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异特征与空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福建省67个县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条件、投入产出状况和环境负荷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分析,结果显示福建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县际差异,并根据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结果划分为强协调发展型、较强协调发展型、较弱协调发展型、不协调发展型和极不协调发展型5种空间模式.探讨各模式的发展特征与生态经济协调状况,为促进农业生态区划与目标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图1,表4,参12.  相似文献   

2.
中国绿色增长模式的动态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中国绿色增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对经济、资源、环境、生活、政策子系统参数的调控,预测人均绿色GDP、资源环境成本、生态安全指数、环境污染指数、国民幸福指数以及研发效率等变量的动态趋势,模拟得到四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压力,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问题的日益严重将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策干预与国家宏观调控,优化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的生产与使用起到约束作用;方案4:协同发展模式以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较低的经济损失、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代表了快速增长低消耗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即绿色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群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如何准确地认知和评价城市群建设对我国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的影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五大城市群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建设降低了城市群城市AQI、PM10和PM2.5浓度;产业集聚改善了空气质量,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恶化了空气质量;季节和气象因素也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冬春季节的城市空气污染高于夏秋季节;各城市群建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继续推进城市群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群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城市群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建立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促进城市群的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草场、土地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充足的“边、山、少、穷”地区,针对区域特点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开展农、林、牧、草综合技术开发,将软科学与硬技术结合,建立土地—植物—动物三位一体、持续协调发展的“草畜粮”生态农业模式和以“林(果)—粮、林(果)—草”等形式为主体的立体农业模式,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系统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提高农业系统整体功能和持续发展水平,是振兴山区经济的有效途径。表1,参6。  相似文献   

5.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4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经AHP方法给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各维度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逐年增高,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4个维度间协调度得分却在逐年下降;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等维度呈可持续发展态势,人口维度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据此认为,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口、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伦理的协调发展;迅速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图3,表2,参13。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多年来农业经济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经济、产业、环境现状,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年会将于2006年8月在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具体日期及其他事项再作通知),会期6天,会议注册费700元.会议的主题为”科学发展观与西部大开发”.年会的主要征文范围包括:(1)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应用;(2)社会经济系统分析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3)西部开发的产业调整与科学发展观;(4)西部开发的资源利用与科学发展观;(5)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6)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7)新疆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8)其他.欢迎对以上议题感兴趣的会员和专家、学者踊跃投稿,也特别欢迎年…  相似文献   

8.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试图运用系统论思想 ,提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概念 ,阐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复杂系统的结构特征、各子系统之间内在协调机制及系统发展过程 ,对有效建立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开放的复杂系统的规划与调控的综合集成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9.
基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退耕还林工程影响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土丘陵退耕区米脂、安塞和吴起三县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测算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退耕区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耦合处于一种中度协调发展态势,并没有实现完全匹配与协调发展;2)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有序耦合产生了抑制作用,表现为退耕还林对农户生产结构调整激励不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有必要考虑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农户建立与生态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协调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考虑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纳入退耕还林工程,以提高生态脆弱区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为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取向,也是我国科技攻关的核心与重点,本文在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构造基于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和科技子系统为核心要素的PREEST系统模型;并在完成对可持续发展系统评价的前提下,对系统的发展和运行进行规划和优化探索,以期通过对基于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的研究,为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绿洲规模与绿洲经济发展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洲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洲规模内存在的各种资源规模的大小.对于环境封闭和生态脆弱的干旱区绿洲而言,一方面,由于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经济的快速增长受到约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导致的人口规模、生产规模及其消耗资源能力的增大导致绿洲负荷过重,稳定性受到威胁,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同时实现经济效应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在绿洲适宜规模内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特殊性的基础上,以且末绿洲为例,根据1985-2004年的连续统计数据,运用多种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在绿洲适宜规模下存在的资源规模与绿洲经济发展关系,为绿洲规模与绿洲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依据.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复合系统. 文章以协同学理论和加速遗传算法为基础, 构建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系统的有序度模型和协同进化模型, 并给出相应的计算方法. 采用大连市的历史统计数据, 开展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同进化的实证研究, 以模型计算结果为依据, 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各子系统间的协同进化关系, 完整地体现了这一复杂系统的局部相关性和整体演化趋于稳定性, 在三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规划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 ,采用北京市的历史统计数据 ,开展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非线性多目标模型 .以模型计算结果为依据 ,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较好地反映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制衡关系 ,完整地体现了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社会系统的和谐,有赖于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共同作用、相互关系和谐、有序运行、协调发展,社会资源兼容共生。形成和谐的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结构合理,人们行为规范,管理有序和有效。和谐社会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政治民主,法制完善,公平正义,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活力,文化多样,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力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协调发展,进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全面发展的总体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5.
资源禀赋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会产生"资源诅咒"现象,即资源优势阻碍经济增长.目前研究较少考虑资源税制设计对区域"资源诅咒"的影响,缺乏资源税改革对区域演化作用深入研究.基于历年统计数据,本文研究当前我国区域"资源诅咒"分布情况,并构建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编制社会核算矩阵(SAM),分别以2%、5%和10%的煤炭资源税率设置模拟场景,分析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资源诅咒"演化的影响,并提出破解我国区域"资源诅咒"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资源税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区域"资源诅咒"恶化,但会使产品价格发生波动,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同时改革会影响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尤其是抑制资源生产和加工产业增长,促进资源在各产业间合理流动,使资源消费和产业结构趋于理性,从而适度控制各区域的能源供给和需求,逐步转变各区域增长方式,协调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区域,采用二元相关分析法与一元线性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1996-2005年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是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提出对策,有助于加强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在明确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分析小城镇资源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给出了两者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并在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可持续发展实践中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后化石能源时代的油气资源开发,不应仅局限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本身,将其视为包括油气科技进步、油气资源结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进而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科技进步是油气资源开发的根本保证、油气资源结构更替是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实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油气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生态环境可持续能力的总体变化态势,以求为制定政策服务。方法。借用气候突变原理.采用Mann—Kendall方法判定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从生态环境生产潜力、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效应和社会响应4个主题出发,构建了包含37个指标的陕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主题层内部采用权重积(WP)方法构建了生态环境生产潜力指数等4个主题子指数,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影响各子指数变化的主导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采用欧式距离法计算研究区1989—2006年的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并对其变化态势进行分析。结果。1989。1997年研究区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保持稳定,略有下降;1997~2006年综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2000年西部大开发以来呈现出跨越式的进步,这主要归功于加大社会响应、减小人类活动影响,从而降低了生态环境效应、增强了生态环境生产潜力。结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通过加大社会响应、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图10,参22。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类活动引发的水危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找到解决水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社会水循环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水资源在区域社会系统和水系统之间的转化和消耗过程;从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角度,设计了节水农业型、环保工业型和服务业驱动型三种发展模式,并研制了基于发展模式驱动的水安全调控模型;在对区域水安全状态关键指标模拟的基础上,评价在不同发展模式情景下的水安全度,对比给出推荐的调控方案.通过在郑州市的应用发现,设计的七种调控方案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水安全度,但采用复合模式方案的水安全度明显高于采用单一模式方案,综合考虑三种模式的方案7是最理想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