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归纳了软弱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和适用性。并通过理论分析说明了只有综合考虑了上部结构及基础类型、地基土的类别、荷载的大小等多种因素,才能选择出合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丁明 《科技信息》2013,(16):358-358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在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性大。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浸水湿陷对建筑物产生危害。防止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综合措施,可分为地基处理、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其中地基处理措施主要用于改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减小或消除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水措施主要用于防止或减少地基受水浸湿;结构措施主要用于减小和调整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上部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一是由于地基土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产生压缩变形,引起地基过大的沉降或沉降差,使上部结构倾斜、开裂以致毁坏或失去使用功能;另一种是由于建筑物的荷载过大,超过了基础下持力层所能承受的能力而使地基产生滑动破坏。  相似文献   

4.
韩红卫 《科技信息》2010,(22):I0295-I0295,I0297
本文对地基浅层处理的一些问题的讨论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处理方法。主要概述了当天然地基已不能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要求时,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把建筑物基础置于经过处理的地基土上。根据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及使用要求,结合地质条件,环境情况和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等因素,初步选定几种可供考虑的地基处理方案;经地基处理的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按有关规定进行沉降观测。  相似文献   

5.
通过由长短桩复合地基处理高层建筑软弱地基的工程实例,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不同的上部结构刚度、长桩长度、长桩置换率、短桩置换率对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平均沉降、差异沉降、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比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上部结构刚度的变化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是有限的;长桩长度在控制平均沉降,改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桩顶应力集中方面影响显著;长桩置换率存在一定的合理取值范围;短桩置换率的变化对桩土应力变形影响不大。分析结果能为长短桩复合地基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地基土强度、加快土中水的排泄,缩短工期,减少工后沉降,利用工程高填土自身的重量作为地基加载、采用普通砂石井排水压实固结和土工加筋砂石垫层相结合的新型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加固地基土,可均化应力,使地基土满足上部结构的要求,同时在砂桩与加筋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完成了堆载预压,增强了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减小地基沉降量。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某实际工程L形带裙房高层建筑三维分析模型,采用分层地基模型模拟地基土,引入缝连接单元,对不设缝带裙房高层建筑进行了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分析,主要讨论地基刚度的变化对上部结构和桩筏基础的影响,研究表明:竖向荷载作用下,当地基刚度增大时,上部结构中心区和翼缘区的边柱和角柱轴力减小,而中柱的轴力增大,趋向于非共同作用;主楼与裙房基础的平均沉降随着地基刚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当地基刚度增大到一定情况时影响减弱;主楼与裙房各自的沉降差也随地基刚度的增加而减小,减小幅度趋于平缓;随着地基刚度的增加,其桩顶反力曲线趋缓,也即桩顶反力逐渐变得均匀.  相似文献   

