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世纪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争论时间最长。涉及问题最多、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诠释之争。现在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和分析这场争论,对于量子力学的理解及其哲学实质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爱因斯坦一玻尔的公开争论始于1927年10月第五次索耳维(SolVay)会议,争论的主要问题是“量子力学内部的自洽性”,其间爱因斯坦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被玻尔—一回应了。从此,爱因斯坦承认量子力学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但认为它只是一种过渡性的理论,而不是完备的理论,并于1935年3月与波多尔斯…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许多争论,其中争论时间最长、涉及问题最多、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诠释之争。现在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和分析这场争论,对于量子力学的理解及其哲学实质的认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对比、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弗兰克、霍尔顿、法因以及霍华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研究者的哲学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科学史研究。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必须把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宗教情怀、同时代的哲学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梅瑴成对江永:《翼梅》引起的中西天文学之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由江永<翼梅>(又名<数学>)一书引发的关于中西天文学的争论,详细说明了江永与梅文鼎之间的不同学术观点,分析了江永与梅瑴成之间的争论以及钱大昕、阮元等人对江永的批评,认为这场争论的要害不在学术问题上,而是有其政治的、社会的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爱因斯坦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关于宗教的论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神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以及各个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都试图从爱因斯坦那里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论证。用神学的术语来讲,爱因斯坦的宗教思想可以称之为自然神学,爱因斯坦的例子也说明了科学与宗教的相通与对立是同时存在的。我们或许可以把爱因斯坦的宗教观称之为"动机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争论,已经成为20世纪物理学历史中的一个经典案例。通过对爱因斯坦-玻尔关于测不准原理的两次论战以及有关EPR论文所引发的第三次论战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涉及重大科学革命的科学争论,背后必定是最根本的哲学问题的争论。而在这种争论中,逻辑推理就成为极为有效的论证方式,它们成为科学家赢得争论的有力武器。尽管科学家在争论中要运用各种修辞论证,但修辞论证必须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因此,在逻辑推理与修辞论证之间存在一种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布鲁尔与拉都尔之间发生了一场颇具影响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强纲领的对称性原则与拉都尔的普遍的对称性原则之间的争论。这两种对称性原则的本质不同在于坚持还是消解主体一客体模式,由这两种不同的形而上学标准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相对主义。而争论的双方面临的却是相同的哲学困境。  相似文献   

8.
休厄尔与穆勒关于归纳推理本质问题的争论贯穿了西方学界研究休厄尔归纳思想的整个历程,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反思争论、重审批评,主要围绕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主义之争展开;(2)发展阶段,全面研究、澄清误解,着重分析假说-演绎主义与归纳主义之争;(3)新发展阶段,尝试重点研究、新视角解读"归纳"。目前这些讨论仍在进行之中,研究休厄尔的归纳思想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归纳的含义、丰富归纳逻辑的研究内容以及促进认知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胸腺功能的发现是免疫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个发现是由三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独立完成的,国内已有研究者从其中两组(个)不同的发现者的角度,记述了他们各自独立发现胸腺免疫功能的经过,但并未涉及这个发现的优先权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材料的梳理,叙述了围绕这个重要医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并结合免疫学的历史发展,分析了这场优先权争论的特点,尝试说明为何这场争论旷日持久而难有结果.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的科学哲学思想广泛地体现在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大统一”理论尝试之中。研究系统地梳理了几类对于等效原理的争论。与通常实验不同的是,爱因斯坦电梯实验的实验对象与检测仪器分别对应着实验者自身及其具身认知,实验结果则反过来用于对实验环境自由下落状态与所处时空特征加以判定。从具身认知推理得到的局域等效原理在认识论意义上不是系统的,而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有效的争论方式,应通过科学史的方法,将问题从思想渊源、推理方式、发现过程、解释与理解等维度加以分析。尽管具身认知是爱因斯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但它并不是导致等效原理被指责为机会主义的真正原因。人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标准不一,要求科学理论彻底避免机会主义倾向,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第201节提出著名的"遵从规则"悖论,这一悖论在克里普克的怀疑论解读基础之上引发了学界广泛的争论,并逐渐形成怀疑论与反怀疑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本文选取这场争论中较为重要的三个角度,试图通过对争论双方观点的分析就这一悖论中所体现的意义理论进行探讨,进而强调了这一悖论的实践性指向。  相似文献   

