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马君武是近代文人的一个光辉典范。他人品高尚,颇有一代宗师之风范;他个性显明,亦有诗人之光彩。  相似文献   

2.
本从作教学实际出发,重点分析作与做人的道德关系。章具体分析了影响人品品相统一的各种因素和后果,指出人品品相统一对公众认同章和作自我完善的重要意义,章最后提出人品最终支配着品,完善的人品应该符合五个要求,学子应为之努力一生。  相似文献   

3.
时少章是生活于南宁宁宗、理宗时期的一位诗评家。他看重诗品与人品、创作和时代的关系,从拯救民族危亡的高度出发,推崇盛唐诗风,抑制晚唐习气;注重师承,更强调狮创;一方面激赏盛唐诗,但也不排斥另晚唐诗中那些清断流丽之作,表现了博大的胸襟和持论的公允。  相似文献   

4.
作为太康诗坛最具特色的诗人,左思历来有较高的评价。本文拟从社会环境、作品和民潮等角度出发,具体探讨左思人生历程中的三次重要选择即从济世到愤世再到避世。由于文品的优秀,后人往往将左思的人品完美化,从而忽略其不太光彩的一面。对左思人生选择的探讨为考察左思的人品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邵鑫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F0002-F0002
我与管洪生先生相识,缘于他的书品和人品。悉知他精于书道,不辍翰墨,低调为事,善待他人,方心存向慕,敬而有之。  相似文献   

6.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在政治上,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上,也能自成一家,开启后人,他的文名,在当时已誉满京华,被称为“文场元帅”,“词人之冠”,受到人们普遍的尊崇。在这里,作者拟从历代诗话评述张九龄的角度,结合其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有关情况,分别从人品与诗品的关系、艺术风格及文学地位等三方面,对张九龄其人其事其诗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访对象:国家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东方人学中心专家组组长高林。采访时间:冬日里一个明媚的上午。采访内容:专家组应重庆宗申集团之邀,策划建立人品生产线。左老板跳不出五大苦恼,不辞辛劳请来北京的专家组,为企业号脉开方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赵孟頫仕途中求隐逸的心路历程,以及后世对他的书法风格和人品诟病的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他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赵孟頫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倡导复古,回归经典,其书风影响中国书法几百年,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9.
张伟 《科技信息》2007,(1):121-121,33
在全球化趋势下,企业实行自主管理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更为重要的就是,能为企业减低管理成本,能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最为重要的是,推行自主管理的关键前提就是要有高尚人品的员工。  相似文献   

10.
“先器识而后文艺”是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的文艺观点,这一观点从哲学高度概括了为人做事和从事艺术创作的关系.纵观中国艺术发展史,李叔同的文艺观是对前人艺术见解的全面总结.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简明地分析了前人对书法艺术的众多见解,阐述了“人品”与“书品”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也是理学诗派的开风气者。他人品高洁、心性脱俗、淡泊名利。他“雅好山水,复喜吟咏”,其诗也多寄情风月,吟咏山水,萧散清淡,如其为人。解读周敦颐的山水题咏诗,将会更深刻地理解周敦颐的君子人格。联系其人品来研究其诗作,对理解其人其诗都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张孝祥的词品与人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故而在探讨其词风格特征的同时,其人格特征也不可忽视。从气势美、人格美、意境美三方面对张孝祥及其豪放词作了一番美学上的探源。  相似文献   

13.
宋之问最早是以宫廷应制诗闻名诗坛的,他在两贬岭南、经历人生变故之后,诗歌题材、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其贬谪途经湖湘时所作的几首贬谪诗并联系其在岭南所作的贬谪诗来看,宋之问诗歌艺术的嬗变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开拓、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凭借他在稀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无论是对徐光宪本人,还是对于他所在的北京大学,都是一件大事。他的学生——北京大学的黄春辉院士认为这个奖之所以颁给徐先生是在“奖励他的人品,奖励他的学问、他的为人、他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逍遥与沉迷——胡河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尔─波普慧星已在天际缱绻多日,我今天才想起去看它。仰国注视天边那遥远无助的惨淡时光,想及我今夜要走进的胡河清君,心中不免枪然!胡河清如流星在夜空划过,他惊动的只是那些在深夜仰望苍穹的人。先前隐约听说胡河清之死时我还未有多少触动。也许是年轻的我已把诗人自杀看成了生命的绝响,像海子那样,他的死自有他的理由。可是当我偶然翻读胡河清君留下的文字时,立时觉得相识恨晚,枉然自嗟。胡河清的文章写得灵醒俊逸,才气、学识、人品俱超乎凡俗,是为吾辈之高标也。按胡君惯用之法,我一再瞻其遗相,看到的是他稍鬈的头发、宽…  相似文献   

16.
在元代诗坛,赵孟頫是一个颇具诗人气质的作家,他的诗歌艺术也堪称一流。但由于他生逢宋、元易代之际,又以故宋宗室子孙出仕元朝,受以人论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当时和后世,人多以其所谓的人品之“恶”,相应贬低了他诗歌的艺术成就。其实,赵孟頫诗歌“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兴寄手法,和婉曲雅丽的诗风,在元代诗坛具有补阙纠偏的作用。而他诗歌的关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是在用诗阐释自己的生存困境及由之而产生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的。  相似文献   

17.
廷式身处碑学兴盛时期,其书法虽受时代、师友的影响,而能自出机抒,独立特行。廷式论书崇尚魏晋“飘逸之气”与明人的“生趣逸气”,这是他追求思想解放、个性表现的一种表现。延式书法,馆阁书水平很高,手稿则体现其人情调;大字行书可视为其代表作,并充分展示了他的学识与人品。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宋之问籍贯问题宋之问是初唐一位重要诗人,新旧《唐书》均有传.《旧唐书》本传云:“魏建安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律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中唐大诗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古今文学史,谈起唐代文学,必提到宋之间,可见宋之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重要.然而宋之间究竟为何处人,至今尚是一桩悬案.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坛,沈佺期和宋之问并提,足见二人的地位和影响,他们的送别诗同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现实,朴素自然、动情率真,殊不同于其馆阁应制之作。内容可分为应制和集体活动送别诗、同僚友人出行送别诗、亲情送别诗、抒发贬谪之情的送别诗等四类。  相似文献   

20.
刘敞是宋代文化名人,祖籍江西新余,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广博的学识和正直不阿、勇于上谏的品格,受到几任皇帝的赏识以及朝廷太臣们的赞叹和钦佩;其为官任上,清正廉明,事事处处替民着想,为民做主,深受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他在文化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对经学的研究,尤其是在《春秋》学方面颇有研究。他的经学思想一改汉唐先儒以章句注疏为主的经学研究风尚,开创了敢于惑古疑经和以己意说经的义理经学研究新风气,由此成为宋代经学风气转变的标志性人物,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带来了新思想和新面貌,也为宋代的经学研究,即宋学的兴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