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1180~1330℃,通过测定浮氏体颗粒在流化床中被CO还原的反应速度,并应用未反应核模型处理数据,得到还原反应速度方程和表观活化能.研究表明氧离子在还原后生成铁层中的团相扩散为还原过程的限制性环节,但是过程呈现明显的两段速度特征.在反应后期(f>65%左右),由于生成铁相发生晶格转变,使氧离子在铁层中的扩散更为困难,故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速度明显减慢.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生成铁层结构变化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FeO高温气—固还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180-1330℃,通过测定浮氏体颗粒在流化床中被CO还原的反应速度,并应用未反应核模型处理数据,得到还原反应速度方程和表观活化能,研究表明氧离子在还原后生成铁层中的固相扩散为还原过程的限制性环节,但是过程呈现明显的两段速度特征,在反应后期,由于生成铁相发生晶格转变,使氧离子在铁层中的扩散更为困难,帮反应的活化能增大,反应速度明显减慢。  相似文献   

3.
针对多孔焦炭颗粒富氧气氛中燃烧时,反应气体在颗粒孔结构中的扩散传质,内外表面上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孔隙结构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分析,建立了以改进的随机孔模型为基础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浓度、温度下焦炭颗粒燃烧时,孔内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内扩散浓度和颗粒转化率等参数随内径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工况的过渡控制区(1 200 K),氧化反应速率比还原反应速率高达3个数量级,随着氧浓度的增加,颗粒内部转化率变化率的拐点内移。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孔焦炭颗粒富氧气氛中燃烧时,反应气体在颗粒孔结构中的扩散传质,内外表面上氧化还原的化学反应,孔隙结构变化等这些过程的分析,建立了以改进的随机孔模型为基础的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了在不同浓度、温度下焦炭颗粒燃烧时,孔内化学反应速率、反应气体内扩散浓度和颗粒转化率等参数随内径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研究工况的过渡控制区(1 200 K),氧化反应速率比还原反应速率高达3个数量级,随着氧浓度的增加,颗粒内部转化率变化率的拐点内移。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富氧燃烧条件下半焦的燃烧特性,研究扩散效应对实验中半焦燃烧的影响,采用热重分析法探讨了扩散对半焦富氧燃烧特性的影响和相应的动力学分析,并对反应中的氧气扩散速率建立数学模型以进行分析。采用改变气氛、坩埚高度、坩埚直径和半焦质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内外扩散速率条件下的半焦燃烧特性。热重实验结果表明:减小燃烧反应中的外扩散行程、增大半焦表面与氧气接触面积、减小半焦床层厚度、提高反应气氛氧含量,都能使扩散阻力减小,氧气扩散速率提高,燃尽温度降低,平均反应速率增大,燃烧特性指数提升,表观活化能增加,燃烧特性变好。实验结果可为半焦富氧燃烧利用和扩散效应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热重法研究了铬铁矿含碳球团在氩气流中还原过程动力学,考察了还原温度、球团中配碳量和铬铁矿粉粒度等对还原过程的影响。应用颗粒模型对还原过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动力学解析,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球团还原中对速度的限制步骤是铬铁矿颗粒还原产物层中的内扩散过程。进一步的分析步明,在 1 200℃ 以下和以上两个温度区间,该内扩散过程的活化能不同。分别求出了这两个区间的有效内扩散系数的阿仑尼乌斯表达式,得到了铬铁矿含碳球团还原过程的综合速度式。应用所获得的动力学方程对不同加热条件下的还原过程进行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相当符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用于低温催化氧化脱除气体中CO的Cu-Mn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该催化剂进行分析发现:非晶态催化剂在室温下对CO具有良好的催化氧化活性.同时,在50~80℃范围内,测定了CO在所制备的Cu-Mn催化剂床层上的催化反应等温线,研究了CO在Cu-Mn催化剂床层上的催化氧化本征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消除内外扩散的条件下,CO在Cu-Mn催化剂床层上的本征反应是一个表面反应控制的一级催化反应,反应的活化能为43.0kJ/mol.  相似文献   

8.
氢气还原芒硝制硫化钠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氢气还原芒硝制备硫化钠反应动力学,经过实验,获得了该反应的表现活化能、级数和速度常数,讨论了硫酸钠固体颗粒的大小、转化率的高低及温度的变化对反应的宏观动力学影响,在动力学和扩散混合控制下,实验结果近似符合多孔固体气-固体反应“粒子模型”。  相似文献   