12.
笛卡尔的系统工程旨在探求真正的知识,然而,他是否完成了这一任务却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解答这些争论的关键在于,他在真理规则与无欺上帝的存在证明之间是否陷入了循环论证的谬误。笛卡尔对分析方法的论述为重新理解笛卡尔循环提供了契机。因为,从分析方法的角度来看,笛卡尔的真理规则可以获得独立论证,从而使得规避循环论证成为可能。对笛卡尔循环的重新解读不只是对哲学史上具体问题的澄清,更重要的是,它还将为当代知识论问题的研究提供启迪和参照。  相似文献   

13.
机器发现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获取了其他创造力研究方法无法获取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精确证据,但同时遭到了创造力系统观持有者的质疑.双方观点的代表学者H.西蒙与M.西克森特米哈伊就此展开了一场创造力研究史上不可忽略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创造力是问题解决还是问题发现?计算机能否复制人的创造性过程?争论的实质在于这两种创造力研究新视角在创造观上的分歧.这场争论弓j发了学界对创造力本质的深入探讨,同时也给创造力研究带来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逻辑简单性”原则,是爱因斯坦有关科学方法论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思想。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爱因斯坦这一思想的认识与评价存在着许多混乱与分歧,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究竟应如何理解“逻辑简单性”原则?它在科学方法论方面有何意义?爱因斯坦的“逻辑简单性”原则与马赫的“思维经济原理”有何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些学术界尚未搞清而存在疑惑的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15.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实在论是我们在近年来的哲学探讨中形成的一种关于客观实在的哲学观点或理论。尽管在实在问题上注意到关系这一范畴的重要性的哲学学说可以说古已有之,但我们的关系实在论,却主要来源于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中物理实在观的变革的启示。量子力学自建立迄今已60余年,一方面其形式体系的严谨自洽和实验上的巨大成功使它无可争议地为物理学家们所广泛接受和运用;另一方面却由于其正统诠释在波函数的本性,测量问题和EPR佯谬等问题上涉及模型的非图象化、性质的不确定性和状态的非定域性,而与经典的物理学图象及其实在概念大相径庭。因此数十年来,关于量子力学描述物理实在的完备性问题和它的诠释问题,始终是物理学和科学哲学中的热点之一。我们认为,这场争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SCI是否能成为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客观标准”,在现今的学界有很多争论。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学术论文的质量内涵,从而给出了评价论文质量的五个维度,并通过对引用目的、方法论的分析,认为引用率反映的是学术论文的“代表度”,它与论文的质量在时间、客观事实维度上存在看可信任性缺失。然而,通过对国内关于SCI的争论的分析,加之对我国国情和同行评议的内外考察,得出采用SCI评价标准在现时代是必要的,并给出一个以SCI为主导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三层动态制约模型。  相似文献   

17.
“理论渗透观察”论题的认知解读,是通过认知科学多个经验领域的研究,改变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式,尝试在知觉与认知的关系层面上展开对该论题的重新解读。福多与丘奇兰德的争论开启了“理论渗透观察”的认知解读,提供了在感官域限基础上探讨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分析进路。本文讨论延续了这一分析脉络,致力于澄清认知在知觉处理中的作用方式与认知作用于知觉过程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内在的完备”标准,是现代科学理论评价中的一个主要尺度,因而它在国内哲学同仁中引起了极大关注。《哲学研究》曾在1985年第6期和1989年第3期上先后发表了李醒民同志的《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和李正风、李勇枝同志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反对量子力学》。二文从不同视角揭示并阐释了爱因斯坦的“内在的完备”标准的两个方面,即作为准美学标准的方面和作为哲学标准的方面。无疑,双方都有其深刻性的一面,但由于视角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都有其片面性的一面。克服这种片面性需要一次新的综合,它不可能是两种观点的简单相加,理论上同样要求转换视角。因此,新的综合导致对原有观点的重新评价,导致对理解的理解。本文就试图这样做,以求得对爱因斯坦的“内在的完备”标准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详尽地讨论了1932年前后,美国物理学家R.A.密立根和A.H.康普顿之间关于宇宙射线本质的争论,并对密立根的失误作了初步一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论爱因斯坦关于“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思想,在爱因斯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爱因斯坦一生,曾不厌其烦地多次阐述自己这一独特的思想。国内外学者对于爱因斯坦关于“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思想的理解,始终相当混乱和不一致。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一,爱因斯坦对认识过程的一般理解及提出"概念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的主要依据爱因斯坦曾用下图(见下页).来说明自己对认识活动诸过程的一般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