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迟子建小说中的意象是解读她作品的重要对象,在她的小说中,存在着环境意象、人物意象、动物意象以及灵魂意象.通过对作家小说文本的解读,笔者能深深地感受到悠悠的伤感之情,同时,从这种情感中,渐渐发现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2.
吴青蔓 《科技信息》2010,(23):131-131,250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生活和写作均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词作中有关酒、醉、樽的词句多达二十二处,占她现存词作的百分之四十。不管是琥珀、绿蚁、还是玉樽、酒盏,还是残酒、淡酒,都反映着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自古以来,酒与文人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李清照虽为一介女子,她的词作中却有许多关于酒的佳句。"酒"是她词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女词人借酒来倾诉自己的心声,展现自己的情感世界。本文结合其创作历程,对其词中"酒"的意象美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林白小说,一以贯之的碎片拼接连缀,形成了她最为个性化的文本结构特点。这种特点,与作家看取生活的独特方式、基本的写作姿态、自身的文学经历、艺术气质和爱好等都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4.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华元典中已有所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的诸多范畴,并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批评。“意象”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具有相通之处,但中国的意象批评更注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5.
倪复生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33-136
外语文本作为外语学习的材料,给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带来了方便;但文本同时又是学习的目的,文本的这种二重性,给学习也造成了诸多不便。外语学习中的外语文本有着自身思维和文化上的特点,它影响着师生的劳动效率,决定着教学的成败。分析厘清文本这一概念,有助于认识外语文本的学习,可以为外语学习者准确地选择外语文本,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作为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一员,赛珍珠尽管对海外传教活动心存疑虑,但她的创作却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教活动让赛珍珠认识了中国,影响了她的多元文化观的形成,并使她一生都持有宗教宽容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悲剧意识是林徽因小说共通的特征,追根溯源,这不仅和她个人破碎的童年记忆有关,还受到集体记忆.即西方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影响。她的小说深刻展现了人物背后的社会悲剧和人物自身的命运悲剧这两种悲剧形态,并善于运用纷繁的意象营造一种感伤氛围,增强人物的悲剧色彩,从而使文本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上帝”一词。在她笔下,上帝既神秘又熟悉,既全能又无能,既仁慈又残忍,是一个矛盾体,她对上帝欲拒不能。这种矛盾源于她所处的特殊时代、生活环境和宗教经历。矛盾的上帝观常常对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主题、意象、风格等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林徽因的诗歌才华往往被她的爱情传奇所淹没,实际上她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清雅睿智,充满对生命的思考。由于生活范围所限,林徽因的诗作取材范围较狭窄,但是诗歌中所表现的意象却丰富而富有韵味,表达意象的不同类别也体现了其不同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0.
董斌 《科技信息》2007,(36):266-266
《爸爸的华尔兹》作者西奥多·罗特克(1908~1963)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东部港口城市萨吉诺。他的祖父是德国移民,祖父和父亲都是靠种花为生的花农。罗特克在其父亲花房里的植物世界认识到一种奇怪的,相互矛盾的现象——花房里植物的生与死形成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美——这种认识有助于诗人形成对诗歌的敏感.并为其提供了塑造诗歌意象的丰富源泉。罗特克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自1947年起到他去世,罗特克一直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任教,对新一代的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罗特克最优秀的诗作大多是回忆童年的抒情诗,它的诗作有:《敞开的房子》(1941);《失去的儿子》(1948);《警醒》(1953);《为风说话》(1957)和《远房的土地》(1964)等。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人物的文本展现都一定有着叙事学中的存在意义,这种意义在情节的放大下,往往可以达到影响全局的效果。《金瓶梅》中婴儿的出现及其遭遇绝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文本附属物,他们牵制着李瓶儿、潘金莲等人的命运,在情节发展特别是情节转折上作用显著,同时又为人物个性的塑造服务,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12.
琵琶作为一种与燕乐有密切关系的弹拔乐器,它对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的"琵琶",这既包括一些琵琶意象,也包括对琵琶本身的描写以及与琵琶有关的词调。对《全宋词》中的"琵琶"进行了简略的分类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宋词中存在着大量琵琶意象的原因,以及与唐诗中的琵琶意象相比,宋词中琵琶意象细腻婉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极为优秀的女性作家。她和她的文本对人的存在进行着不屈的叩问。萧红的文本中表现了对人的动物般生存的置疑,对一切成规、历史传统的置疑,对女性痛楚命运的绝望。这使萧红走上了孤独漂泊的旅程。生命后期,萧红在文本中表现了对反抗的置疑,浸润着浓重的虚无感。  相似文献   

14.
美国清教主义是集神学、哲学、意识形态等为一体的思想体系,是美国文化、文学的基岩,它的“盟约神学”的内容虽几经置换,却仍然对美国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更为特殊的是,清教主义到达新大陆之初使孕育着自我颠覆的变数。从清教主义中伴生出来的清教文学也有着迥异于英国文学的主题、文体和文类特色,它的荒原意象、鲜明的善恶观等极大地影响着美国文学的批评与创作。  相似文献   

15.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特有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评论,即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思。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无疑就是其中的美学典范,文本中有着大量的精炼性词组构成的密集意象群,以此来体现古典文人的诗歌创作论和诗歌批评论。同时由于司空图的妙笔生花,《诗品》集诗学与诗歌一体的文本特殊性,又分析了《诗品》意象下所隐含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严歌苓小说中,雌性魅惑的特色分外鲜明。这种特色,不仅表现为小说内容蕴藉的母性之真和潜伏的情欲之力,更体现于隐喻、象征等写作手法流露出的阐释魅力。在其笔下,女性的纤柔和真切饱含着能量:温情的母性可以爆发出原始的力量;情欲不伸张、不裸露,但却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情欲舒张的能量。隐喻、象征的写作手法已弥漫于她长、中、短篇小说的角角落落,并非刻意为之,仿若落笔之处隐喻象征意象的自动流出,一切显得和谐自然。她的这种风格一直贯穿着她的整个创作,并融入于其写作的血液中。  相似文献   

17.
朱韶蕾 《奇闻怪事》2006,(11):39-39
产假结束后,又接了一个新的班级。可是“未见其班,先闻其名”——班内有一名学生语文考试从未及格。据说她基础很差,学习态度也不够认真。 雪,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却生长在一个贫困的单亲家庭。父亲坐过牢,母亲在这期间离开了这个家,她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仅靠着几百块微薄的收入来支撑这个家,供她上学,日子过得十分清苦。这孩子长得瘦瘦的、小小的,还戴了一副眼镜,听说是先天性近视。  相似文献   

18.
池莉近作《生活秀》中的主人公来双扬是作者母性意识的着意强调,主人公自身并无任何实际的母亲角色,却以超凡的勇力哺育了弟妹,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男性角色。来双扬的形象隐含着中国女性的原始意象,即母性崇拜的因素。这种母性意识集中体现在她的生存意识上,以此展示出市民文化与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的冲突,并肯定了前者对后者的哺养特性。  相似文献   

19.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浪漫主义女诗人,她生前恬淡,终身未嫁,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但她的内心却隐藏着一个丰富、深邃、炽热的情感世界。她的诗题材多以爱情见长,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本文通过剖析诗人的情感世界,进而赏析其爱情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在传统文化中分析古典文学意象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完成于创作主体,然后落实于特定的文体(这一方面另文分析)。文本意象展示为天然自然意象,人心营构之象,社会人事意象,无象之象,而在文化精神的渗透、导引之下,它们呈现出向人文,虚象进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