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综合犹豫模糊集和直觉模糊集,提出犹豫直觉模糊集。针对犹豫直觉模糊集中不同元素对应的犹豫直觉模糊数,定义其基本运算法则。基于运算法则,设计犹豫直觉模糊数的加权几何和加权算术集成算子。构建犹豫直觉模糊数的得分函数和精确函数,实现不同犹豫直觉模糊数间的比较。考虑犹豫直觉模糊数的集成算子和比较方法,提出相应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混合云存储服务供应商的选择,阐释方法的应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直觉模糊偏好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途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了属性值为直觉模糊数且决策者对方案有偏好的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针对方案偏好信息以直觉判断矩阵形式给出且属性权重信息不能确知的情形,定义了加型一致性直觉判断矩阵、积型一致性直觉判断矩阵以及直觉模糊决策矩阵的得分矩阵等新概念.基于得分矩阵和直觉判断矩阵,分别利用两种转换函数建立一些简洁的线性规划模型.通过求解这些模型获得属性的权重,进而给出了一种基于直觉模糊偏好信息的多属性决策途径.最后通过实例对该决策途径的详细过程及有效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对方案有偏好的区间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属性权重信息未知或属性权重信息不完全且属性值和对方案的偏好值均为区间直觉模糊数多属性决策问题,基于偏差极小化的思想,给出了相应的决策分析方法。首先引入了区间直觉模糊数的一些运算法则、区间直觉模糊数的得分函数和精确函数。然后分别对权重信息未知或权重信息不完全且属性值和对方案的偏好值均为区间直觉模糊数多属性决策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基于最小偏差的目标规划模型,从而获得相应的属性权重,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数加权平均(IIFWA)算子对区间直觉模糊信息进行集结,进而根据得分函数和精确函数对方案进行排序。最后,进行了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的直觉模糊熵只考虑了隶属度与非隶属度的偏差,而未考虑直觉模糊集自身包含的犹豫度信息的缺憾,本文提出了一类新的直觉模糊熵,它可以充分表达决策者的犹豫度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属性权重完全未知和属性权重信息部分已知的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分别通过熵权法和利用最小化直觉模糊熵建立的最优化模型求解属性权重,给出了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的折中比值法.最后,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将对偶犹豫模糊集和语言变量相结合定义对偶犹豫模糊语言集的思路,提出了区间对偶犹豫不确定语言集的概念,研究了区间对偶犹豫不确定语言变量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针对属性值为区间对偶犹豫不确定语言信息的关联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决策方法.首先,定义了区间对偶犹豫不确定语言变量的概念、运算法则、得分函数、精确函数、海明距离以及排序方法.然后,提出了区间对偶犹豫不确定语言广义Banzhaf Choquet积分算子并证明了该算子的一些性质.为了确定属性集的模糊测度,建立了基于离差最大化方法以及Banzhaf函数的模型.进而,给出一种用于解决属性权重部分未知,属性值为区间对偶犹豫不确定语言变量的关联多属性决策方法.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专家决策带有犹豫性和偏好性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概率犹豫-直觉模糊熵和证据推理的决策方法。在概率犹豫模糊集和犹豫直觉模糊集的基础上,考虑专家偏好,提出一种新的概率犹豫-直觉模糊集,对混合型属性的决策信息进行统一描述;基于犹豫熵和直觉模糊熵,提出概率犹豫-直觉模糊熵对决策信息的犹豫性和不确定性进行测度,并确定属性权重;采用证据推理算法进行属性信息的集结,并基于效用理论对方案进行排序。通过算例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得到的决策结果更为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属性权重部分已知的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针对犹豫模糊元中为便于计算添加的多余数值影响方案排序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犹豫模糊决策方法.首先,提出一种新的犹豫模糊元得分函数与犹豫度.基于此,构造一种新的犹豫模糊符号距离,对犹豫模糊元中添加的多余数值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其次,基于max-min算子思想,建立属性权重优化模型.最后,将新的犹豫模糊符号距离应用于求解多属性决策问题中,并通过算例说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异类数据作为不确定数据的类型之一,成为模式识别、多属性决策等问题中数据融合的难点。为此,以直觉模糊集为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一种异类数据的多属性融合方法。首先,定义一种新的直觉模糊数折扣算子及合成法则,证明了该算子与合成法则的基本性质。其次,定义异类数据之间的距离度量测度,基于灰关联方法,得到用于决策的系数矩阵,通过对备选方案证据的构造过程,生成直觉模糊数,基于直觉模糊熵,给出属性权重的计算方法。最后,根据直觉模糊数合成法则和比较法则,实现结果判定。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运算时间,得到正确的决策结果。  相似文献   

9.
