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喜欢赋予动物神奇特性,西方人甚至会把新生命的到来归因于一种鸟儿--白鹳。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传的一个可爱动物神话是送子白鹳。当孩子问父母“我从哪里来”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送子白鹳把你带来的”。人类学家最近指出,这个神话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他们都认为白鹳是真正爱家的鸟儿。事实上,欧洲白鹳会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但并非“白头偕老”。在“临时夫妻”关系期间,一对白鹳配偶会勤勤恳恳照顾子女,由此赢得“模范夫妻”称号。此外,白鹳喜欢与人类住在一起,这可能强化了人们对它们爱家的良好印象。在欧洲的一些传统城镇,人们能见到在房顶上构筑鸟巢、以鸟喙击打房顶而噼啪作响的白鹳。  相似文献   

2.
蝴蝶在幼虫期是那样丑陋,然而通过“完全变态”后,可谓脱胎换骨,展现出人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美。动物的“变态”指的是动物为了生存以不同的生命形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即“变态现象”。蝴蝶的生命史中有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时期,称为“完全变态”,而虫的生活中没有蛹期  相似文献   

3.
蝴蝶在幼虫期是那样丑陋,然而通过“完全变态”后,可谓脱胎换骨,展现出人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美。动物的“变态”指的是动物为了生存以不同的生命形式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即“变态现象”。蝴蝶的生命史中有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时期,称为“完全变态”,而虫的生活中没有蛹期称为“不完全变态”。蝴蝶的变态是分工合作的好例子,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首先是卵,别看它不吃不动,其实胚胎正在里面努力发育为幼虫。幼虫的任务是吃,它不停地咀嚼植物的叶子,如果算上占身体比例很高的消化吸收系统,它的体质量可增加3000倍。它吃这么多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我对报刊上的哲理小品甚感兴趣,几乎每篇必读,获益良多。然而,最近我读到一篇有关碧风蝶的哲理小品(见链接),心情却有点反常:粗读此文,感到十分兴岔,大有石破灭惊之感。我想,若同行真的发现了“碧风蝶的卵(应为幼虫,笔者注)成蛹后……长途跋涉,爬到高出地面两米多的刺槐树上”,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句成语,叫做“对牛弹琴”,意思是说对动物弹琴是白费劲,因为动物不懂音乐。今日看来,这话并不全对。有报道称,故意对奶牛播放音乐,结果奶牛产奶特别多。这说明牛还是“懂”音乐的。其实,不少动物并非“乐盲”。  相似文献   

6.
一些动物常常将自己装扮成具有防御能力或无法被食用的物体,这种行为就是动物拟态.这是一种巧妙的伪装术,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最常见的就是动物的保护色.后来,动物拟态逐步从行为举止进化到发出信号,目的是做到形似. 动物拟态分为3种形态——贝茨型、弥勒型和进攻型.贝茨型比较简单,即伪装成不能被食用的物体,如步行虫装扮成黄峰.弥勒型要复杂一些,具体表现为:好几种具有自我防御能力又形似的动物相互模仿,构成一条“防御链”.这样一来,由于大家色彩都很相似,所以个体便占了便宜.金龟子、椿象和瓢虫的体表都有能吓跑敌人的黑斑.  相似文献   

7.
很多欧洲人对现代生物工程,尤其是新的遗传工程感到不安。虽然对在诊断和治疗领域的“传统”医学应用方面给予了广泛的支持.但很少人赞成将转基因动物用作诸如器官移植进人体之类的应用研究(图1)。在管理者对冒险和安全问题惯例的担心和公众将注意力集中在道德上可接受性的担心之间,还存在一种明显的不协调。旨在了解欧洲人关于生物工程在想些什么的最近的“欧洲晴雨表”调查研究得出的主要教训表明,公众对出现的生物工程应用的信任,不能认为是确实的。遗传试验医药作物食品生产研究用动物异种移植图1.将实用性、冒险性和道德上可接…  相似文献   

8.
人们一日三餐进食经消化后排泄粪便,若光进不出则会被活活憋死,不管是总统还是庶民,在食物的进与出这个能量守恒的科学法则面前,人人一律平等。为了您的健康长寿,请按时拉屎撒尿。早先人类的体内消化物排泄与某些哺乳类动物行为一样,先在旷野处挖个坑,拉出屎后再用泥土或枯叶掩埋起来;也有在树林草丛隐蔽处或不易被他人发觉的断垣残壁处就地解决,然后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出现陶器粪缸后,便溺就有了固定场所,若在粪缸上搭个茅草棚挡风遮雨,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茅坑”;在集镇上流动的人多,供如厕使用的茅坑则被称作“厕所”。不过人们对体内废物…  相似文献   

9.
重返侏罗纪     
灭绝的动物真会在地球上永远消失吗?也许若干年后,科学家们就能依赖现代生物技术的神厅,恐龙和其他早已灭绝的动物重新出现在地球上,至那时或许我们真的能看到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的景象,这绝非天方夜谭,对于面临灭绝或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目前就有不少生物学家家正在从事保护和使它们再生的种科研究。英国《每日电讯》前不久报导,美国科学家已经用沉睡塘底:300年的桡足动物的卵、成功地孵出了桡足动物的幼虫,这些虫卵属桡足亚纲,孵化出的幼虫呈水滴状,其表面长满了触须和进食、游动器官科学害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对虫卵所在…  相似文献   

