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西藏大学地震网利用意大利SARA公司生产的三项短波数字地震仪(SR97/S3),对2006年4月20日在西藏班戈县发生的里氏5.6级地震的观测结果和实地灾情调研的详细结果。并介绍了西藏班戈地带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的概况。实地考察发现,班戈县10个乡镇中的8个乡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牧民住房被倒塌,部分新建房屋出现了裂痕;造成少量牲畜死亡,没有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西藏班戈县草地退化数据,并结合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班戈县草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班戈县草地退化数量和退化程度引起了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从1990到2009年,生态承载力减少了8.39万hm2.从动态变化看,1990年到2000年,草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2000年到2009年,草地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仰望玉树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许,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7.1级地震。本次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且断裂面正向通过玉树州州府、玉树县县城所在的结古镇,造成结古镇90%以上的房屋倒塌,该州处于断裂带附近的多个乡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据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通报,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已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伤者超过10000人。  相似文献   

4.
<正>地震是全球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我国又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20世纪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116次,约占全球的6%。20世纪世界上发生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仅3次,其中就有2次发生在我国大陆,分别为1920年宁夏海原和1950年西藏察隅,均为8.6级,由此可见我国地震活动的强烈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4月25日14:00,尼泊尔博卡拉市发生8.1级强烈地震,对相邻的中国西藏地区造成巨大影响。地震发生后,根据中国科协统一部署,科学普及出版社、科技导报社迅速筹划,为西藏地区灾区捐赠抗震减灾科普资源。根据西藏科协需要,科学普及出版社捐赠《地震应急科普丛书》11种11000册,《应急救援知识小百科》3种750册,《家庭地震应急三点通》1种350册,《震后次生灾害知识挂图》1种100套,《地震应急知识挂图》1种100套,共计捐赠图书挂图12670册;科技导报社捐  相似文献   

6.
西藏地区是中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地壳运动加快导致的地质灾害也日趋频繁和严重。同时,频繁的地震灾害所引发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也是制约西藏地区农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农牧业作为西藏的重要产业,对于提高西藏农牧业防灾减灾水平、避免人员与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对西藏地区活动构造特征进行可视化显示,并对西藏地区2007—2018年发生的地震分布与活动构造带进行叠加分析;在查阅相关文献和地区史料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西藏地区的地震易发性与危险性,并作图显示。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地震频率高发生区域占比26.48%,较高发生区域占比17.04%,中发生区域占比34.44%,较低发生区域占比18.89%,低发生区域占比3.15%。  相似文献   

7.
云南是我国多震省份之一,从有记载的地震记录中云南地区多次发生震级5.0以上的地震,云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内有许多大的断裂带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地震主要沿NE、NW和NS三组地震带分布。该地区的主应力轴方向为NNW,由西藏东部的岩壳向东南的推挤造成。余震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了区域自身的特点,同时更应注意的是与震区构造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文章讨论了70-80年云南发生的Ms﹥7.0级强震余震活动序列同震区构造的相关活动性特征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海外     
墨西哥3月20日发生7.8级地震,震中位于格雷罗州奥梅特佩克市以南37公里处,震源深度为15公里。未造成任何人员死亡,仅有11人受伤。探究本次7.8级地震并未造成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当地地震学家和民防部门官员认为,这主要同地震发生的地点以及过程有关。受灾地区主要为多山郊区。少有高层建筑,因此地震仅仅造成部分建筑受损,而少有倒塌。  相似文献   

9.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一场面波震级MS7.0的地震,在距离9年前发生于汶川M8.0地震不远的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九寨沟发生了。由于有近年应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以及西藏境内尼泊尔地震的一次次经验和教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学、果断、强有力的指挥下,有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九寨沟M7.0地震的应急处置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10.
 认识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的大地震,不妨先从汉川地震谈起。汉川地震为什么会发生,常见的解释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地下物质向东缓慢流动;流动物质在龙门山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刚性地块阻挡,从而造成构造应力能量长期积累、这些能量的释放.最终导致了汉川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2008年5月12日至8月7日包括国家地震台网、 地方区域地震台网和流动地震台网在内的1023个地震台站及IRIS台站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资料, 读取P波初动极性, 并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对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求解, 给出121个4.0级以上质量可靠的震源机制解。根据求解结果发现: 汶川Ms 8.0级主震P波初动解为纯逆冲型; 汶川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绝大部分是逆冲型或走滑型地震, 并具有分段分布特征; 其P轴方位有两个优势分布方向: 北西西?南东东向和北东东?南西西向。  相似文献   

