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观察比较烟草嘎叶蝉[Alobaldia tobae(Matsumura,1902)]和电光叶蝉[Maiestas dorsalis(Motschulsky,1895)]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及其上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为叶蝉科(Cicadellidae)昆虫触角感器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两种叶蝉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显示:两种叶蝉成虫触角的形态相似,触角为刚毛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柄节和梗节较为粗短,其上分布有鳞状突起;鞭节较为细长,由许多亚节组成。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分为5种类型。烟草嘎叶蝉柄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和钟形感器(ScaⅠ),梗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锥形感器(SbⅠ)和刺形感器(SchⅠ),鞭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Ⅱ)、锥形感器(SbⅡ和SbⅢ)、钟形感器(ScaⅡ)和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电光叶蝉柄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和钟形感器(ScaⅠ),梗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Ⅰ)、锥形感器(SbⅠ)和刺形感器(SchⅠ),鞭节上分布有毛形感器(StⅡ)、锥形感器(SbⅡ和SbⅢ)、刺形感器(SchⅡ)、钟形感器(ScaⅡ)和腔锥形感器(ScoⅠ和ScoⅡ)。说明两种叶蝉触角感器基本相似,不同点在于刺形感器(SchⅡ)仅分布在电光叶蝉触角鞭节。两种叶蝉的触角感器类型在雌、雄成虫间几乎无差异,在感器数量、分布和触角长度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扫描电镜对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上共存在着2大类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和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2种感受器又根据其形态和表面特征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种类较多,分为4种,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分为3种。通过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发现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数量较多且密,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数量较少且稀疏;从感受器的分布部位来看,只有毛形感受器Ⅰ(sensilla trichodea,Str1)和锥形感受器Ⅰ(Sensilla basiconica,SB1)分布于触角第二节,其他种类感受器分布于触角第三节。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感受器和已知的有瓣蝇类(Calyptratae)触角感受器相比,在类型、数量和分布部位上都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3.
两种牧草蝗触角扫描电镜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SEM)技术对网翅蝗科牧草蝗属2种蝗虫触角感受器类型、数量及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牧草蝗属蝗虫有10种类型感受器,毛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触角的近基部;刺形感受器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触角中部至鞭节末端;Bohm氏鬃毛集中分布于梗节;芽孢形感受器集中分布于柄节.  相似文献   

4.
触角是昆虫进行觅食、求偶和躲避天敌等行为的重要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性别黑带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 1776)成虫的触角及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拍照,分析了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形态结构以及分布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带蚜蝇的触角由柄节、梗节、鞭节3部分组成;2)触角感器包括8类13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具3种亚型(STⅠ,STⅡ,STⅢ)、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 SB)具两种亚型(SBⅠ,SBⅡ)、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具两种亚型(SCⅠ,SCⅡ)、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 CO)具两种亚型(COⅠ,COⅡ)、节间感器(sensilla intersegment, SIn)、棒状感器(sensilla clavate, Cl)、柱形感器(sensilla cylindrical, Cy)和B9hm氏鬃毛(b9hm bristle, BB);3)不同性别黑带蚜蝇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对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雌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呈丝状,由基节、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鞭小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6种感觉器,分别是毛形感觉器(Ⅰ型、Ⅱ型、Ⅲ型和IV型)、锥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乳突状感觉器、芽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觉器I广泛分布在除基节以外的其他各节上;毛形感觉器II和III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上;毛形感觉器IV主要分布在鞭小节的端部.刺形感觉器、芽形感觉器以及锥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鞭节的末端鞭小节上.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器II主要分布在除第1鞭小节以外的其他鞭小节上.Bhm氏鬃毛仅分布在基节中部.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各种感觉器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印度谷螟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 ǜbner)是世界性的贮粮害虫。本文对其触角用扫描电镜进行了研究。其触角为丝状,由基部的柄节、梗节和43~45节鞭节组成。