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亮 《科技资讯》2014,(31):248-249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该文以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概括孔子"仁"思想形成背景入手,在分析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子"仁"思想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5.
魏翠玲 《科技信息》2008,(3):157-157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与“仁”二字。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审美理想、准则、情趣等问题,尤其是孔子审美思想的核。是注重伦理道德,即“以美导善”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6.
孔子及其思想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倍受世人推崇和瞩目,新加坡政府把孔子语录作为推行国民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基辛格根据、20世纪经济发展状况,推断ZI世纪将是亚洲儒家文化圈的时代。西方一些学者则认为当今西方社会是原于巨人和伦理侏儒,而主张用孔子思想来挽救西方伦理道德方面的危机,到目前为止引起世界关注并求之用于治国育民的仅此一人。他们崇信孔子,实际是崇信孔子伟大思想及其崇高人格。本文就孔子论“仁”及其独特个性略述粗浅管见。《论语》载录孔子教育言行有300余款,其中有100多处论及“仁”。据孔子整体思想及…  相似文献   

7.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的仁     
“仁”这个词在孔子之前就已出现,但是把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孔子首先提出的。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仁,在孔子的时代尚属新的概念,因此,就连孔子的学生对仁所包含的思想意义也并不完全清楚。由于这个原因,孔子的学生探求仁的意义较多,孔子对学生就此问题所作的解释也较多,这从《论语》中的记载就可以得到证明。在一部篇幅不长的《论语》中,仁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竟高达一百零九次。看看孔子对仁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孔子常常是从不同方面或不同角度去解释仁,有的甚至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形或在不同的情境下解释仁。所以,孔子所说的仁究竟包含一些什么思想意义,古往今来,学者们众说纷纭。特别是当今科学门类越分越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儒家仁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如孔子、孟子、程颢、程颐、朱熹等在仁学思想的发展中均有卓越的贡献。朱子在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尤为突出。整理和研究朱子对儒家仁学思想的承继和光大,对当今海西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海西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论语》内容广泛,微言大义,其中"仁"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包括:孝悌为本,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为仁由己。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学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他的学说从"礼"入手,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仁学"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政治伦理思想的基调。充分认识孔子的哲学思想,深入挖掘其中的政治哲学,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对孔子"仁"的诠释贯穿其学术思想发展的始终,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1955年之前,他承继熊十力的思路,融合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释仁;从1955年开始,他切断仁与科学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对仁作了本体论化的解释;1970年代以后,他指出仁的性格不是超验的,而是历史的、实践的,这才割断了仁与超验本体论的联系,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消解。这一过程是徐复观对熊十力学派本体观由承继到批判的演变过程,并能说明他消解形而上学思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孔子从个人道德伦理和国家政治伦理两大层面倡导“公”,对“私”进行了猛烈抨击。在个人伦理方面,孔子认为个人在面对公私关系时,应做到“先公后私”和“见利思义”。孔子非常推崇“公”和“义”,并把它们看成是人的最高修养的标准。在国家政治伦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张公室,抑私门”和礼治的思想来应对公私颠倒的局面。孔子认为以“礼”教化民众是协调公私、群己关系的有效途径。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政治价值观之一。为实现理想,孔子提出了经济上均无贫、政治上执中、教育上有教无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历年来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往往比较注重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而对他的经济思想不甚关注,认为孔子“罕言利”,没有堪足称道的经济思想。以致对孔子的经济思想论者不多,更没有形成有关孔子经济思想研究的专著。不过学界同仁仍然有所笔耕,其内容涉及义利观、财富观、生产观、消费观、分配观、人口观、赋役思想以及整体经济思想评价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为汉家立法,为后世树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中,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生活。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儒家思想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一些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分别在内地和西藏地区影响深刻。文章以孔子和宗喀巴两位代表性人物及其代表论著作为研究的基础,分析了"仁"与"慈悲"思想的相通性,并从加深文化认同,增进民族感情等方面论述了弘扬"仁"与"慈悲"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作为东西方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特殊曲文化精神与文化性格。二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神与人的层面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比较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诠释其内在的价值,辨析其德性的差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现代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