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鲁华  吴永发 《科技资讯》2012,(13):243-243
当今,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空间的文化重构被日渐提上议程。其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研究在城市景观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从景观生态学理念出发,阐述了在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滨水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及方法,以期对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可持续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地与水体相连接的纽带,是一个城市特殊的区域,也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段。以合肥市为例,在对城市滨水景区旅游区位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滨水区游憩功能分区及滨水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并提出滨水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从而为合肥市城市滨水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滨水地区是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通过对其特点总结及实例分析,提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策略: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营造亲水空间,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与整体性。  相似文献   

4.
赵恒  王文婷 《科技资讯》2011,(35):249-249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尤显其独特和重要之处。季梁公园位于随州市迎宾大道两侧,城东新区的中心位置,对整个新区起到了主要的环境景观协调作用,是随州市对外良好形象构建的门户位置。故本文将季梁公园为载体,分别以滨水轮廓线、建筑退让线及建筑高度的把握为设计要点,制作出随州市城市滨水区空间形态设计方案,为随州市滨水区规划建设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滨水道路景观设计——以甘谷县滨河路景观规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怀录  张淑娟  龚亮  杨亚斌 《甘肃科技》2010,26(14):109-112
近年来,城市对滨水区景观的开发日益重视,作为滨水区景观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我国众多中小城市而言,滨水道路景观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点睛作用。城市滨水道路景观设计首先应保持城市景观的统一性,对道路、道路至水域的过渡带及临街建筑三部分景观进行统一设计;其次应注重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以甘谷县滨河路景观规划为例,对此进行阐述,以期为其他中小城市进行滨水区景观规划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山地城市的典型代表,重庆有着优厚的滨水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的快速发展中滨水空间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与利用。文章在综合分析重庆主城滨水区自然与入文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区滨水旅游的主题及形象,制定了滨水空间旅游区划与开发的6个原则,结合滨水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滨水区旅游空间布局。根据滨水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分布特点将滨水区分成了7个旅游功能区,即北碚峡谷温泉滨水旅游区、水土—悦来观光农业滨水旅游区、磁器口—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西彭—鱼洞岛屿滩涂生态滨水旅游区、鱼洞—李家沱厂矿码头滨水旅游区、李家沱—朝天门文化生态滨水旅游区和朝天门—五宝岛屿峡谷生态滨水旅游区,并对每个功能区的开发内容与形式做出了详细的安排,这有利于发挥重庆主城区滨水旅游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孙洋 《科技资讯》2011,(17):58-58
从城市的构成来看,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而城市滨水区中驳岸空间作为水域空间与陆地空间相交接处的区域,往往对城市滨水区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长泰县滨江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了在中小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过程中,注重中小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规划主题,注重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历史脉络的延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和亲水性两条主线,同时注重景观功能的观赏性和可行性的统一,强调滨水区特定区域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9.
张蕊 《科技资讯》2011,(32):125-126
城市滨水区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的概述,澄清了城市滨水绿地的现状和特点,重点对于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进行阐述,从生态规划的由来、模式入手,继而重点阐述了其原则。并在第三部分突出了生态规划的绿色设计理念,最后描绘了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愿景。  相似文献   

10.
结合对上海炮台湾湿地公园、浦东世博公园和外滩滨水区的调研分析,该文探讨了从“生态条件、使用功能、景观形态”这三个重要方面深入挖掘和利用滨水湿地自身的地理、景观、文化、发展的内涵,趋利避害,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特点,打造独特的、生态的、具有先进理念和最新技术的“既好看又好用”的滨水湿地景观。  相似文献   

11.
杨剑 《工程与建设》2012,26(4):461-463,47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滨水区进行了新的开发和重新规划。在更新其原有滨水驳岸的景观设计过程中,遵从自然过程的设计原则,对协调好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及市民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相关理论研究的分析及实践总结,从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城市中滨水驳岸景观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敏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是山地城市滨水区景观灾害和灾害景观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水灾害的特征和类型、灾害的演进过程以及防灾误区。通过借鉴社会生态学和景观都市主义理论,提出了能承受干扰而不至于崩溃的弹性适灾策略。并以重庆市北滨路滨水景观设计为例,从时空的动态适应、复合的网络系统和适应性的植物群落3个方面进行了景观基础设施的设计实践,以期推动山地城市滨水空间防灾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3.
滨水带绿地是城市的生态绿廊,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它有助于体现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滨水区绿地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形成城市的滨水绿带。滨水区绿化应有机地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充分利用水体和临水道路,规划成带状临水绿地,成为附近居民及游人的休息、娱乐、观光场所。密切结合当地生态环境、河岸高度、用地宽窄和交通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全面规划设计。以城市滨水区为对象,探索城市化对滨水自然过程的影响,并提出遵从自然的系统化设计途径。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14.
浅议城市滨水区绿地种植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目前城市滨水区绿地种植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先进设计思想,总结出城市滨水区绿地种植设计应该遵守的几条原则,为建立合理的城市滨水区绿地植物群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娟  张晓鸿 《科技信息》2009,(29):338-338
本文对滨水景观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总结了滨水景观的概念和滨水区建设的类型,以国内外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发展研究为切入点,概括其发展阶段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指出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结合山东黄河两岸景观规划研究状况,对滨水区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卜颖辉 《科技信息》2009,(17):303-303,321
城市滨水区域是整个城市基质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生物活动频繁,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相当意义的地区。在城市滨水区域原有的基质环境的基础上经人工规划、建设形成的城市滨水景观更是城市景观中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滨水区域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改造的过程中师法造化,营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滨水景观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的滨水区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城市发源地的城市滨水区经历了辉煌-衰退-再辉煌的过程,这一地段在城市建设中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空间架构与环境景观所组成的空间形态的塑造是再开发的重要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区是展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居民休闲文娱程度以及城市形象和文化风貌的重要地带.本文在充分对比分析国外城市滨水区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了北京市滨水区文化的发展状况,并着重比对分析了什刹海、昆玉河、转河和北土城河四处典型城市滨水区文化发展的差距和问题,为北京滨水区的文化开发和建设提供改进的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入手,来进行滨水绿地生态区域的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转变城市滨水区规划的价值理念,突出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在规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城市滨水区规划应该坚持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于公共空间理念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的分析过程中,梳理公共空间理念的规划原则和实践操作规范。结果城市滨水区规划的公共空间理念颠覆了传统规划理念所遵循的抽象性空间设计模式,拓展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具体性空间设计模式。结论城市滨水区规划的公共空间理念及其基本原则为当代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等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原则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