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经济型植物的种植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的有效措施,顶坛花椒是贵州花江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种植最为广泛的植物。本文以顶坛花椒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径阶顶坛花椒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深度土壤密度的变化中,2、8径阶土壤密度变化差异不显著,4、6、10径阶土壤密度变化差异显著;在不同径阶土壤密度变化比较中,2、4、6、8径阶土壤密度变化差异不显著,而10径阶的土壤密度与其它各径阶存着显著差异变化。2)从土壤孔隙度来看,8径阶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值都最大,10径阶值都普遍偏小,土壤总孔隙度的具体顺序为:8径阶2径阶6径阶4径阶10径阶。3)从土壤含水率、从田间含水量、最大持水率、毛管持水率等蓄水特性来看,各径阶顶坛花椒持水能力顺序均为:8径阶2径阶6径阶4径阶10径阶,其变化规律与土壤孔隙度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2.
以15株顶坛花椒作样本进行研究,对其根系的根深、根幅、根的直径、侧根的分布范围、叶重、吸收根的密度及重量等进行实地数据采集,从中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根系的生长特征。表明顶坛花椒根系界于散生根型与水平根型之间,根系水平分布远大于垂直分布,反映了根系的发达性及浅根性的特点。根系主要分布在0~35 cm的土层中,吸收根一般分布0~30 cm范围内。土壤环境决定了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显著相关(P<0.05);垂直方向上,所调查样株根系集中分布于有机质高的土壤上层;水平方向,各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多寡没有明显关系,而更多受制于小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15株顶坛花椒作样本进行研究,对其根系的根深、根幅、根的直径、侧根的分布范围、叶重、吸收根的密度及重量等进行实地数据采集,从中得出喀斯特石漠化区顶坛花椒根系的生长特征.表明顶坛花椒根系界于散生根型与水平根型之间,根系水平分布远大于垂直分布,反映了根系的发达性及浅根性的特点.根系主要分布在0~35cm的土层中,吸收根一般分布0~30cm范围内.土壤环境决定了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根系分布显著相关(P<0.05);垂直方向上,所调查样株根系集中分布于有机质高的土壤上层;水平方向,各根系分布与土壤养分多寡没有明显关系,而更多受制于小地形条件.  相似文献   

4.
花椒属一新变种--顶坛花椒及其品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分布于贵州省贞丰县兴北镇北盘江河谷的花椒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初步研究表明 ,其与竹叶椒(Zanthoxylumplanispinum)比较接近 ,可视为竹叶椒的 1个新变种 ,定名为顶坛花椒 (Zanthoxylumplanispinumvar .dintanensis)。由于顶坛花椒已在当地广为栽培 ,并已成为重要经济林木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品种分类。根据其种群个体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生长发育期及经济性状 ,本文将对顶坛花椒划分 3个品种  相似文献   

5.
典型喀斯特区不同覆盖下顶坛花椒林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典型喀斯特区不同覆盖下顶坛花椒人工林地生态需水量及生态亏缺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岩石裸露率375 %的100 m2样地内,植物生长发育期间林地土壤含水量为153~185 m3,经枯枝落叶和石面覆盖后分别为156~206 m3和152~192 m3,枯枝落叶覆盖后林地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幅与变幅均最大;顶坛花椒在生长发育期总蒸腾量为91962 7 mm,蒸腾耗水量以成熟期最多,开花结果期次之,展叶期最少;林地潜在蒸散量和实际蒸散量分别为51518 3 m3和54950 1 m3,经不同覆盖处理后,蒸散量均下降,其中石面覆盖时减少量多;林地生态需水量为61479 4 m3,经枯枝落叶和石面覆盖后,其生态需水量分别为58424 2 m3和46000 1 m3,而经枯枝落叶覆盖,在顶坛花椒成熟期林地未出现水分亏缺。对不同覆盖条件比较可知,枯枝落叶覆盖下林地水分亏缺量最少,在植物生长发育期抵御干旱的效果相对较好。因此,喀斯特区造林选择枯枝落叶覆盖效果相对较好,而为保证顶坛花椒的产量及质量,在其开花结果期和成熟期应加强土壤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试验区顶坛花椒林地的不同小生境在不同处理下需水量及节水补水技术的研究,其研究表明:在喀斯特区不同小生境经覆盖后,各生长发育期土壤含水量提高,蒸发量减少。在各生长发育期需水量明显提高,亏缺水量都下降了;土面、石沟这两种小生境选用石面覆盖,石槽采用枯枝落叶覆盖为优;不同小生境补水期及补水量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顶坛花椒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测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报道了顶坛花椒 (Zanthoxyhum planispinumvar .dingtanensis)果实营养成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该变种含有丰富的芳香油和脂肪酸 ,特别是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 ,果实中蛋白质含有人体必需的 8种氨基酸、以及维生素E和生命元素等等 ,表明顶坛花椒是一种养分丰富的优良花椒品种 ,应大力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探究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对三七籽条出苗、根腐发病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设置土水质量比20∶2、20∶3、20∶4、20∶5、20∶6、20∶7和20∶8共7个水分梯度处理.结果显示:当土水质量比为20∶5时,三七出苗率达到峰值60.1%,根腐病发病率相对较低,三七的生长状况最好,生长速率最高.土壤含水量过高(土水质量比20∶8)或过低(土水质量比20∶2)均不利于三七的种植.  相似文献   

