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何平 《科技信息》2009,(13):98-98
乡愁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母题之一。在当代众多的“乡愁”作品中,席慕容的乡愁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席慕容的乡愁是“模糊的惆怅”,这主要表现在其抒情对象的独特与专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龙辉明 《科技信息》2009,(9):180-180,188
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鲁迅把对故乡这份爱恨交加的感情隐讳在他的作品中.从而造就了鲁迅作品的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思想底蕴和乡愁情感氛围。这是一种普通的儿女思乡之愁,更是一种深重的文化乡愁。乡愁是记忆与现实的反差:乡愁是对故园与生俱来的无比忧患;乡愁慰藉呐喊与抗争。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诗人蔡其矫、余光中都是泉州籍,都在50年代开始写作乡愁诗。他们一个在大陆,一个在台湾,他们乡愁诗的情感变化都随年代的变迁而变化;创作技巧也各具特色,产生了不少经典的乡愁诗作,为我国当代乡愁诗的发展树立了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游子兮归来     
余光中是中国"乡愁"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大爱与大美。作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余光中一方面理想诗写的壮阔铿锵,另一方面又高扬着对故土深深的思念,把丝丝思念写的细腻而缠绵。他的后期"乡愁"诗作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凄美的恋歌,而他这杯满斟的生命之酒,深深影响了海外华文文学,让无数海外游子魂牵梦绕故国故园,铸就了他们心中的爱的圣杯。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其写作的乡愁诗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在乡愁诗的写作中,作者成功地运用意象表达了其内心的真实感情。在其乡愁诗的代表作《乡愁》和《乡愁四韵》中,作者各自选取了四个典型意象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四个意象同时在空间中展开,表达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文化的全球化加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人们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抒解文化"乡愁"的载体.这种乡愁意识既是全球化挤压下本土文化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反抗形式,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种乡愁的寄托也使戏曲的传播拥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电视戏曲节庆晚会成为现代"集体乡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7.
余光中的乡愁诗广为流传,他的乡愁因别离而生,他的诗中始终饱含着对后土的无限深情。真挚的亲情以及爱情与乡思难解难分,浑然一体,使人读来别有滋味。他突破了现实地理时空,将乡愁置于更为阔大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下,使乡愁的意蕴得以扩展。诗歌意象的选用除了具有中国特色外,更打上了个体鲜明的烙印。这些因素使余光中的诗歌不仅成为当时乡愁诗的杰出代表,而且在中国乡愁诗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早期的乡愁诗,主要表达历史文化乡愁和对乡土古人的怀念;中期的乡愁诗,是对大陆、台湾、香港的怀念与想望;后期的回乡诗,无论是写台湾还是写大陆,更多地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是对其乡愁诗的解构。  相似文献   

9.
白先勇代表作《台北人》和《纽约客》小说集,以历史沧桑为经,文化乡愁为纬,抒写了沉重的人生悲歌、文化悲歌。他继承中国古典感伤文学凄婉温柔的文学气质,把20世纪那特定动乱年代处于颓势的中国各阶层人们种种悲欢离合之情升华到历史哲学和文化高度进行审美观照,意在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悲天悯人的文化情结及其忧郁感伤之美,使当代中国文学得以拥有一个具有独特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园地。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11.
岳振国 《长春大学学报》2014,(5):624-627,646
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诗人旅途中的见闻,诗作绘旅途千姿百态之景,抒思乡念远之情,言感物伤怀之志,展现了诗人艰辛坎坷的人生历程。晁补之的羁旅行役诗写景状物细致,刻画描写传神,抒情表意深挚,诗中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寄寓诗人流转迁徙的感伤,表现了迭遭贬黜的悲情,蕴含了深重的人生感喟,诗作文辞洗练、意蕴丰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是向并不存在或业已逝去的理想境界注目凝眸,以抒情笔法追寻与展现自然人性之美,以想象另一个桃源世界来表达对于现实社会的抵制与否定。以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为例进行论述,认为郁达夫的怀乡体现着从儒子到名士的转变;废名、沈从文两人回首乡关时的理想家园同中有异;萧红则以向童年回眸的形式开始怀乡之旅。这些差异反映了浪漫评论小说作迥异的文化身份及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从19世纪的“世界文学”理念,到20-21世纪的文学人类学理念,表明文学观的一场重要变革,从西方第一世界贵族化的文学观到涵盖全球第四世界诸多原住民的文学观,变革的核心在于学术伦理的大转向:从殖民时代的霸权到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公正与平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一、第二代领导核心,实事求是地面对台湾问题,最终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第三代领导核心面对台湾政局的重大变动,国际格局的巨大调整,将这一政策灵活应用,在台湾当局执意制造分裂的情况下,最终没有使两岸关系走向完全僵化,而随大陆经济的发展,统一力量的筹码越来越重,相信会最终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宓和梁实秋作为同门师兄弟,他们的文学思想却有诸多不同之处。吴宓重视"平民文学",强调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梁实秋则倡导"知识贵族主义",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吴宓的文学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儒家传统文学观,而梁实秋的文学观则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学观。以二人为代表,我们可以窥见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知识分子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以及他们为沟通中西文化做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前途的兴旺。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就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7.
作为都市异乡人的沈从文所体验到的浓郁乡愁,是其创作湘西系列小说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心理动因。在经过了乡愁的过滤后,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既保留了湘西前现代社会农耕文明生活方式的原生态,平凡而苍凉,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净化、诗化了,使之成为了时间无法伤害的美。这种艺术之美不仅能够抚慰技术时代人类的心灵,更可引导人类踏上回归精神家园之途。  相似文献   

18.
在时间的流光中,文学史的影子越拉越长,文学史观念在变,文学史叙述随之而变;从进化论到革命论到启蒙论再到现代性,文学史观一直在非此即彼、解构建构的二元思维中腾挪闪跃,文学史面孔如同川剧中的变脸,变化万端,抽取、扭曲、遮蔽现象在所难免。当下,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疯狂生长之后,文学史写作步入到一个常态的缓慢生长期。摒弃过去的同一性知识结构,在多元的差异化言说中,文学史叙述不断开辟新的话语范式,与创作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冰心是中国小诗的奠基人,也是新文化运动之子,她的作品中洋溢着一种爱与美、温柔与和谐的气氛。她高扬爱的哲学,热烈歌颂伟大无私的母爱,在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含蓄中品尝着对童幼时母爱的甜蜜,而这杯冰心满斟的生命之酒,同时却深深影响了海外的菲律宾华文文学,让无数旅菲华人游子魂牵梦绕,铸就了他们心中的爱的圣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