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族群问题是当今台湾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积弊。每到政党竞选之时,族群问题就成为各政党争相操弄的选战工具。其中,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独”势力时族群问题、尤其是原住民身份的利用最为明显和突出。“台独”势力对族群问题的政治利用不仅是出于其政党斗争的目的,更主要的是为其“去中国化”的“台独”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大陆反“台独”斗争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效,台海局势逐步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而在台湾岛内,一个时期因陈水扁“贪腐”问题发生政治混乱和动荡,并初步搅乱了“法理台独”的时间表。然而,2006年年底北高选举的结果及随后事态的  相似文献   

3.
张华 《世界知识》2010,(2):46-47
台湾文化本质是中华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分支;中华文化不仅形塑着台胞的基本生活方式,也是在连接两岸同胞共同遏制"台独"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国家统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实现祖国统一必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凝聚力,两岸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台湾回归祖国,不仅对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有诸多好处,而且反过来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应特别注意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升综合国力;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化、法制化建设;三、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方针,确保香港、澳门的稳定与繁荣;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台独”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5.
眼下的台湾。无论是当政者或民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或卷进“族群政治”(“台独”分子别有用心地将1949年从大陆去台的人称为“外省人”、国民党为“外来政权”挑动台湾“本土人”与“外省人”的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所谓“族群政治”。是指台湾当政者只根据“族群利益”而不是根据全台湾“总体利益”来制定内外政策和施政理念,以致使台湾无法形成共同的政策取向。由于“族群政治”主宰了台湾,台湾社会便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泛蓝大赢,两岸关系缓和,“台独”事变的可能性极大地降低,但岛内政治仍然存在“不确定”;我们对“台独”威慑的可信性,首先应该让美国人相信;台湾的命运并不取决于台湾岛内政治怎样变,而取决于陆权与海权的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7.
1949年12月,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两岸隔裂状态形成。60年来,两岸关系在错综复杂中不断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史,既是国共两党的斗争史,也是两党在斗争中加强合作,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立场、坚决反对“台独”的历史。通过对国共两党60年风雨历程的回顾,我们对新形势下国共第三次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8.
河洛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源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台湾文化是河洛文化哺育下形成的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子文化。台湾的血缘归宗于河洛;台湾的文化语言、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都有河洛文化的印记。弘扬河洛文化的“和合”精神,遏制文化台独,推进两岸交流,河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合”精神;台湾当局杜撰的文化台独理论与河洛文化“和合精神”相悖。  相似文献   

9.
力军 《世界知识》2014,(3):53-55
即使民进党内就“冻结台独党纲”达成共识,也不会改变民进党强烈的“台独”立场与主张。正如台湾《联合报》社论所言,民进党“甩掉台独,比推翻一个政权还难”。  相似文献   

10.
陈水扁当选台湾新一任领导人后 ,面对岛内外压力 ,已不得不将其原来的“显性台独”暂时转化为“隐性台独” ,台湾新政府目前大陆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以拖待变” ,并设法将两岸问题进一步国际化。未来几年 ,台湾新政府的大陆政策走向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制约 ,将会维持给岛内民众有交代、美国及国际社会能接受 ,大陆虽不满意 ,但也找不到动武的借口 ,无论“统”方面还是“独”方面都难以有大的突破。但暗地里 ,陈水扁强化台独的岛内社会基础及寻求国际支持的动作则只会强化 ,绝不会减弱。因此 ,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我们将面临更为艰巨复杂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在“台独”分子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其“台独”活动的政治豪赌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因为奥运前后大陆肯定会在所有问题上保持高度忍耐和克制。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这只不过是台湾当局一厢情愿,他们大大低估了中央政府反分裂的决心和行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以来,"渐进式台独"、"法理台独"、"军事台独"以及"台独"势力谋求"台独"国际空间、阻挠两岸交往的活动此起彼伏。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台独"活动的特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反"台独"斗争,不仅积累了反"台独"斗争的宝贵经验,而且捍卫了一个中国原则,缓和并发展了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建民 《世界知识》2011,(18):64-66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与思考,蔡英文的“十年政纲”近期终于陆续出台,尤其为外界关注的“两岸十年政纲”也在日前对外公布。然而,这是一个以“台独”与两岸“一边一国”为指导思想的“两岸纲领”,是一个敌视大陆、否认“九二共识”、政治凌驾经济、  相似文献   

14.
50多年来,“台独”活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台独”思潮的产生,“台独”势力的发展,与台湾历史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干预密切相关,而“台独”走上执政则是李登辉纵容和扶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局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层面,大力推动“去中国化“,旨在逐渐使台湾脱离中国母体,从根源上割断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弱化台湾人民的“中国情结“,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台湾主体意识“,为台独铺路、寻找藉口.这是不折不扣的“渐进式台独“.这种活动严重影响了台湾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给本已紧张的两岸关系蒙上了阴影.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的作用,就经济领域而言,可以为以经济价值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注入清新的空气,就政治领域而言,我们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传统政治文化的帮助。弘扬中华文化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伟大工程,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意义。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普世价值,对于解决西方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将中华文化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传承和延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世界同在,与时代同行,与民族相映,与人本相融,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一传统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共同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远期文化背景和近期现实背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21世纪初叶是中国文化第四次大整合的开端,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以表现的开端.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突破.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第四次大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韬光养晦”是中华文化的政治外交智慧,“对无立国”则是军事智慧,都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瑰宝。奥运的巨大成功,中国在国际上的声望大大提高,既体现改革开放30年巨大成就,也体现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政策的成功,亦是中华文化军事思想“对无立国”谋略的运用得当。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同“法轮功”歪理邪说的斗争,既是一场唯物主义无神论与唯心主义有神论的斗争,也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法轮功”组织打着练功“弘法”的旗号,有组织、有纲领地进行违法活动,危害社会,已经影响到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因此,依法取缔“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