9.
探明贵州花江—关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为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耕地(对照)、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测定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计算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R_(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分形维数(D)等团聚体指标。结果表明:1)耕地转变为乔木林地和花椒林地显著增加了粗大团聚体(2 mm)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2 mm粒径团聚体含量(P0.05);2)土壤R_(0.25)、MWD和GMD值表现为乔木林地花椒林地耕地,土壤分形维数D值则相反;3)退耕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增加主要与粗大团聚体含量增加有关,2 mm和0.25 mm粒径是土壤团聚化过程中关键的临界点;4)退耕后,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指标的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表层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岩生植物金发草生长发育对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透光棚玻璃中,采用称重补水法将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θ1)、4%(θ2)、6%(θ3)、8%(θ4)、10%(θ5)、15%(θ6)、20%(θ7)、25%(θ8)、田间持水量(θ9)9个梯度,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岩生植物(rock plant)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生长对水分的响应,分析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金发草生长高度,分蘖,分叶,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6%时,金发草仍然能保持正常生长;土壤含水量为极低的2%和4%时,金发草也能存活生长1月之久;在土壤含水量为20%时,金发草生长迅速,高度,分蘖,分叶,生物量等指标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FAO/WHO氨基酸评分模式,运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顶坛花椒幼嫩茎叶必需氨基酸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顶坛花椒幼嫩茎叶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71.96,必需氨基酸组成合理,营养价值高,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含胱氨酸)。  相似文献   

12.
贵州花江峡谷地区花椒林地杂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成昌  陈训  罗娅 《贵州科学》2004,22(4):77-83
本文对花江峡谷地区花椒水保经济林林下的杂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花椒林下现共有杂草60种,分属22科49属,其中26种为一年生草本,占总数的43%,23种为多年生草本,占占总数的39%,显示该地区花椒林下土壤表面植物覆被度季节差异十分显著。花江花椒林下的杂草中重要值达到或超过0.1的有19种,占总数的31.6%。此外,文中对花椒林下杂草多样性的水土保持和控制农业病虫害方面的功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刈割为主的杂草处理方式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龙成昌  陈训 《贵州科学》2010,28(4):46-52
人工营造大面积的生态经济林是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经营直接关系到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败。本文关注土壤营养特性对生态经济林经营的影响,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江峡谷成功经营的顶坛花椒林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前为荒地和耕地的种地类上人工生态经济林林下土壤的营养背景,各主要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种类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垂直变化特性,并重点探讨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灰土金属微量元素有效性低下问题及其机理。本文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林造林树种遴选及后期管护和施肥决策,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给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性判别方法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以岩溶疏干区典型圆柱状盖层土体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的极限平衡法,首先建立了处于一定覆盖层厚度、土体重度、降雨积水深度及岩溶空腔跨度等条件下的覆盖层土柱 临界线,在覆盖层土柱的渐进破坏过程中,土体的黏聚强度和内摩擦角发挥作用的大小和顺序是不同的,根据潘家铮原理假设二者沿着距离 临界线最短的路径折减,然后利用强度折减法确定了黏聚强度和内摩擦角的折减系数,进而获得了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系数计算式,定义了覆盖层土体稳定状态的可靠域及失效域。最后指出在圆柱状塌陷坑形成后由于应力重新分布和集中,塌陷坑有继续塌陷的可能,通过分析建立了塌陷坑稳定性判据系数,为圆柱状塌陷坑是否二次发育继续塌陷提供了判定依据。实例分析表明,基于强度折减法建立的稳定系数计算结果及利用塌陷坑稳定性判据系数对已有塌陷坑稳定性进行判定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吻合良好,为岩溶覆盖区盖层土体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能量的角度,采用极限分析理论中的上限定理对软弱围岩下浅埋隧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围岩压力的理论公式。研究表明:埋深、土体容重越大及黏聚力、内摩擦角越小,浅埋隧道的围岩压力越大,破坏范围也越大;当埋深较大、围岩较好时,浅埋隧道由于自稳能力有可能不会发生破坏,而对于比较差的围岩,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更为安全可靠的支护措施,以防止发生垮塌破坏。  相似文献   

16.
选择新疆于田绿洲喀尔克乡西侧的带状芦苇地为研究区,基于区域变量理论,用地统计学的变异函数、Krigmg空间插值和经典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定量分析芦苇分布区不同层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性及其与芦苇生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芦苇分布区土壤0~50cm之间,各层土壤为碱性和强碱性土壤,均没有酸性土壤;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碱性土壤的数量逐渐增加,强碱性土壤则相反。芦苇分布区土壤pH值的垂直分布较稳定,0~10cm、10~30cm和30~50 cm等三层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属弱变异性。芦苇分布区土壤pH值的水平分布来看,东部高于西部;土壤pH值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除了西南边也有些高值区外,高值区基本上出现在研究区的东边;高值区面积在0~10cm土层中比较大,其次是10~30cm土层,最小的是30~50cm土层;可知,高值区面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但是高值区出现的部位基本不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pH值的等值线趋于简单,空间分布均一化。土壤pH值与芦苇生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芦苇株高和芦苇冠幅长受三层土壤pH值抑制影响较其他三项生长指标大;芦苇株高和芦苇冠幅长受0~10cm层土壤pH值抑制影响较它们受10~30cm和30~50cm两层土壤pH值抑制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