9.
双功能氧电极的开发是二次空气电池的关键问题,以开发高性能的双功能氧电极为目的,制备了 LaNi1-yMyO3(M=Co,Fe;y=0,0.2)钙钛矿氧化物作为双功能氧电极的电催化剂,以活性碳为载体,聚四氟乙烯乳液为粘接剂制备双功能氧电极.采用三电极体系测试了氧电极的稳态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并对其阴极极化和阳极极化的交流阻抗谱图进行分析.通过等效电路的拟合研究了该系列双功能氧电极氧还原反应的工作机理.结果表明,对于LaNiO3化合物,B位掺杂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电极氧还原反应的极化主要由电荷转移反应和Nernstian扩散过程造成.  相似文献   

10.
采用冷喷涂技术在不锈钢薄板上制备了涂层催化剂,研究了在涂层催化剂上甲烷蒸汽重整的本征动力学.涂层催化剂为Ni/γ-Al2O3,在消除内外扩散影响的条件下,在859.7~1 018.7 K范围内进行甲烷水蒸气重整的实验,并利用最小二乘法,由实验数据确定双速率动力学模型参数.一氧化碳生成速率指前因子为1.08×108 mol/(h·g·kPa0.89),活化能为178.98 kJ/mol;二氧化碳生成速率指前因子为1.73×104mol/(h·g·kPa2.06),活化能为139.00kJ/mol.F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所得本征动力学模型的复相关指数大于0.9,且F统计量大于置信域为99%的临界F统计量的10倍以上,适用于涂层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The reduction kinetics of hematite in the presence of coke as a reductant was studied via isothermal and non-isothermal thermodynamic analyses. The isothermal reduction of hematite was conducted at a pre-determined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 1423 to 1573 K.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higher reduction temperature led to an increased reduction degree and an increased reduction rate. The non-isothermal reduction of hematite was carried out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573 K at various heating rates from 5 to 15 K·min-1. A greater heating rate gave a greater reduction rate but decreased reduction degree. With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both the reduction rate and the reduction degree increased at a smaller rate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less than 1150 K, and they increased at a higher rate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greater than 1150 K before completion of the reduction reaction. Both the isothermal and the non-isothermal reduction behaviors of hematite were described by the Avrami–Erofeev model. For the isothermal reduction,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and pre-exponential factor were 171.25 kJ·mol-1 and 1.80×105 min-1,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non-isothermal reduction, however,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and pre-exponential factor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heating rate.  相似文献   

12.
电弧炉粉尘直接还原回收新工艺中,粉尘中的锌被还原挥发进入气相并于收尘系统中被氧化,分离出这部分含锌较高的物料可采用传统的方法回收锌.而含锌物料中ZnO成分不断变化.为探索其还原过程的规律,首先采用化学纯ZnO进行CO还原实验,研究还原过程的有关规律,这一还原反应也是其它冶金过程中常见的和十分重要的反应.经实验研究发现,氧化锌还原速率与CO的浓度和温度有关,在还原温度为910~1200℃,CO浓度控制在15%~100%(体积分数)范围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了还原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确定了条件恒温下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为251.57kJ/mol,并与CO和CO  相似文献   

13.
用外循环无梯度反应器研究了内扩散对异丁醇完全氧化动力学的影响。当催化剂颗粒在30~40目时反应在动力学区域进行。异丁醇完全氧化的动力学方程服从异丁醇及O_2吸附,CO_2吸附阻碍的L-H模型。当催化剂颗粒增大到4mm时,异丁醇完全氧化发生在内扩散区域。催化剂有效因子在0.47~0.75之间。它表明反应受内扩散控制。内扩散区域的表观活化能为动力学表观活化能及O_2分子扩散活化能之和的一半。用常微分方程的试射法及梯形法标出O_2在催化剂孔内的压力分布。  相似文献   

14.
高铁铝土矿直接还原—溶出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以Na2CO3为添加剂、以煤为还原剂的还原分离方法,将原矿中铁的氧化物还原为铁单质粉末通过磁选分离回收,将水铝石矿物转化为铝酸钠溶出分离回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Na2CO3用量和还原剂用量对粉末铁品位、铁回收率和氧化铝溶出率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反应的过程和机理.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实验参数,获得的最优条件为还原温度1150℃,还原时间45 min,Na2CO3用量40.47%,还原剂用量11.9%;在最优条件下,粉末铁品位为95.88%,铁回收率为89.92%,氧化铝溶出率为75.92%.  相似文献   

