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6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西班牙继承了广阔的领土。同样也继承了更多的宗教责任。其两代君主基于对宗教的狂热,肩负起保卫基督教世界的重任。为了实现宗教的纯洁与统一,他们常年征伐,不仅对欧洲的新教势力大肆镇压,还对土耳其进行远征。西班牙“黄金时代”的战争以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战争的背后则是对王朝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New Economy)这一概念,在美国兴起,随后迅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使用。在中国,“新经济”一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起来。究竟什么是“新经济”?我们可以从“新经济”中借鉴什么?新经济会给世界、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我们在投入到新经济的浪潮之前应该弄清的。  相似文献   

3.
去遥远地方的“瞬间移动”,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等,借助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虫洞”,这些异想天开的想法都是可以实现的。最近,日本名古屋大学的阿部文雄准教授提出了一种通过望远镜观测来寻找有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那些虫洞的方法。那么,虫洞究竟是什么?阿部准教授提出的又是怎样的一种观测方法呢?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知音》中“知音”的含义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是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及其价值即是知音,不少学者认为就是知文情。细细体味起来,刘勰本意似不止于此。《乐书》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凡音由于人心,天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由之认为“大乐和天在同和。”这是人心、道心在音乐最高境界的表现。刘勰的“知音”正是借此而言文心。天地道心通过人心体现,人心通过文心体现,文心又蕴藏于文情中。所以宗白华讲“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  相似文献   

5.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抨击了维护君主专制的人(小儒),认为他们所谓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为君权辩护的无耻说辞。“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本出自《庄子·人间世》,《庄子·让王》对此问题进行了呼应,通过文本可以发现《原君》中的小儒对其内涵进行了曲解:其一是对君主本位的曲解,其二是对君臣关系的曲解,其三是对反抗暴政的曲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原君》篇抨击君主专制的思想并不矛盾,黄宗羲并没有否认君臣存在于历史中的事实,其辨明君主职位的指向也正是处于“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前提之下的社会职能问题。同时,黄宗羲也道破了“君臣之义”的历史性,破解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易被曲解的逻辑难题,是对原句思想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薛涛 《少儿科技》2023,(4):36-37
<正>2022年12月4日,遨游太空183天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中央电视台做了现场直播。许多同学在收看时注意到,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分别被称为洞幺、洞两、洞三,返回舱落点坐标被报为东经幺洞洞度洞三分洞八秒、北纬四幺度三九分幺两秒。这是为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洞”“幺”“拐”解释如下:说数字时在某些场合用来代替“0”“1”“7”。  相似文献   

7.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对这个世界提出的挑战是什么? 记者曾不止一次对海外朋友提问。有的回答说,宗教狂热将触发危机。有的说,不,不,是经济衰退带来灾难。更多的人却说,八十年代最大的挑战是战争。宗教狂热的挑战提起宗教狂热,记者不由得不想起前年年底发生的“丛林惨剧”:美国人民圣殿教的成千个信徒,按教主琼斯的“启示”,在圭亚那的丛林中“集体自杀”。这竟然发生在科学昌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竟然发生在自诩信奉“民主”“自由”的美国公民中,真是难以想象。可是,它毕竟是事实。统计表明,七十年代宗教书籍销路突增。连记者本人前几天也收到了纽约寄来的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条教义,革除自身弊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我们只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孔汉思“世界伦理”构想的提出,使得儒教在世界新形势下的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重新发展的机遇,在构建“世界伦理”的过程中,儒教既要解决好自身的两个问题,同时还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以适应世界政治一体化对宗教所提出的要求,从而在新的世纪里,发挥其应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科技知识动漫》2008,(6):30-30
植物从种子葫发,长出幼苗,再发育成熟,一天天地长大,那么它是靠“吃”什么长大的呢?  相似文献   

12.
我从经济角度对世界格局谈一点见解:“极”与“圈”。“极”就是指多极化的极,“圈”就是指经济圈的圈。目前,世界格局正在向多极化发展,虽然还很难预料未来多极格局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但至少在经济方面,美国、西欧、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20万亿美元当中大约分别占“5、5、3”万亿美元,它们可以说是三个“极”。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原罪”的宗教释义与哲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宗教教义中的人类“原罪说”及宗教的“赎罪”方式作了分析,指出其主要用意是凸现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要求人类绝对服从。宗教的赎罪方式虽然日益市俗化、伦理化,但由于上帝存在的不可验证性,使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受到质疑。哲学以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也为人类论证了“原罪”。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对实践的独特理解为人类指出了解脱“原罪”的真实之路。  相似文献   

14.
赵玲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9-121
在音乐中,“乱”是一种古代曲式术语,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以及汉、魏相和大曲中,均有“乱”的歌词实例。巴人音乐申的“乱”不仅是音乐的高潮,而且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对于“和声”一词,因读音不同而有不同的解释。巴人音乐中的“和声”,指歌曲衬词中由他人应和帮腔的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巴渝遗音《竹枝词》中的“竹枝”与“女儿”就是其和声。  相似文献   

15.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16.
公元2000年是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千禧年”。“千禧年”的来临,对那些笃信基督教义的人们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也给全世界带来了欢乐和期盼。不过,在以色列,事情则不那么简单。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圣地,生活在这块浸透了宗教文化和宗教情结的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禧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马克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务教义,革除自身弊端来适应社套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我们只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套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大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一向被认为是社会生活中相对稳定的宗教,也受到了其影响,不少宗教开始将网络纳进自己的传教、修行活动中,这其中尤其突出的是"新新宗教",将互联网作为了重要的传教手段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洞天”是一个道教术语,最早见于初唐陈子昂诗句.其词义各书均注为“洞中别有天地”。其构成方式,一些人认为是名+名的偏正型,但笔者认为是主谓型。该词的构成方式较为特殊。  相似文献   

20.
<正>东南亚是宗教的"万花筒"。之所以这样讲,首先是世界上主要的宗教在东南亚都有分布,并且存在着独特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和在全球有很大影响力的伊斯兰教文化圈。东南亚既拥有世界上总量最多的佛教信徒,也拥有伊斯兰教信众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其次是本土宗教很发达,万物有灵等传统宗教无处不在,并且和外来宗教相融合,越南的高台教、和好教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第三是东南亚的每个国家都是多元宗教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