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观世界,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一个整体,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起初也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早期的科学,不分什么学科.可是,近几百年来的情况就不同了.恩格斯说:"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15世纪后半期才开始,从那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发展".这里的"日益迅速"是同学科的日益分化相伴而行的.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医之争切入,认为文化和科学形态之深刻的思维根源是时空选择.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不可能时空并重:或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或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西方属于前者,中国属于后者.世界有无限多的层面,因此科学是多元的.迄今人类在科学上至少主要形成了两个源、两个流: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中国.中国文化传统坚持天人合一,主用意象思维,这是与西方不同的另一条认识路线,其目标是在现象层面而不是到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规律,而现象属于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  相似文献   

3.
作为对人与自然的超越,生命体验是一种生命及其无限性在整体上对外在现象的不经反省的参悟和穿透,并以具体、个别、物质等形态取得独立.本文以此为依据,对“张爱玲”做了一种解读.认为经由特殊的人生情怀所穿越的外部世界当然已经不可能是社会的一般状态,而如果它还达到了一种整体性的超越的话,同样能产生具现社会的某些本质的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海子是一个激情型、感情喷发型的诗人。在有限的生命里,海子几乎体验了作为个体的人所有要体验或可能体验到的情感。对乡村经验的依恋与愧疚,对爱情的渴望与困惑,对诗歌本质与世界、人类未来的探索和由之而生的绝望,是海子生命中的三大情感区域。对这三大情感区域作一自我体验式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海子死亡的深刻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人的意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类最初的意识是人类各种意识和观念雏形的混合体,马克思把它叫做人类的“自意识”。自意识的产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表现在:人类内心需求目的被意识是一切创造性活动发生的主要动力:人类对象化作品的被肯定及其需求满足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感受、情感、想象等心理机能的发展;体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决定性心理因素。人类乐生需要的被意识并从功利活动中独立出来加以创造性地表现,就产生了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转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具有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是人类价值取向从"物本"到"人本"的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7.
素描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是整个生命和意识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和体验,并且可能是造型艺术的原动力和与之相伴的思维方式。解决素描问题应从它的认识入手。素描首先是一种艺术的语言状态。对素描的认识更多属于心理的范畴。对素描的认识论是先于一切方法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科学活动与审美活动是人类截然不同的两大领域,但两种活动中,主体的心理要素以及从中获得的内心体验都存在相通的方面. 1 想象是沟通审美与科学活动的桥梁 张世英总结了哲学史上对想象的两种解释[1]:一种是把外在对象看成是原本,而意识中对原本的摹仿就是想象的东西.按这种"原本-影像"的公式来理解想象,仍是旧形而上学的观点.另一种理解是康德提出来的:"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她的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中展现出一个看似荒诞,但却真实无比的未来景象.小说中男权社会对自然和女性的残酷压迫、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抗争,展现了阿特伍德独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给世人敲响警钟: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然和女性的"边缘"地位,培养人们的生态整体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野草》中的《腊叶》较为真实地展现了鲁迅本人对生命的思考。"病叶"意象是鲁迅对生命的大欢喜、大悲痛体验后的平易的情感投射,是回归到生命本体的真实书写。"病叶"的疾病隐喻与鲁迅本人的疾病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病"的生命体验促使他对生命有着更加真切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一直是以性别对抗的姿态存在文坛,而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突出。且其写作意义都是指向对女性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书写,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本文试图从女性诗歌的历史发展,探入剖析新时期女性诗歌中性别抗争意识存在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感是人类对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欣赏 ,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是美感的更高级的层次 ;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活力的认识和欣赏 ,是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和谐、共生的认识和欣赏 ,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认识和欣赏 ,是美感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4.
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短篇小说《黄色墙纸》被称为女性主义经典力作之一。叙述者的幻觉是该篇小说的中心。作者利用虚幻构建叙述者的真实生存困境和生命感悟;同时又利用虚构的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物的虚幻共同构建作家以及整个女性整体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意识。虚幻是真实的影射。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虽是一项新兴技术,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特别是对人体自身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哈维和他的血液循环理论,到R.胡克在1665年首次提到“细胞”一词,再到19世纪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随着科学的进步,每一项惊人的发现都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进一步。在人体解剖以及细胞、细菌发现之后,20世纪初发病机理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随着DNA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才真正进入了生物分子时代,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份生命“说明书”,奠定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基石,也为世界各国农业、医药、食品、能源、化工、环保等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可能改变未来工业和经济格局的重要技术,从基因组破译到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等,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6.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经历了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体到群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过程.人们对生命认识的深入,表现为对生命的多层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深化过程中,现代生物科学拥有了包括群体生物学、个体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诸多分支学科的完整研究体系.人类对生命的了解,起始于对生物个体的观察与研究.人类积累的有关生命的各种知识,最终也都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从“物本”到“人本”的价值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类社会发展认识史上一个质的飞跃,具有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是人类价值取向从“物本”到“人本”的重大转换。  相似文献   

19.
经过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进步,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奥秘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认识.这些科学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基于系统单元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逐渐凸现出来,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对于系统基本结构单元的性质和规律的了解并不能让我们全面地理解系统的行为.普利高津教授在1996年出版的《确定性的终结》一书中就指出:"我们确实处于一个新科学时代的开端.我们正在目睹一种科学的诞生,这种科学不再局限于理想化和简单化情形,而是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它把我们和我们的创造性都视为在自然的所有层次上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趋势."[1]物理学家戴维斯在《上帝与新物理学》中也指出:"有些问题只能通过综合才能解决.它们在性质上是综合的或‘整体的’."  相似文献   

20.
对称,就数学而言,是一个独特的数学形式,它可以是一个现象,也可以是一个概念,还可以是一种认知模式和解题策略。对对称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思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审美情趣和从对事物的客观认识上升到主观意识的飞跃。对于对称这种现象的认识,人类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