完善直觉梯形模糊数的算术运算,在直觉梯形模糊数及梯形模糊随机变量的基础上,定义直觉梯形模糊随机变量(instuitionistic trapezoidal fuzzy random variable, ITrFRV),探讨并证明ITrFRV的相关性质。针对具有ITrFRV且属性权重未知的模糊随机多属性决策问题,考虑决策者心理行为特征,提出基于参数估计与记分函数联合的直觉梯形模糊随机多属性决策前景决策方法。该方法首先获取决策子周期内的直觉梯形模糊样本信息,估计分布类型已知的直觉梯形模糊总体的未知参数,以获取直觉梯形模糊随机决策矩阵;其次,构造带有方差的期望直觉模糊数矩阵,定义模糊随机记分函数,将规范化的期望直觉模糊数矩阵转化为记分函数矩阵;最后,利用前景理论计算前景记分函数,进而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求解属性权重,获取综合前景记分值,由此进行方案比选。案例表明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属性权重未知的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一种权重优化的改进TODIM的决策方法。从方案和属性值两个层面出发,以犹豫模糊数均值、方差和非明确熵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确定相对权重;考虑决策者的不同心理行为特征,基于方案两两比较下相对"收益"或"损失"值的价值函数,获得各属性下的感知价值函数矩阵;通过简单加权原则,将感知价值函数矩阵与相对权重进行集结,给出新的综合感知价值函数和全局优势度的表达方式,提出一种改进TODIM的犹豫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The intuitionistic triangular fuzzy set is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e find that the results derived by using the traditional intuitionistic triangular fuzzy aggregation operators based on intuitionistic triangular fuzzy sets are sometimes inconsistent with intuition. To overcome this issue, based on the [1/9, 9] scale, we define the concepts of intuitionistic multiplicative triangular fuzzy set and intuitionistic multiplicative triangular fuzzy number, and then we discuss their operational laws and some desirable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operational laws, we develop a series of aggregation operators for intuitionistic multiplicative triangular fuzzy information, and then apply them to propose an approach to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under intuitionistic fuzzy environments. Finally, we use a practical example involving the evaluation of investment alternatives of an investment company to demonstrate our aggregation operators and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针对属性权重信息不完全的多粒度犹豫模糊语言型多属性群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指派模型的决策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基于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的得分函数,提出了从犹豫模糊语言术语集向量中确定备选方案序频次矩阵的算法;2)给出了专家关于备选方案的群体加权序频次矩阵的计算方法,将决策者给出的不完全属性权重信息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混合0-1二次规划模型来确定备选方案的群体排序;3)通过将该方法应用于医疗废物处理技术选择问题,说明了所提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更为广泛的模糊决策问题,同时使决策信息与人的认知思维更为贴近,结合q阶犹豫模糊集和三角模糊数,提出了q阶三角犹豫模糊集的概念并定义了q阶三角犹豫模糊集运算.为了刻画信息集成过程中评价信息之间存在的关联关系,将Bonferroni平均算子推广至q阶三角犹豫模糊集,提出了q阶三角犹豫模糊Bonferroni平均算子....  相似文献   

14.
针对属性与决策者权重未知且方案属性值为直觉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并充分考虑直觉模糊环境下信息波动性与不具体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新的直觉模糊距离测度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的多属性决策方法。首先拓展补充了直觉模糊距离测度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直觉模糊距离公式以减少决策信息缺乏,利用直觉模糊熵确定属性与决策者权重,然后再运用新的直觉模糊距离计算VIKOR法中的群体效用和个体后悔度进而得到决策结果,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权重信息未知的语言直觉模糊多属性群决策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可能度和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法(preference ranking organization method for enrichment evaluations, PROMETHEE)的语言直觉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首先,基于Atanassov偏序和犹豫度, 改进语言直觉模糊数的可能度, 并证明其具有互补性、传递性等良好性质。其次,基于改进的可能度, 通过最大化决策者在属性上的加权平方可能度, 构造多目标规划模型, 求得每位决策者的属性权重。然后,建立群体共识反馈模型, 提高群体共识度, 结合修正的偏好关系和决策者主观权重, 提出修正系数来确定决策者权重。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和关联系数的区间直觉模糊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决策信息为区间直觉模糊数且属性权重完全未知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熵和关联系数的决策方法。首先,构建了一种新的区间直觉模糊熵,并提出基于该区间直觉模糊熵的属性权重确定方法。然后,提出了考虑属性权重的区间直觉模糊关联系数,进一步基于以上原理给出了解决属性权重完全未知且属性值为区间直觉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决策步骤。最后,依据以上决策步骤,通过算例的计算表明了该方法的简单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Dual hesitant fuzzy set (DHFS) is a new generalization of fuzzy set (FS) consisting of two parts (i.e., the membership hesitancy function and the non-membership hesitancy function), which confronts several different possible values indicating the epistemic degrees whether certainty or uncertainty. It encompasses fuzzy set (FS),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 (IFS), and hesitant fuzzy set (HFS) so that it can handle uncertain information more flexibly in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making.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some new operations on dual hesitant fuzzy sets based on Einstein t-conorm and t-norm, study their properties and relationships and then give some dual hesitant fuzzy aggregation operators,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generalizations of some existing ones under fuzzy, intuitionistic fuzzy and hesitant fuzzy environments. Finally, a decision making algorithm under dual hesitant fuzzy environment is given based on the proposed aggregation operators and a numerical example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