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抑泡孔管管束的排列方式,管间距,加热管子根数,热负荷大小,沸腾工质物性等因素对抑泡孔管管束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抑泡孔管束与光管束,低肋管束的沸腾传热性能截然不同,而与机加工多孔管束和烧结粉末表面管束有某些相似之处。管束中的沸腾管数增加,有轻微恶化传热的趋势;高负荷时这种趋势更明显;管间距直径比的变化对管束特性影响不显著;乙醇为工质时,管束排列方式和热负荷大小等对沸腾...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导了真空状态下套装不同尺寸的抑泡孔管的单管在溴化锂水溶液中的池沸腾传热实验研究结果,示出了压力(45-45cmmHg)、浓度(0-55wt%)、间隙尺寸(0.5-3.5mm)对沸腾换热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回归得到的准则方程可供真空状态下溴化锂水溶液中套装抑泡孔管的单管沸腾换热计算用。  相似文献   

3.
表面加工管束的垂下液膜沸腾换热强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压状态下,对饱和水和饱和R11两种工质在光滑管束和两种机械加工管束上的垂下液膜的对流和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低热负荷条件下,加工管束的平均换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了3~10倍,具有显著的换热强化作用.其机理是,在低热负荷情况时加工管的表面出现了局部沸腾现象,从而使加工管的换热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4.
常压状态下,对饱和水和饱和R11两种工质在光滑管束和两种机械加工管束上的垂下液膜的对流和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低热负荷条件下,加 管束的平均换热系数比光滑管提高了3-10倍,具有显著的换热强化作用,其机理是,在低热负荷情况时加工管的表现出现了局部沸腾现象,从而使加工管的换热性能得到大幅度改善。  相似文献   

5.
紧凑传热管束的池内核沸腾换热强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紧凑式排列管束在水平和竖直两种排列方式下的池内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确认了在低热负荷条件下能够实现沸腾换热,并具有很好的换热强化效果,同时对紧凑式排列管束沸腾、套管内有限空间沸腾和降膜式强制对流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的热负荷条件下,紧凑式排列管束沸腾换热性能超过降膜式换热,其换热特性与一般的沸腾特性有很大差异.从实验结果看满液型蒸发器比降膜型蒸发器更具优点  相似文献   

6.
紧凑管束蒸发换热器内水的沸腾强化换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新式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水平传热管管束间狭窄受限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和同一管束中两管缝隙强化沸腾换热机理,将中小热负荷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对水平传热管管束在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实验研究表明,这种水平管蒸发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管束距离和传热管在管束中的位置对各个传热管换热特性都有很大影响,且存在着一个最佳管束距离;随着压力增加,受限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的强化效果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7.
以R113为工质,对不同当量直径管束通道内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对单相强制对流实验数据与Sieder-Tate、Dittus-Boeher和Gnielinski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适合管束间狭窄通道的单相强制对流传热关联式;通过分析管束间狭窄通道中流动沸腾的传热特性,得到了可用于该通道的流动沸腾传热实验关联式,且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在水平管束管外池沸腾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沸腾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及沿管排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内在机理.由实验结果发现管束中各排测量管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池沸腾的情况;管束沸腾时存在管束效应,即随管排位置增高,起始沸腾点提前,沸腾曲线上移,沸腾换热系数增大;这种管束效应在部分核态沸腾时较强,而在充分发展核态沸腾时较弱;管束池沸腾的强化传热应归因于“滑移汽泡”及“诱发自然循环对流”机制.此外,还得出了管束池沸腾换热系数的经验关系式.  相似文献   

10.
对水平光滑和滚压强化两种传热管管束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窄小空间内沸腾强化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确认了窄小空间能够有效强化沸腾换热特性,存在着一个换热强化效果最好的最佳管距.当管距很小时,光滑管几乎具有和强化管相同的换热特性.实验范围内盐水浓度对换热特性几乎无影响.实验证明,对紧凑满液型蒸发换热器,利用传热管管束狭窄空间内早期沸腾强化换热机理,可以将中小热流密度条件下的自然对流换热转化为旺盛核沸腾换热,其换热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降膜式蒸发换热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在空心环支承条件下光滑管管束与缩放管管束换热器的壳程流体压降与传热膜系数分布,对换热器壳程传热设计做了优化分析,认为管束的排列结构与长径比是优化壳程传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溴化锂水溶液池沸腾换热的实验装置,以及溴化锂水溶液在真空条件下的池沸腾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对池沸腾换热有一定影响,且随溶液浓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浓度对池沸腾换热有明显影响,且随压力提高,影响增大;管束对池沸腾换热有增强效应,水平管束的沸腾换热系数明显高于单管的沸腾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一种新的适用于蒸发冷却过程的鼓泡装置的阻力与传热特性.实验中将换热盘管浸没于空气-水的鼓泡层中,空气-水两相流通过盘管的表面.这种换热方式可以极大的提高换热管与空气之间的换热系数,降低水泵功率的消耗,而且对气流速度的要求低于空冷式冷凝器.文中给出了空气穿过空气-水鼓泡层的压降以及盘管与冷却水之间换热的实验数据,该结果显示影响压降及换热系数的因素包括多孔板的几何尺寸,鼓泡层的高度,空塔速度及热流密度.换热盘管与冷却水之间的换热系数比管外降膜冷却的换热系数大2倍多.  相似文献   

14.
套片式换热器的管束排列形式一般都是叉排,顺排非常少见.由于顺排形式的套片式换热器通常比叉排的流动阻力更小,因而对一些流动阻力有限制的场合,可以考虑使用顺排形式的套片式换热器.本文即介绍了对某种结构形式的顺排套片式换热器的热力性能的试验情况.试验表明,在某些应用场合,套片式换热器排列成顺排是更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对三种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表面管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强化表面管束池沸腾相对于光滑表面管束的强化传热效果,#2多孔表面管束(凹穴密度较大)最好,#l多孔表面管束次之,T型肋表面管束第三.  相似文献   

16.
横掠周期性密集管束流动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较宽的雷诺数范围内,使用CFD软件、SIMPLE算法和QUICK格式,对流体横掠不同管间距的顺排密集型管束,在周期性充分发展段的流动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选用几何间距与经验公式中相同的管束模型进行计算,将数值结果与前人已存在的经验公式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确保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分析3种不同计算模型的流场、换热系数等,验证了针对高度密集管束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和对称性边界条件的合理性.将其与大间距顺排管束的流动换热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密集管束换热系数最高可达大间距管束换热系数的3倍,可为工业上换热器管排布置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微型Capstone C30燃气轮机排放的烟气余热为热源,研究涡节结构强化管、酒窝结构强化管和光管管内沸腾换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涡节型结构强化传热管管内沸腾换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6~2.1倍,管外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3~1.5倍,总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4~1.5倍;酒窝型强化传热管管内沸腾换热系数约为光管的2.1~2.5倍,管外对流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8~2.0倍,总传热系数约为光管的1.9~2.1倍。分析了涡节型强化传热管和酒窝型强化传热管较光管传热性能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