚》的影响)汉大赋的创作精神、文章结构、铺陈手法、句法组织等都与《诗经》、楚辞大相径庭。班固当时之所以模棱两可地说赋乃“古诗之流”,主要是因为汉代以经学为文学标准,认为《诗经》都是政治诗,并由赋的  相似文献   

8.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9.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0.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1.
《文选·赋》"物色"类选录了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四篇作品。萧统是从先梁赋的"整体"中选出此四赋的。四赋入选《文选·赋》"物色"类的原因大致有三:内容上,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形式上,文采斐然,结构巧妙;评价上,均得到先梁士人的好评。探讨《文选·赋》"物色"类选文原因,有助于推进...  相似文献   

12.
刘勰认为乐府是"诗"与"声"的合一,要以雅乐来配歌辞,从而达到观风识礼的目的.对于刘勰的乐府观,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联系刘勰生活的时代,试图对《乐府篇》作具体的阐释,并与其诗歌观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乐府观有一个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3.
汉晋音乐赋的创作专事铺叙、体物写志、虚构夸张。语言绮丽,注重文采,讲求韵律。结构上追求"繁类以成艳"以造成气势,并运用铺陈、比喻、排比、夸饰、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体现了繁花似锦的艺术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与美学价值,从而使音乐赋成了赋体文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杜诗未刊评点是杜诗学史上具有独特批评形态且文学批评色彩较浓的珍稀文献。与小说、戏曲评点着意于文学传播之商业价值的多向性、大众化传播方式不同,单向性、私人化的人际传播是杜诗未刊评点传播的唯一方式。在其版本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父子传播、友朋传播和师生传播等三种主要的传播形态。杜诗未刊评点这种单向性的人际传播具有强化杜诗经典地位、激起学界和收藏界对杜诗未刊评点不断珍视的现实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勰提出的审美鉴赏理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明了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主要区别,这一观点成为我国重要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究其渊薮,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开创了读者中心论的先河,《淮南子》、《文赋》进一步阐发,直至刘勰的《文心雕龙》方初具规模,后经钟嵘、宗炳等人努力,终于形成我国独具一格的文学批评标准“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17.
汉代赋学论     
汉代的赋学与汉赋创作呈现了几乎同步的现象,赋的兴盛期,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汉代涉及赋学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史书或非专论赋的单篇文章中,它们为汉以后历代的赋学研究,树立了框架,奠定了基本的范畴。汉代赋学以儒家诗论作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观念,以之衡量和评判赋的整体创作或赋家及其作品的优劣状况,从而使赋含有了实质性的功利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文学本身的唯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范当世(1854-1905)是晚清同光体的重要代表,由于社会政治、家族环境、人生命运等因素的高度契合,杜甫的文学成就和人格精神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范当世诗集中直接提及杜甫共计25处,引用、化用杜诗近百处,频繁、密集地使用杜典。此外,还表现为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思想主题,锻炼字句、以议论为诗、沉郁悲慨的艺术特点,从具体视角显示了杜甫诗歌在晚清的传播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盛唐艺术繁荣鼎盛,并且当时的文人普遍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因而留下了数量颇丰的艺术诗。其中,杜甫的艺术诗成就最为显赫。杜甫的艺术诗不但生动展示了盛唐艺术的风貌,而且深刻阐释了盛唐艺术的风度。一方面,杜甫的艺术诗是受盛唐艺术的强烈感染而作,承载了盛唐艺术的大气与恢弘;另一方面,杜诗创作历来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盛唐社会的急转骤变使杜甫后期的艺术诗具有了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而盛唐艺术的气度始终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底气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新兴都邑赋具有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以文学方式集中展演当代城市的群体形象,以延续或补白的方式传承城市文化遗产,以个体视角充分体现对当代城市的复杂感知,以发掘民族、地域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有识之士的提倡与参与、赋体自身的文体特性是都邑赋复兴的综合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