15.
过氧乙酸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过氧化物.利用固体酸催化剂催化氧化乙酸从而间接氧化环己酮合成ε-己内酯是一种绿色生产过程,其中催化氧化乙酸生成过氧乙酸是关键步骤.借助化学滴定分析法,使用Mg/Sn/W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以乙酸丁酯为共沸剂研究氧化乙酸生成过氧乙酸过程的本征动力学及过程中H2O2分解动力学.当催化剂粒径为160~200目时,内扩散影响可基本消除,当搅拌速度大于800 r·min-1时,外扩散可以忽略.使用幂函数型模型对动力学过程进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过氧乙酸生成反应本征动力学速率方程对H2O2、乙酸均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6.76141×104 J·mol-1,指前因子为6.78090×106;适用于该反应过程体系的H2O2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反应级数为1.59345,反应活化能为7.59041×104 J·mol-1,指前因子为1.08795×108.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定了云岗矿,忻州矿和黄沙肥煤的不同大小颗粒的点火温度.应用基于Semenor的热点火理论的一种方法估算了点火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三种煤的活化能在125~180KJ·mo1~(-1)以内,指前因子在10~9~10~(13)ms~(-1)以内,点火反应的速率不是由扩散控制的.  相似文献   

17.
硅胶的孔径结构对脱附活化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为研究硅胶孔结构对水蒸气吸附速率/脱附活化能的影响,在吸附水蒸气动力学实验中采用了间歇式吸附方法,用程序升温脱附技术测定了水在硅胶上的程序升温脱附(TPD)曲线并估算了水的脱附活化能。结果表明:A型、B型和C型硅胶的平均孔径分别为2nm、5.28nm和10.65nm。在10%~45%低湿范围内,硅胶的平均孔径越大,其吸附初始阶段的吸附速率越快,平衡吸湿量越小;高湿度条件下,硅胶的平均孔径和孔容越大,其吸附初始阶段的吸附速率越慢,平衡吸湿量越大。水分子在A型、B型和C型硅胶上的脱附活化能分别为35.54kJ/mol、31.41kJ/mol和26.16kJ/mol,说明水分子在硅胶上的脱附活化能随着硅胶的孔径增加而明显减小。与微孔硅胶相比.在中高湿度下中孔硅胶有较大的平衡吸附量和较低的脱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8.
低品位软锰矿流态化还原焙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化床和马弗炉,进行了流态化还原焙烧与静态堆积焙烧对比实验,前者还原焙烧时间和还原效率明显优于后者.以CO和N2分别作为还原气体和流体介质进行了流态化还原焙烧实验,考察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还原气氛等对还原效率的影响.在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3min以及CO体积分数10%时,软锰矿中二氧化锰的还原效率大于97%.在此基础上导出了还原动力学方程,并证实还原过程由界面化学反应控制,求得表观活化能为38.817kJ·mol^-1.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vanadium-titanium sinters was studied under five different sets of conditions of pulverized coal injection with oxygen enrichment. The modified random por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reduction kine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duction rate of sinters was accelerated by an increase of CO and H2 contents. Meanwhile, with the increase in CO and H2 contents, the increasing range of the medium reduction index (MRE) of sinters decreased. The increasing oxygen enrichment ratio played a diminishing role in improving the reduction behavior of the sinters. The reducing process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solved using the modified random rol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ith increasing oxygen enrichment, the contents of CO and H2 in the reducing gas increased. The reduction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sinters decreased to between 20.4 and 23.2 kJ/mol.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纯矿物试验、等温还原法和微观结构分析法研究了赤铁矿向磁铁矿流化床还原转变行为及动力学.动力学研究表明,以20%CO和80%CO2(质量分数)混合气体为还原流化剂、微型流化床为反应器,在还原温度为773~873K时,赤铁矿向磁铁矿的选择性还原转化受磁铁矿晶核的形成和一维生长A3/2模型控制,反应的表观活化能ΔEa为49.64kJ/mol,指前因子A为6.55s-1.BET比表面分析及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新生磁铁矿晶核呈致密针状结构,且长度不一;随着反应的进行,针状结构晶核增多并聚集形成多孔状的磁铁矿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