共发现了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栓锥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等共七种感受器,并研究了它们在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感受器在雌、雄蛾上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毛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另外发现了又一种类型的锥形感受器,此种形状的感受器在国内外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大蛾卵跳小蜂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探究各感受器的内部结构、感受机制及相关功能提供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结构、长度及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感受器的类型,统计触角背面和腹面不同类型感受器的数量、位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触角长度和同类感受器的长度、宽度、数量在雌、雄蜂间的差异;比较不同亚节上感受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蜂间的差异。【结果】大蛾卵跳小蜂触角呈膝状,雌蜂的触角总长[(806.79±4.30) μm]大于雄蜂触角总长[(781.13±7.13) μm]。雌蜂触角鞭节有9亚节,包括6索节和3棒节;雄蜂触角鞭节有7亚节,包括6索节和1棒节。雌、雄蜂触角上都着生7种类型感受器,分别为毛形感受器(TS)、刺形感受器(ChS)、钟形感受器(CaS)、板形感受器(PS)、乳状感受器(MS)、Böhm氏鬃毛(BB)、指形感受器(FS)。TS和FS都分为Ⅰ型和Ⅱ型。雌蜂和雄蜂上TS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TSⅠ和TSⅡ在雌雄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雌蜂ChS、FSⅠ的数量显著大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雌蜂BB、FSⅡ的数量显著小于雄蜂相同类型的感器数量。PS、CaS、MS的数量在雌雄蜂间无显著差异。观察发现,从触角基部到端部,感受器类型和数量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结论】雌、雄蜂触角感受器的总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感受器数量、大小和分布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跳小蜂科昆虫中存在钟形感受器;大蛾卵跳小蜂的触角鞭节可能在寄主定位、识别、产卵等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苹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超微观察,为研究该虫的嗅觉感器功能、寄主选择机制及利用性诱剂监测和防治苹褐带卷蛾提供形态学依据。应用扫描电镜对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和喙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苹褐带卷蛾成虫触角上存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鳞形感器、芽形感器及B?hm氏鬃毛等8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存在的数量最多,锥形感器仅在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有分布,鳞形感器和芽形感器分别存在于雌虫触角和雄虫触角中,其它类型感器均可在雌雄虫触角的腹背两侧观察到。此外,通过对苹褐带卷蛾成虫喙的形态结构观察显示,其共存在3种感器,即毛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其中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居多,仅存在少量Ⅱ型耳形感器和Ⅱ型腔锥形感器。苹褐带卷蛾触角感器种类丰富,多数具有嗅觉功能,其具体执行后嗅觉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栎丽虎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特征,为其行为和电生理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对栎丽虎天牛雌雄成虫触角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 栎丽虎天牛雌虫触角明显短于体长,雄虫触角短于或等于体长。雌雄虫均有4种类型11个亚型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6个亚型、毛形感器3个亚型、刺形感器和钟形感器各1个亚型,按感器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钟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毛形感器在触角各节都有分布,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梗节、鞭节第1~2亚节和部分鞭节亚节的端部,钟形感器分布在雌虫鞭节的第7~9亚节和雄虫的第3~4亚节。感器数量和类型从触角基部向端部逐渐增加,雌虫感器数量多于雄虫。【结论】 触角端部是感受化学物质的主要部位,鞭节第6~9亚节是电生理试验的首选部位。雌虫触角数量感器较多,表明其在接收性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方面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各感器的功能需要结合行为和电生理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雌雄米象触角的超微结构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米象的触角为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三部分,共8节。米象触角有3种类型、6种亚型的感器,分别为三种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SB 1-3)、一种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以及两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 1-2)。雌雄米象触角感器,在类型、数量及分布上均无显著差异,且无性二型现象。米象触角感器在分布上最大的特点是,感器并非均匀散布于整个触角,而是聚集于鞭末节末端形成感器簇,其他鞭节、柄节和梗节上触角感器分布很少且类型单一。用触角感受器无法区别米象和玉米象两个近缘种,通过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学差异来鉴定两个种仍然是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碧蛾蜡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显示碧蛾蜡蝉成虫触角为刚毛状,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雌虫触角稍长于雄虫;雌、雄成虫感器数量不多,但感器类型丰富,有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具弯钩感器、带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廓形感器、三角形感器、耳形感器共7类.两性间存在明显差异,具弯钩感器和毛形感器Ⅱ型仅分布在雄虫触角柄节,而带状感器和耳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虫触角柄节.雌、雄成虫触角鞭节均未发现有感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可可广翅蜡蝉成虫触角的形态及其感器的类型和分布.共发现6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Ⅰ型、Ⅱ型)、锥形感器、三角形感器、耳廓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柱形感器.除柱形感器外,其他类型的感器在雌、雄虫触角上的数量和分布均无较大差异,而柱形感器仅见于雌虫触角,雄虫未见.各种感器主要分布在柄节端部,而鞭节上未发现任何感器.此外,在柄节端部还发现一种由多个三角形感器和耳廓形感器形成的感器簇.  相似文献   

13.