12.
山西地震带公元1000年以来M≥6地震时空发生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山西地震带的概况,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了公元1000年以来山西地震带的发震规律,预测了山西地震带的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13.
 依据《地震应可预测》一书收录的自中国初建电信传输台网以来,涉及近半个世纪的地震活动性图像,震级跨度自M3.0—M4.0级中强震至M8.0级大震,着眼于地震大尺度的观点,将中国地震的活动性图像置于全球地震活动框架中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到大地震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发生的,大地震不是任何时间都能发生的,大地震有其特定的时空结构。条环交会、差异活动和深震与天外来客事件等是制约发震时空窗口的主要因素。条带与圆环的交会基本上有三种类型:条带与条带、圆环与圆环以及条带与圆环。研究了空区的特征形态,认为似用屈曲传递动力的组合环节以解释可能更为合适。因之重点应着眼于对其两者(活跃与平静)的差异性组合。鉴于大地震发震时刻窗口经常处在天外来客的节点上,因之我们尚需关注那些非随机的天外来客事件。本文阐述了制约发震时空窗口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也已在2011年3月11日M9.0东北日本大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14.
The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on December 26, 2004 is the first well recorded gigantic earthquake (moment magnitude MW 9.3) by modern broadband seismic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networks. The rich seismic and geodetic recordings have documented unprecedented details about the earthquake rupture,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s. This is a report of detailed images of the rupture process using the first-arriving compressional waves recorded by the China Nat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CNDSN). An improved imaging condition was employed to account for the sparse distribution of the CNDSN stations. The resulting im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ajor rupture features reported by previous seismic and geodetic studies. It is found that the earthquake rupture initiated at offshore of northwestern Sumatra and propagated in the north northwest direction at a speed of 2.7 ± 0.2 km/s. The rupture continued for at least 420 s and extended about 1200-1300 km along the Andaman trough with two bursts of seismic energy.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从公元前2221年到公元1998年的中国历史地震灾害信息5649条,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数据库,利用数字地图技术,编制了中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及分震级、分时段、分月图谱,建立了中国历史地震分日次数比例检索表.研究表明:中国历史强震形成新疆北部、西南—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华北以及台湾3个带状分布中心,并且西强东弱格局明显;8月份发生地震总次数和各个震级地震次数都出现高值,是防震抗灾的重点月份。  相似文献   

16.
山南邦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新发现与初步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林辉 《西藏大学学报》2001,16(4):50-51,56
邦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现存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呈条状形分布,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30米,海拔3900米。该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由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区文物普查时发现。2000年9月至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博物馆及山南文物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田野考古考察与发掘,获得了重大考古发现。邦嘎遗址是继拉萨曲贡遗址、山南贡嘎昌果沟遗址在西藏腹心地区雅砻河谷地带发现的另一重要的史前遗址,其在西藏考古学的学术地位和文物保护、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遗址的性质、绝对年代、分布范围、地层堆积、出土物类型学等方面获得进一步的科学认识,联合考古队于2001年5月至6月进行了第三次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在此,本文将对此次发掘情况做个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西藏大学校园网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个教育网和公网的双出口解决方案,并阐述了其采用策略路由、网络地址转换等技术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涵义和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回顾了几种主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论述当前中国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当前结构抗震理论研究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制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acoustic &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all in one system)。在云南、四川、西藏、河北、北京、广东等地区的现场实验表明, 该系统能够满足大区域密集布设中高灵敏度、低成本和易布设的需求。同时, 若干点的实验观测数据和均值、振铃率、峰值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映震效果。目前正在中国西南部、首都圈、台湾海峡等地区密集布设, 系统地开展映震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20.
西藏林芝6.9级地震崩塌地质灾害模式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7年11月18日,西藏林芝米林县发生M_s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为了揭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特征,通过现场野外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解译得出:林芝6.9级地震触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分为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土质崩塌模式主要有浅表层崩塌,堆积体中的块石、孤石等震动滚落崩塌;岩质崩塌模式有:拉裂-倾倒崩塌、震动-滑移崩塌、震动-坠落式崩塌;林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组合,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形放大效应,崩塌源主要分布在山体斜坡的凸出部位和坡性转折部位以及单薄山脊等强卸荷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