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聚居、大杂居",是我国56个民族生活的主要生存形态,这种形态决定了各民族"散杂居"的普遍现象。"散杂居"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平等、和睦、互助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因此,"散杂居"条件强化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普遍意识,形成了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现象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而且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迅速打破了少数民族原有的"小聚居"型居住格局,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各民族杂居的多民族社区。这些社区居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角色失调、社区参与障碍、社区互动不畅等情形,对社区族际交往和发展新型族际关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构建各民族认同的社区文化是多民族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于构建现代化背景下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多民族社区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3.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而分片聚居或交错杂居的省分。目前,在十七万四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有二千八百余万少数民族人民。少数民族聚居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新建本科院校是以地方建设为主的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占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三分天下,我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设置同样需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因而民族地区本科院校的发展就具有其民族性的特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地区亦涌现出更多的新建本科院校,他们作为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兴力量,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因此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特色,明晰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其当下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5.
当前民族散杂居分布格局是在传统上的大杂居小聚居基础上,由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导致的。民族的散杂居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的结果,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社会运行内在逻辑的结果。散杂居住在一起的民族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这个系统围绕着"内生"之核运转。要使散杂居民族共生系统中各民族单元都能得以"内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促进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构建民族共生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为民族的"内生"发展建构一个良性循环的生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通讯、交通技术的长足进步,极大地缩小了世界各地的心理距离,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又不丧失民族个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和平共处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西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多民族文化碰撞、交流、整合现象比较普遍的地区,研究西北多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隆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各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程度低。文章探讨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开发的意义、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隆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民族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大量的民族语地名(用民族语命名的地名)材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任何一种民族语地名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基础和文化背景,都客观上内隐或外显与民族的生态环境分布、地缘分布、跨境分布相关的大量的文化的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某一特定区域内民族的聚居、杂居与散居程度,历史地折射出区域内的民族构成和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民族认同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成员在相互交往活动基础上,对我族与他族的确认与接纳。从文化视角而言,民族认同是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脉搏与主题。在多民族国家中,不但要求不同民族要遵从主流的文化价值,同时它也要求彰显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文章在透视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藏族青少年在文化多样性及差异性背景下的民族认同路径,为实现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包容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西部是欠发达地区,也是多民族地区,没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康,是不完整的小康。甘肃省属西部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的原因使甘肃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沿海和中部地区落后,且少数民族地区更为落后。因此,实现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甘肃省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甘肃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是指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相处,各民族秉承求同存异的理念,在保持互相尊重心理态度基础上,采取平等交往方式进行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流的社会生活空间。系统方法是分析多民族互嵌式社区结构的有效方法,也是进行社区治理的最优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治理以民族进步为基础,以民族繁荣为途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与心理互为构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异。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于民族杂居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在研究目标上要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多个兄弟民族。他们大多聚居在我国边疆地区。解放前,兄弟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深受三大敌人的残酷压迫,反抗斗争连绵不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回族"大集中,小杂居"的聚居方式,使得回汉族之间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更加频繁,在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更加密切,再加上回汉族之间接受共同的学校教育回汉族族际之间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文化的相互采借更加频繁,使得区内回汉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并对未来宁夏民族文化的面貌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处于中国的中部,其毗邻的省份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之地,随着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发展,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武汉市散杂居民族多。因此,研究其生育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武汉市散杂居民族生育行为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文化、性别、经济状况、夫妻感情等维度分析武汉市散杂居民族流动人口的生育行为。并结合当前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做好城市散杂居民族生育工作的新思路:一,加大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的宣传力度;二,提高散杂居民族生育服务水平;三,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建立网络管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6.
关于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久远,积淀深厚,绚丽多姿,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了中华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贵州生物多样性的地位和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由于地理、地貌、地质、气候等特殊的自然条件,贵州蕴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同时,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利用生物资源(特别是药用植物资源)的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多样性,并且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一个具有丰富民俗文化宝藏的多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民俗文化。新疆多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在新疆民族文化建设及其学术建设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集中表现为:  相似文献   

19.
此起彼伏的民族冲突给苏联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使国家的完整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最近摩尔多瓦加盟共和国的民族冲突,近一步表明了事态的严重性。该地区的民族冲突已由南部加告兹族人聚居的地区发展到东部俄罗斯族居民占优势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联盟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党政领导甚至采取了出动内卫部队等一系列紧急措施,以求稳定局势。摩尔多瓦共和国位于苏联欧洲部分的西南部,东与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接壤,西与罗马尼亚毗邻。面积为3.37万平方公里,人口436.1万。那里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摩尔多瓦族人占64%,其他为俄罗斯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越来越多,加之新疆作为边境地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决定了新疆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新疆和全国的安全、稳定、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在新世纪努力做好新疆民族工作,积极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