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眉户是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戏,它随徙民在丝路沿线生存、传播,与当地民间小曲相融,合成别具风味的戏种。之后又随各类徙民进入中亚古丝路北道、中道,在广袤的乡村集镇流行,成为乡民俗成的文化习俗,农闲节庆期间是眉户最为活跃的时节。  相似文献   

2.
以延边地区乡村朝鲜族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延边乡村朝鲜族民居的现状调查,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结合地区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以及朝鲜族居民的生活习俗,从平面形式、围护结构构造、材料运用、室内采暖方式、新能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延边地区乡村朝鲜族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延边乡村朝鲜族民居的现状调查,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结合地区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以及朝鲜族居民的生活习俗,从平面形式、围护结构构造、材料运用、室内采暖方式、新能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层乡村社会是中国社会的"元组织",习俗是最微观的"组织细胞"。由姓为主线所勾勒的亲族、统属、尊卑、责任甚至等级关系,与由官名、小名、乡名、惯称、绰号、戏称等所刻画的具象村落、交际结构和文化包含,基本构成了将取名界定为习俗进行研究的前提和规定,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人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标识,而取名是一种重要的习俗与文化惯制。习俗—惯制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对于村落日常生活具有显著的影响。在以往的学术探讨中,有关于此的案例研究和文本分析仍尚有未尽之处。笔者以单位村落的取名习俗与用字作为研究对象,并集合现有文本与社会调查资料,对取名习惯、用字特点、命名规则、宗族遗存、取名角色、交际圈子、文化规制等方面所蕴含的关中地方文化,作一深层次探索。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辽西某地一个刘姓家族的田野调查,指出百余年来东北汉族乡村的字辈习俗正在不断弱化和消亡,具体表现在典型特征减少、文化重要性降低和延续危机等方面。由于宏观社会变迁带来的外在阻力,以及源自当地人口、经济、文化等既有特征的内生阻力,字辈习俗的文化功能与发展环境间出现匹配错位,最终导致习俗弱化与消亡。指出此种现象反映了文化的时空差异性与生成性,并体现了姓名内容对姓名形式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福建乡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和品牌建设上进行多种方式的探索,例如,武夷山五夫镇以节庆和集体婚礼等活动,将"朱子婚礼""龙鱼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消费的服务性产品;长汀县中复村依托红色文化进行系列文创产品开发等。该文选取福建省三个非物质文化开发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展开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对福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构建了品牌价值评估模型,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进行纬度识别,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视角为福建乡村振兴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项目是振兴乡村的一个有效举措,这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党中央的宏伟蓝图相统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等策略,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把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农村习俗与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乡村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界定了乡村城市化的内涵,分析了中国小城镇形成过程及其功能特征,认为小城镇的发展将会对农业人口转移、农村经济发展、生产技术、社会文化习俗、建筑风络等产生重要影响,并极大地促进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豫西北明清及民国方志中记载有一些演艺史料,这些史料分布在风俗、祠祀、庙宇、艺文、金石、财政等卷中,是对现存石刻文献记载的演艺史料的补充,对研究豫西北演艺史有着重要价值。这些史料涉及豫西北地区的演艺场所、演艺习俗及禁止演艺并改良演艺、政府征收戏捐的内容。方志记载的豫西北演艺剧场由金至清,体现了豫西北剧场的演进史。演艺习俗涉及祠庙祭祀演艺、岁时节令演艺、人生礼仪演艺。这些史料还反映了官方及士人的“礼乐”观,禁止演艺并改良演艺内容是官方及士人想通过演艺来改良风俗、教化民众。由于戏剧上演的繁盛,演戏又成了政府征税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君子之德,有张有弛,故不常为矜庄,时戏谑。在宋代“以俗为雅”、“以词为戏”的文学思想及燕安纵乐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文人墨客常常“以词为戏”,词的题序中出现了诸如“戏呈”、“戏赠”、“戏答”等字眼。向子诬的《酒边词》题序中“戏”字的分布很广,“戏”的含义很丰富,“戏”与时代文学思想、社会背景、个人阅历的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11.
富宁壮剧是当地壮族民间传统戏剧,是云南壮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剧的兴衰和发展与传承人息息相关。传承人可以说是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又肩负着传承重任的特殊人才群体。壮剧依托传承人生存发展,没有传承人,就没有壮剧,也失去了其文化魅力与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和不同特点,可以使我们在讨论云南壮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时思路更加清晰。因为云南壮剧是一个活着的剧种,所以我们要对它进行动态的保护,这种动态的保护还涉及到专业、业余、原生态,剧种传人与人才培养,品牌意识、经营模式和文化产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乖嗨咧]腔调音乐是云南壮剧的主要音乐之一,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既有民间壮剧班社的不断创新,又有专业剧团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发展了不同板式的唱腔、融入了壮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创新了器乐曲牌。这些创新丰富了[乖嗨咧]腔调的音乐,凸显了[乖嗨咧]腔调的艺术特征,增强了云南壮剧音乐的少数民族色彩,和其他腔调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在祖国的戏曲百花园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14.
[壮剧皮黄]是云南壮剧音乐七个腔调中的共融型腔调之一,是云南壮剧艺人经过长期漫长的吸收和融合、探索和传承,把广戏的“皮黄腔”融合到壮剧音乐中而形成的皮黄腔曲群,分为“板类曲调”,“腔、调类曲调”,“转换类曲调”三种类型,句式基本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为主。与云南壮剧的本土腔调虽然音乐形态各异,但在同一个剧目中演唱时会按照一定的转换方式进行转换,互不干扰、相安无事、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互相依存、各放异彩,使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的戏剧性更加强烈和鲜明,使云南壮剧音乐更加丰富多样、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15.
云南壮剧的生角形象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剧种独特的角色体制,特别是在塑造生角形象时,生角形象的民族性特征在音乐唱腔、语言、服饰、砌末道具等表演手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存在着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浓郁的壮族特点,使得壮剧生角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从而使云南壮剧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17.
云南壮剧演出习俗是云南壮民族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的艺术反映。云南壮剧对开演日期的选定非常重视,多与壮族宗教信仰、祭奉祖先、不影响春耕生产、相邻村子轮流坐庄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壮乡的风土人情和风尚礼仪。  相似文献   

18.
云南壮剧既借鉴了广戏等周边剧种的表演艺术,又吸收、融化了本民族的武术、舞蹈动作,还提炼、吸收了大量生活动作。在角色行当划分方面,云南壮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繁简并存的历程,到解放前夕,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的角色行当划分比较细致,而广南北路沙戏、文山乐西土戏的角色行当划分则比较简略。  相似文献   

19.
云南壮剧音乐中的衬词除了具有各种不同的功能以外,其衬词类型、用衬方式、衬词功能的多样性特征,衬词类型、衬词字位安排、词曲结合、语言习惯的民族性特征,地域性特征,共通性特征,多元性特征构成了云南壮剧音乐中衬词的鲜明特征。这些鲜明的民族特征使云南壮剧绽放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种种原因,曾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富宁民间土戏热闹场面已经成为历史,戏班零落,农村戏班存续状况令人堪忧,壮剧又一次陷入低谷.进入新世纪,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思想观念改变和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专项保护经费的落实,使富宁农村壮剧班的发展面临新的复兴契机并开始走向复苏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