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9 毫秒
1.
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农机化新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秸秆还田主要靠秸秆还田机来完成,秸秆还田机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秸秆还田的效率、还田质量和还田效果。本文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对秸秆还田机的使用、调整、保养、维修以及秸秆还田技术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区玉米种植长期实行浅耕旋耕作业,过量施用化肥,有机物料投入少,导致土壤结构退化、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为了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施肥方式对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不施氮肥对照、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和秸秆还田+分层施肥4种处理,研究了秸秆还田配合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秸秆还田处理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其中秸秆还田配合分层施肥效果较好,2020年玉米产量提高了17.68%,并且该处理比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产量增加了4.65%。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增加玉米氮素吸收量,尤其秸秆还田配合分层施肥处理随着秸秆还田时间的增加效果更明显。秸秆还田处理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钾含量,但分层施肥与常规施肥间无显著差异,对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影响不大。可见,秸秆还田+分层施肥有利于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对冀东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秸秆还田施用量和各项指标规定值,制定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改良盐碱土壤的肥力状况,研究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以及不同投加量对盐碱土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和小麦植株的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堆肥还田,盐碱土壤的p H降低了0.30~0.85个单位,秸秆直接还田,盐碱土壤的p H降低了0.05~0.49个单位,秸秆堆肥还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比秸秆直接还田改良效果显著,且秸秆堆肥以1:12(质量比)覆土,更利于小麦生长和盐碱土的改良.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影响,培养与提高土壤肥力,采用尼龙网袋法设置了油菜秸秆归还到水稻田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油菜秸秆的腐解进程及碳氮元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油菜秸秆的腐解率、碳、氮释放率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秸秆的碳氮比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秸秆还田量与腐解率呈反相关关系,表现为全量还田〈2/3量还田〈1/2量还田〈1/3量还田;油菜秸秆还田深度在10cm时腐解最慢,在表层腐解最快,20cm深时腐解速度居中。该研究对调控还田秸秆腐解速度,利用秸秆释放养分培肥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秸秆炭化还田和施氮量对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棉花秸秆直接还田或炭化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滴灌棉田土壤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影响,为合理调控土壤有机氮库、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秸秆还田模式设对照(秸秆不还田,CK)、秸秆直接还田(SD)和炭化还田(SB) 3个处理;施氮量为0、300和450 kg·hm~(-2)(N0、N300、N450)。结果表明:(1)施氮肥或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尤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作用更显著。在施氮肥条件下(N300、N450),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处理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2. 8%~33. 4%和37. 2%~38. 4%。秸秆炭化还田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2)施氮肥显著增加酸解总氮、铵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8. 1%~10. 8%、20. 6%~40%和32. 3%~42. 9%,而对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无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2种秸秆还田方式(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相比,秸秆炭化还田显著增加了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分别较秸秆直接还田增加8. 0%~16. 4%、12. 3%~16. 2%和16. 7%;秸秆直接还田主要增加了氨基酸态氮含量,较炭化还田增加15. 8%~20. 5%。(3)秸秆还田和施氮肥也改变了土壤有机氮的组成。秸秆炭化还田增加了酸解未知态氮比例,降低了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比例;而秸秆直接还田主要增加了氨基酸氮比例,降低了铵态氮比例。本研究表明,秸秆炭化还田配施氮肥既能增加土壤有机氮库,增强土壤供氮能力;又能增加非酸解氮含量和酸解未知态氮比例,提高土壤有机氮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玉米秸秆还田的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30.229Mt,其中玉米秸秆达5.7381Mt,占总量的19.0%.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玉米秸秆的利用现状、贵州省玉米秸秆还田的现状、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玉米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黑河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秸秆数量随之增多,秸秆的大量焚烧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针对秸秆还田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参考各地方秸秆还田的方法,提出了适合黑河地区的玉米秸秆还田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推行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径。