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敏  李培英 《科学通报》2002,47(17):1321-1321
第2届中美21世纪医学论坛将于10月26~28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及上海瑞金医院举行。届时,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弗瑞德·缪伦德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教授、国际心脏外科权威杨克·考伦教授等数百位中美医学专家、院士将汇聚一堂,共同讨论本世纪最引人关注的信息医学、基因诊断和治疗、肿瘤治  相似文献   

2.
梅萨今夜星光灿烂科学星空,星光灿烂。张弥曼院士是古脊椎动物学星团中一颗特别璀璨的星。有如众星拱月,2005年秋天,来自世界各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梅萨(Mesa)城的一个会议中心欢聚一堂,激情满怀地出席古脊椎动物学会第65届年会,并为我国张弥曼院士举行“荣誉学术研讨会”,以表彰她对该学科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迄今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这类国际学术会议上获此殊荣。当主持人——美国凯恩大学于小波教授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梅瑟教授宣布研讨会开始之时,朴实无华、笑容可掬的张弥曼院士随即走上台来,向与会的…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30至7月5日在德国林道市举办了以“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第63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大会(简称“林道会议”),其间,《自然》杂志视频采访小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年轻学子之间安排了多场对话,从绿色化学到稀土金属催化剂等未来化学前景,探讨了目前化学领域内最为紧迫的一些问题,展示了诺奖获得者的独特视角。以及年轻一代研究人员以前人成功为楷模树立奋斗目标的决心。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15~16日,由中国认知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二届认知科学北京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举行.会议特别邀请了认知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美国科学院和医学院院士、美国俄勒冈大学Michael I.Posner教授和中国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正>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9岁,参与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就是潘建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的量子之父"。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8月1日,著名有机化学家,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蒋锡夔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蒋锡夔院士是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化学事业,特别是有机氟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开创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他的学生和共事多年的同事,我们特撰此文,向读者介绍他的生平和主要科学成就、贡献与思想,希望读者从中了解这位科学大家,以此聊表纪念.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2003,48(20):2131-2131
<正> 受中国化学会委托,“全国第12届大环化学暨第4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将由贵州大学、贵州省化学化工学会承办,拟于2004年8月5-9日在贵阳召开,会议旨在交流我国近年来在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研讨我国大环化学、超分子化学及相关领域在21世纪的发展.会议期间将特别邀请国内知名教授作相关学术报告,还将邀请日本大阪大学分子工程学教授、日本科技国际合  相似文献   

8.
第3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大会圆满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通报》2001,46(3):264-264
第3届世界华人青年化学家学术大会(CWCYC-3)已于2000年12月20-23日在厦门大学成功举行. 本届大会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承办,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任大会主席.262位与会代表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我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等1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支志明、李静海,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沈元壤,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林圣贤, 和2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录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长江特聘教…  相似文献   

9.
《科学通报》2021,66(9):961-962
正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 2008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化学》编委, 2008~2014年担任《科学通报》编委, 2014年至今担任《科学通报》(中文版)副主编.2020年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创刊70周年,《中国科学》杂志社专访韩布兴院士,请他分享在"两刊"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聪明不聪明 ?聪明。中国人能干不能干 ?能干。但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没有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要回答这个问题 ,用几句话是讲不清楚的。我只想从一个方面谈一点想法 ,以引起讨论。大家都还记得去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一个叫田中耕一 (见图 )的 ,其人在日本只能算无名小卒。他一不是博士 ,二不是教授 ,三不是外籍院士 (日本无科学院院士 )。发表的论文也是寥若晨星 ,少得可怜。他仅仅是一家小企业的小职员、小人物。田中耕一自己做梦也不会想到能获得诺贝尔奖。如果 ,田中耕一生活在中国 ,他能被选为院士吗 ?我不能断定绝无可能 ,但…  相似文献   

11.
加州理工学院贝克曼(Arnold O.Beckman)化学教授格雷(Harry B.Gray)由于对化学的巨大贡献,已被提名为1991年美国化学会最高奖——普里斯特利奖的获得者。作为加州理工学院新贝克曼研究所所长的格雷,是当今美国最有生气的化学家之一,他在无机光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有助于寻求人工光合作用体系。而且他对生物无机的开创性研究——主要是蛋白质中长程有序电子转移,可以阐述生物学中某些最重要反应的细节。  相似文献   

12.
荣获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林文教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他勤奋、睿智,视科学实验为人生最有乐趣的事情。正如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教授所指出的:“朱林文教授的研究确实相当有创造性,对科学有相当大的贡献。”其实,朱林文不仅科学研究出色,而且对实验物理学具有极为精辟的见解。《美国科学家})杂志记者基思·瓦伊吾曾经就激光冷却和捕获气体原子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科学、物理学实验和个人经历等极为广泛的话题采访了来林文教授。以下是这次采访的摘要。记者:您的合作者、著名物…  相似文献   

13.
197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是基本粒子理论研究方面卓著成绩的两位美国籍和一位巴基斯坦籍的物理学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啥佛大学教授谢尔登·格拉肖与史蒂文·温伯格和英国伦敦帝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意大利德里雅斯特理论物理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阿布德斯·萨拉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中国的车不能踩着油门追赶美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1月30日,"绿色低碳发展变革力年会"在北京举行,杜祥琬院士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自己对能源问题的见解。他在说完上面的话后进一步阐释道,中国不要在人均汽车拥有量以及汽车排量等指标上去追赶美国,因为那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高碳特点,而这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他同时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日本和欧洲的经验已经表明现代化不一定要高碳,低碳同样可以通向现代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专题评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刘宗超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教授的倡仪下,于1994年5月19日至22日,在北京举办了“21...  相似文献   

16.
方德声 《科学》2005,57(4):24-24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5年6月13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齐飞教授与美国、德国科学家合作.首次观察到系列碳氢化合物氧化过程的重要中间体--烯醇。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12日出版的Science上。该工作由美、中、德的5个研究小组共同参与.实验在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同步辐射装置和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先进光源ALS上完成。  相似文献   

17.
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菲利普·夏普教授等三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6月 2 6日联袂来沪 ,出席现代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沪期间 ,记者对夏普教授进行了采访 ,夏普教授对艺术与科学的精辟见解及对东方文化的崇尚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韦禾 《科学》2006,58(4):62-62
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开幕式于5月27日下午在东方明珠外广场隆重举行。应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院士的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李政道教授还为大型绘画作品《科学与艺术的春天》揭幕并题词,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本次展会。  相似文献   

19.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因病于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黄昆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特种凝固加工研究所,拥有一支主要围绕先进材料的凝固理论和凝固加工工艺开展研究的团队。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杰青5人,博士生导师8人。现有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60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