甘蓝潜蝇茧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甘蓝潜蝇茧蜂(Opius dimidiatus)触角表面的超微形态结构,在雌、雄虫的触角基、柄节、梗节和鞭节上观察到6种感觉器,分别为板形感觉器、毛形感觉器、刺形感觉器、锥形感觉器、腔锥形感觉器和鳞形感觉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比较了雌、雄蜂两性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阿里山潜蝇茧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康  陈家骅  季清娥 《武夷科学》2011,27(1):114-11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触角感器,共发现6种类型的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的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均有2种类型.感器种类和分布无性别差异.结合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对各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15.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16.
应用扫描电镜对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雌蜂和雄蜂触角的感受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上各个感受器的长度及数量进行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雌、雄触角上均有B9hm氏鬃毛、板型感器(I型和II型)、锥形乳头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器、厚壁化学感器、毛型感器(I型和II型)、刺型感器和感觉孔等8种类型感受器,小蜂触角在雌雄间存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B9hm氏鬃毛在雄峰梗节基部有分布,雌蜂梗节未见分布;板型感器I型和毛型感器II型仅分布在雌蜂触角,雄峰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型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雄峰,雄蜂的薄壁化学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蜂。  相似文献   

17.
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 是我国的特有种,其触角雌雄差异很大,表现在感器类型和数量分布既有共性又有明显差异,揭示其规律对于了解该昆虫的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中华豆芫菁触角感器由6类11种组成,其中毛形4种、锥形2种、耳形2种、腔锥形1种、Bhm氏鬃毛形1种、芽孢形1种,此外还有大量表皮孔存在.这些感器在触角各节的类型分布不同,数量也有差异,常常表现为雄性多于雌性;根据触角感器组成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初步推断了它们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蚱科(Tetrigidae)7种昆虫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与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数量与类型较少,仅有芽孢形感受器I、芽孢形感受器II、腔形感受器和板形感受器4种类型,其中以板形感受器数量最多.通过对7种昆虫的雌性个体触角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蚱科昆虫的触角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触角的端部及中段节次上,其中以板形感受器的分布最为明显,主要集中分布于第10—15节触角上.  相似文献   

19.
蓝绿齿角芫菁Cerocoma schreberi Fabricius成虫两性触角形状差异极大,性二型特征十分显著,即♀性触角典型棒状,♂性触角为不规则状.应用电子扫描电镜对♀、♂性触角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研究表明:该虫触角表面共分布4类11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5种、锥形感器3种、指形感器2种、刺形感器1种;毛形感器(TS2)、锥形感器(BS3)和指形感器(DS1)为♀、♂性共有的感器类型,其感器的数量分布以毛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最多.♀、性触角的感器类型、感器数量和感器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扫描电镜观察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sp.)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雌成虫的感觉系统,结果如下:2种蚜小蜂的触角上具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坛形感器、B(o)hm氏鬃毛;复眼上具锥形感器;口器上颚每侧具3根毛状感器,下颚须与下唇须顶端各着生1根刺形感器;足具毛形感器与刺形感器,这些感觉器遍布足的各个亚节,前足具触角清洁器,后足具翅膀清洁器;产卵器上具毛形感器,感觉孔,以及倒钩状突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