土壤改良的效果与不同农作物的秸秆还田以及不同的还田方法有很大关系。 一、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豆科作物是用中有养的作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多年秸杆还田机使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秸秆还田机的使用、调整、保养、维修以及秸秆还田技术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针对石河子垦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生理机制的研究开展较少,本研究通过对翻耕不覆盖(简称翻耕CK)、翻耕+秸秆覆盖(简称翻耕+秸秆)、秸秆深埋还田+秸秆覆盖(简称深埋+秸秆)、秸秆深埋还田不覆盖(秸秆深埋)和秸秆深埋+地膜覆盖(简称深埋+地膜)等五种秸秆还田方式下,向日葵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对石河子垦区向日葵高产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秸秆机械化整秆还田翻埋技术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次机械作业即可完成秸秆整秆翻埋还田的新工艺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不同机具作业效果对比、作物秸秆状况对还田质量的影响、机械作业参数对覆盖质量的影响、秸秆还田质量对春季作业及幼苗生长生育的影响、整秸秆翻埋还田后的秸秆腐熟和土壤理化性能.指出整秸秆翻埋还田是一项节本增效的农业增产增效技术,宜在一年一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纵横》2005,(2):62-63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利用秸秆还田机将摘穗后农作物秸秆粉碎均匀地抛洒在田间,不经过翻耕直接进行覆盖播种,使秸秆直接还田,或者用犁将秸秆翻埋入土还田。秸秆还田后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坚实基础。该项技术在引进机具基础上,对机具进行革新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推行秸秆还田,是改良土壤的有效途径.土壤改良的效果与不同农作物的秸秆还田以及不同的还田方法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香蕉秸秆具有含水率高、纤维分布致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秸秆还田机械在香蕉秸秆还田作业中常常会出现粉碎不彻底、粉碎刀具易磨损和易堵塞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结构紧凑的覆土式秸秆粉碎还田机,该机装配有相互配合的秸秆脱水轮、秸秆粉碎筛网和周向交错布置的锯齿形粉碎刀组,可同时完成秸秆脱水和粉碎工作,并可进行...  相似文献   

16.
应用双立轴式玉米秸秆还田装置试验台对影响切碎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此类型的玉米秸秆还田装置结构简单 ,生产率高 ,切碎效果好 ,切碎质量主要取决于动刀刀端线速度、玉米的株距和拖拉机的行进速度。研究成果为玉米秸秆还田机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过去大多被农民当作柴草烧掉的作物秸杆,如今在山东有了多种转化利用方式。目前,全省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已达到40%。秸杆直接还田已在山东大面积推开,并制定了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研制、生产与推广的实施意见,走引进、研制、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形成了与大、中小型拖拉机相配套的作物秸秆还田机械系列。目前,全省秸秆还田机械保有量达8000多台,去年完成玉米秸秆还田350万亩,小麦高留茬面积1500万亩。过腹还田技术推广形成一大特色,在单一土法密贮玉米秸秆的基础上,推广了水泥密贮、地上半地上青贮玉米秸、地瓜秧、牧草等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秸秆未还田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T1)和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处理(T2)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以及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进而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最终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0.33%和13.46%;此外,T2与CK相比,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数,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而T1处理的差异不明显。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来调节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优化根际生长环境,促进小麦生长。其中,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的处理效果最佳,可在北方玉米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氮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氮素供应水平,增产作用显著.在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增产幅度大致相当.在调节秸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与秸秆直接还田未配施促腐剂处理比较,可有效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显著增加作物产量.调节玉米秸秆C/N为35∶1并配施促腐剂是冀东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较好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冀东地区玉米秸秆连续直接还田对土壤磷素和钾素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可明显提高土壤磷素和钾素供应水平。小麦生长期间,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磷素的转化表现为前期净释放、中期净固持、后期净释放;钾素的转化则表现为前期大量释放,中、后期释放量逐次减少。在调节秸秆C/N15:1~35:1范围内,调节秸秆不同C/N未改变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其转化对土壤磷素和钾素时空动态变化的影响亦无明显差异。在调节秸秆C/N的前提下配施促腐剂,使秸秆还田后的转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