8.
场地、地基与基础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一个承托上部结构的整体,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建设工程应选择岩土工程条件良好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地基岩地工程条件,选择最优基础方案。必须有一个上部结构一基础一地基共同相互作用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考虑桩-土-褥垫层的共同作用,对复合地基在地基土沉降前后的沉降、桩侧摩阻力和桩身轴向应力等工作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条件下相比,在相同上部荷载作用下,地下水位下降使基础和桩顶的沉降增加,桩身轴向应力增大,桩-土应力比提高,上部荷载的增大会加剧这些现象.随着降水造成的地基土沉降增加,加固桩体中负摩阻力的影响逐渐增大,中性点位置下移,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力增大,桩侧摩阻力发挥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风积土地质情况下建筑物的沉降特性,采用地基土体、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对一幢建于风积土地基上独立基础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建立风积土地基、混凝土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研究结构的沉降变形规律,并将阜新地区的实际观测值与数值模拟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整体建模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并反映风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桩土共同作用体系的工作机理,对实际工程通过单桩静载试验、基底土压力试验、桩顶反力试验和沉降观测等进行原型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在桩土共同作用体系中,在承载方面,地基土的承载能力得以有效发挥,最终能分担28.07%的上部荷载;在变形方面,对结构平均沉降最终能产生比桩更大的影响,土在承载和变形方面的效用均呈现滞后性,桩率先进入工作状态,始终承担绝大部分上部荷载﹒软弱下卧层对沉降的影响体现在沉降速率上,对最终沉降量的影响不显著;结构平均沉降是桩顶变形与地基变形相互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筒体-桩筏-地基土共同作用非线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虑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土三者共同作用,以及土的弹塑性性质,采用中厚板理论分析筏板,建立了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筒体结构下桩筏基础受力作了非线性数值分析。通过对弹性模型和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明确了非线性分析的意义。研究了地基土应力、应变随荷载的变化情况及桩顶反力分布的发展过程,并指出筏板厚度的增加并不总是使桩顶反力趋于不均匀。同时,讨论了土塑性及基础沉降曲面形状对桩筏基础工作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运城天平律师楼服务公司公寓1号楼的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本工程的地质条件特殊,结合上部结构的特点最终选择了CFG桩加土盒子处理地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为盐渍土地区的地基处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天津滨海新区某一实际工程为例,采用反分析研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高层框剪结构的影响,即给基础底面一定的位移沉降模式,对基础进行强制不均匀沉降,以此来分析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上部结构的内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易薇 《信息化建设》2016,(4):135+137
导致建筑物的基础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基土质过于软弱、上部结构所受荷载不均匀以及结构自身的问题等。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将会引发上部结构的变形超出允许范围,并且开裂、倾斜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更甚者会导致整个建筑物的破坏,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因此在结构上避免基础结构发生不均匀沉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常规设计时,一般把上部结构与基础隔开,柱底固结,然后计算上部结构的荷载,进行内力分析与梁柱设计,但是,这与实际工程不符,地基、基础的刚度会影响到上部结构的内力.本文针对一个框架.筏板基础-Winkler地基模型来分析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考虑和不考虑上部结构与基础共同作用时柱子的弯矩和轴力、梁的弯矩和剪力及筏板的沉降与变形.结果显示:常规设计与考虑共同作用相比,常规设计时,上部结构边柱设计偏于不安全,中柱偏于浪费;对于筏板的内力与差异沉降计算值偏大,筏板设计偏于浪费.  相似文献   

17.
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都会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给建筑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以某不均匀高层建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建筑所经历的两次基础加固过程,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两次加固的效果,并预测了未来两年的沉降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地层不均匀、地基土固结沉降增大桩基负摩阻力是造成本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本项目上部结构施工完成三年后超孔隙水压力才基本消散;基础加固中基桩应选择合理的持力层,如桩长较短,即使桩数多,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基础加固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由于加固桩体施工对土体有一定扰动,故沉降不会立刻停止,而是在扰动停止后趋于稳定;沉降缝对于控制大规模不均匀沉降意义重大,设计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对泵站底板及桩土地基受力特性的影响,首先以变形协调方程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底板施工过程中底板应力重分布规律和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对桩土地基荷载分担的影响;然后以某桩土复合地基泵站工程为例,利用Midas/GTS NX软件建立了泵站和桩土地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对泵站底板沉降和桩土地基荷载分担比的影响.结果显示:底板施工完成工况下,考虑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的泵站底板最大沉降和单位面积地基土承担的平均荷载比不考虑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的泵站底板最大沉降和单位面积地基土承担的平均荷载分别高出了91.53%、16.41%;泵站上部结构施工完成工况下,考虑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的泵站底板最大沉降和单位面积地基土承担的平均荷载比不考虑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的泵站底板最大沉降和单位面积地基土承担的平均荷载分别高出了27.81%、15.09%;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土龄期弹性模量变化对泵站底板及桩土地基受力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海东市某清真寺古建筑八字影壁墙由于建造时工艺所限、黄土湿陷性和年代失修等因素,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导致墙体倾斜;根据该工程《地勘报告》和古建筑现状及病害成因,对墙体地基设计了加固方案,采用坑式静压桩、石灰桩和基础托换相结合法进行了纠偏和地基处理,阐述了地基加固及基础托换技术;经过为期一年的沉降变形观测,地基加固后上部墙体未出现沉降和倾斜。  相似文献   

20.
康小玉 《科技信息》2011,(25):263-264
基础处理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黏性土与粉土、湿陷性黄土和低含水量软土、人工土石混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也可以用于防止粉土和粉砂的液化,并适用于高速铁路软弱地基浅层处理,消除或降低大孔土的失陷等级。基础处理强夯法是利用起重设备将具有一定重量的夯锤吊起,从高处自由落下,对地基进行反复夯击,给地基以强烈的冲击和振动,使得土空隙中的气体和液体排出,迫使土体孔隙压缩,使土粒结构重新排列,从而提高了土的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