10.
用猪狗比喻一个人,不管是“如”、“不如”还是“强”,都被视为骂人,侮辱人。因为,在人的眼里,猪狗是等而下下之的,而人是等向上上之的,长期以来,人自认为是进化的高等动物,有思想、情感,高贵,文明,是万物的主宰。于是,对非人类动物福利的忽视成为司空见惯,对它们的虐杀也不能得到人间法律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不要把人逼急了”,潜台词是逼急了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对那些处于弱势的动物来说也是如此,它们抵御外来强敌的方法也与弱势的人类有几分相似。这些方法包括:①自残身体,如马来西亚的爆炸蚂蚁、多毛蛙和一些能够断尾断肢的爬行动物;②装死,负鼠、狐狸和遇到大黑熊的人;③恶心对手.比如有角蜥蜴会射出鲜血,黄鼠狼会放臭屁,薯虫幼虫会用自己的粪便覆盖自己,墨鱼会喷射墨汁;  相似文献   

12.
1999年2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尘”号太空探测器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准备与周期性彗星“王尔德2”进行历史性的约会。“星尘”号此行雄心勃勃的目的,就是收集星际空间的尘埃,并在2004年拦截“王尔德2”彗星和捕获彗星的尘埃,于2006年把这些尘埃带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研究。“星尘”计划是自欧洲航天组织的“吉奥托”探测器于1986年定点飞过“哈雷”彗星和于1992年飞过“26P/GS”彗星之后,人类的探测器首次与若彗相会的任务。不仅如此,该计划也是人类首次尝试把星际尘埃和彗星样本带回地球。这是一项任务期长达7年、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一只小小的蜗牛赢得了人们的目光,尤其是获得了不少网民的称赞,因为它向往光明,奋力地爬向阳光灿烂的洞口。这幅名为《奔向光明的蜗牛》的摄影作品,获得了2010年欧洲摄影大赛“其他动物”类冠军。匈牙利摄影师冈耶·克萨巴为拍摄这张难得的照片.采用特殊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在动物世界中,争斗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争斗原则:尽量避免流血事件,防止出现“你死我活”的场面。这是为什么?据动物行为学家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第一,动物也会考虑后果。因为动物争斗时,败者必定会受伤甚至丧失生命,而胜者也有可能负伤。因此,胜者会尽量避免受伤,以免影响自己今后的正常行动,或感染其他病症。为此,动物在争斗时往往会“手下留情”。  相似文献   

15.
Diam.  JM 阿中 《世界科学》1992,(10):17-17
澳洲大陆的有袋类以其集中于有胎盘哺乳类而著称于世,其中大多是袋鼹、袋小鼠和袋猫之类,也有一些集中于袋鼠类,它们与鹿的进化地位相近。这就使得澳洲大陆没有“袋虎”或其它大型有袋食肉动物格外令人惊奇。难道在第一个欧洲探险者登上这块大陆前,这些动物就已完成了进化并灭绝了吗? 要理解在一个动物群中,这样一种缺少大食肉类的不寻常营养层分布在理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动物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雄性动物常常为雌性配偶自杀。它们或者为了圆满完成性行为而在交配后立即死去;或者在交配后心甘情愿,也可能是无可奈何地让雌性配偶吃掉,充当雌性配偶养儿育女的营养食品;或者为了保护雌性顺利逃亡或保证家族繁衍而在“监狱”中自毁。这一场场悲壮而残忍的爱情故事,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将一句古谚改为:“一生中只要爱过一次,即便死去,也比一辈子没有爱过好”。动物行为学家饶有兴趣地研究了这~类可怜而又可敬的雄性动物,企图揭开雄性动物自杀性性行为的谜底。一澳大利亚有一种绰号叫“黑寡妇”的雌性蜘蛛…  相似文献   

17.
论无意识     
无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的意思。换句话说,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如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口语思维、无意注意和无意体验等等。无意识的本质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剖视: 第一,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无意识同意识一样,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换句话说,无意识仍然是人的一种认识过程。列宁指出,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项:“①自然界;②人的  相似文献   

18.
如果动物的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应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重组,就有可能改变动物的某种行为。目前,科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老鼠“风流行为” 的改造就是其中一例。 英国广播公司去年8月18日报道说,科学家将一个从草原田鼠身上提取的基因,植入“生性风流”的雄性小家鼠体内,结果后者变成了更忠诚的“丈夫” 和更有爱心的“父亲”。 据《自然》杂志介绍,在这一实验过程中,使用了草原田鼠身上取得的一个基因。这种草原田鼠的雄性是忠诚的丈夫和充满爱心的父亲。而雄性小家鼠通常都会在交配后立即抛弃其伴侣,…  相似文献   

19.
杨斧 《大自然探索》2005,(10):46-49
据最新报道,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一种叫“长吻虻”的虻科动物,由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湿地和其幼虫寄生的昆虫,某些种类已经灭绝。与此同时,一些与长吻虻有着依存关系的植物也厄运临头。“长吻虻”与这些植物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依存关系呢?  相似文献   

20.
正说起栉蚕,你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若说天鹅绒虫,一些朋友可能会恍然大悟,但请不要想当然地以为它是可以吐丝结茧的蚕。一般我们所说的蚕是指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的一些蛾类的幼虫,而这里所说的"蚕",非但不是蚕,甚至连昆虫也跟它靠不上边儿。像虫不是虫的有爪动物栉蚕在分类上隶属于有爪动物门,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陌生?其实就是形容它们是一类长着爪子的蠕虫。有爪动物是一类非常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