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何鸣《诗浅花浓》的读解,拟设为女性的情韵抒发,是走向中年的女性回首、忆往之韵,配以"藕"喻之,似乎诗人和她的诗都如"藕"般,深里才显灿亮银白,却裹装一层薄薄黄黄的外衣,还有将千孔隐藏,洞穴幽幽。我的读解与诗本身、与诗人、甚至与自己的文字间,都企图点染出"双声"之"促节"、"叠韵"之"荡漾"(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相似文献   

2.
杨晓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84-85,97
北宋阮阅的《诗话总龟》开中国古代诗话以事为纲之先河,其中"狂放门"的出现,标志着"狂"在文学理论中获得相对明显的独立地位,正式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范畴。阮阅并没有在自己的诗话中对北宋以前"狂放"诗人做点评和阐述,但其将"狂放"列为一门,并选北宋以前12家诗人之诗之事,是暗含其深刻的美学倾向的。以阮阅的《诗话总龟》为文本依托,探究"狂放"的美学内涵,并加以分类阐述,最后分析了《诗话总龟》中"狂放"和后世"狂放"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3.
西汉中叶《周易》学者焦延寿所著《易林》中载有中国第一首歌赞朝鲜之诗。从丽玉的《公无渡河》到李白的《公无渡河》,古代朝鲜、中国两位诗人共同为“公竞渡河”谱写一曲狂者之歌。来自新罗国的五鬣松生根子华山,李贺以它为题林创作了《五上松歌》,是中韩友谊的又一诗证,新罗才子、晚唐诗人崔致远在中国留学和做官期间,与女兰若柳有过一段趋势动人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4.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5.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7.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一代之文,每与一代之乐相表里。”冯班《钝吟杂录》云:“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诗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这在文学史上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远古时代的诗实际上都是歌曲,诗与歌是不可分离的一种东西。  相似文献   

8.
清代滇籍学者方玉润的《诗经原始》在中国传统《诗经》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清代《诗经》文学读解的扛鼎之作。方氏解《诗经》的诸多精到之处,论者已多有论及;唯其所标举的"托辞"却鲜有人注意到,而"托辞"正是其"原诗人之始意"的重要方法,也是其判定"诗"与"史"之分界及拓展诗之"言外意"的重要手段。当然,"托辞"的泛化也是方氏诗学不可回避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中州集》由魏道明编辑、商衡手抄的《国朝百家诗略》与其所"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两部分组成,这是造成《中州集》前后体例不一的关键性原因。《中州集》不仅是集金代诗人诗作之大成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且具有明显的编年性质,为后人研究金代诗歌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中州集》每人一篇的作者小传,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料学价值:一是众多小传中的传主事迹可补《金史》之阙;二是小传载录了数以十计诗人的各类书目,而成为了《金代艺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小传中以例举或评曰的形式,收录了"正集"之外的82人的207首"集外诗"。《中州集》"诗传合一"的编辑体例,"以诗传史"的编辑思想,"以年为序"的编辑方法,对后世诗选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周凯莉 《世界博览》2014,(21):28-29
居者有其屋,在以土地为本的东方国家里,一向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理想。唐朝诗人杜甫就曾在饥寒交迫之夜,作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传诵千古。在各个亚洲国家大显神通的廉租房计划中,最为成功且特别的,大概算是新加坡的组屋。  相似文献   

11.
春天     
威廉·布莱克是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其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这首诗选自其诗集《天真之歌》。  相似文献   

12.
惠特曼的《自我之歌》是《草叶集》中一首长诗,内容极其丰富。"自我"是全诗的中心形象,它的含义非常多样,既是诗人又大于诗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结合体,是普通民众,是全人类。文章就是通过对"自我"所体现的不同含义进行分析,对惠特曼的抒情诗有更深的了解,体味它的大气磅礴、荡气回肠。  相似文献   

13.
巴渝《竹枝歌》与文人拟作的《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的《竹枝歌》,本是巴渝民歌,它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唐宋文人学习,拟作的《竹枝词》,对民间《竹枝歌》进行了艺术的提升,使之在唐宋诗中别具风韵,《竹枝歌》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变通性,它在传承和不断变异,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竹枝歌》展示了巴渝人民的文艺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14.
《诗经·小雅》部分诗篇是因周礼而作,是周礼的文化产物。以周礼为背景对这些诗篇加以对照考查,可以揭示诗篇创作的本义、本事,从中窥视《诗》与礼的关系,纠正一些关于这些诗篇的误解。"养老乞言"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是周天子为父兄辈而设的一种"乞善言"的礼仪;与之相应,《诗经·小雅》中《鹿鸣》《常棣》《伐木》等诗篇是诗人据"养老乞言"礼而作。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称屈原所生长的江山风物给予其创作极大的帮助,此谓"江山之助"。粤西诗人的诗歌创作,亦有"江山之助",这就是表现在诗中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及粤西山水,以及粤西地域独特的包括语言、服饰、生活习惯、节日等之类习俗风物,还有少数民族的种种特点。"江山之助"使咏粤西诗作有着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南国诗人"的梁宗岱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朱光潜、艾青等齐名的著名诗人与诗论家。他的诗论主要集中体现在《诗与真》、《诗与真二集》以及《屈原》、《关于象征主义》、《试论直觉与表现》等论文中。尽管这些诗论都不注重论诗的体系,然而却都注意将诗性的描述与逻辑的阐释、心灵的顿悟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独具珍贵的艺术价值,在我国早期比较诗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威廉·布莱克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伦敦》是其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备受关注的一篇。文章运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表层结构变异、深层结构变异现象和过分规范化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帮助提高对该诗的理解和对英语诗歌的欣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诗歌的意境与禅趣赏析入手,可以发现实验组诗《天生丽质》在通过现代汉语与现代形式向古典诗境的有机转换与完美呈现中,体现出诗人沈奇以"古典理想之现代重构"进行诗歌文本实验的初衷,表现了他探寻文化记忆里诗美和诗境,以及在沟通古典传统与现代汉语和现代意识诗性联系的多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艾青在《诗论》中,将诗和歌作了区分:“歌是比诗更属于听觉的;诗比歌容量更大、也更深沉。”并且认为:“所有文学样式,和诗最容易混淆的是歌”。实际上,诗和歌不是“容易混淆”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说难以分家。在中国数千年的诗发展史上,“诗三百篇”可以歌,汉乐府是配乐歌唱的诗,唐诗、宋词、元曲也都可以配乐歌唱。诗就是歌,歌也就是诗。新诗诞生以后,虽然诗与歌分开了,但新诗仍然带有歌的许多特征,“音乐旋律”就是其中之一。在三十年代,新月派诗人还曾经大张旗鼓地提倡过新诗的“音乐美”,要求新诗创造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国诗如此,外国诗也如此。源远流长的外国诗也一直与音乐保持相当密切的联系。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爱伦·坡就曾指出:“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和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的如此重大的契机,以致拒绝了它,便不明智”。正是诗与歌的这种历史性的渊源关系,才使音乐旋律  相似文献   

20.
商盘是乾隆时期浙江会稽(今绍兴)诗人。生平所历,篇什甚多,自编编年诗《质园诗集三十二卷》。商盘在《质园诗集三十二卷》中涉及许多与"浙派诗人"如厉鹗、金农、杭世骏、胡天游、严遂成等交往的诗作,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商盘诗才的被埋没与其长期补放,远离人文荟萃的京畿、江浙等地有关。商盘与"浙派诗人"的交往。只能从商盘诗集。书信的片言只语中了解到。他们之间的交往史料。会随着商盘研究的深入而进一步确定、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