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程永静  师谦友 《河南科学》2014,(11):2360-2365
基于2006—2012年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序研究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将11个地级市的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和落后.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体系结构等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论述了各地级市的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性,提出了促进城市化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综合实力、居民生活水平、从业人员数量、卫生教育水平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五个方面的12个经济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2014—2015年的数据进行动态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山西省11个地级市聚为3类,给出山西省各地级市经济水平差异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建议,以期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多因素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寻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政策,完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比较低,属于依靠增加劳力资本投入的低水平集约类型.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1-2016年吉林省8个地级市数据,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发展进行研究.基于熵值和变异系数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8个城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值;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吉林省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的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高,城镇化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辽源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最低的城市是白城市;长春市属于高度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吉林市属于基本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其他6个城市均属于中度失调发展类城镇化滞后型.  相似文献   

6.
交通条件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能够带动交通条件的完善.山西省的交通条件对于其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构建优势度评价模型,首先对于山西省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优势度评价,分析表明太原市和大同市的交通优势度明显领先于其他城市;其次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经济...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合理地测度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因子-聚类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和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山西省省域空间上城市化水平差异显著,呈中部凸起的空间分异格局;②山西省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可以采取"片区发展,整体推进"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制,构建区域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聚类分析法对2010—2017年14个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空间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各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基本稳定,大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空间差异明显.桂林市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南宁市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柳州市、北海市、百色市、河池市从轻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梧州市、防城港市、贵港市从中度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钦州市、玉林市、贺州市和崇左市从中度失调上升至濒临失调,来宾市从严重失调上升至轻度失调.可见,经济基础滞后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滞后都将成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提高广西各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还需较长的发展周期.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发展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主旋律,生态环境是否与城市化相适应,成为山西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对山西省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协调度模型对山西省城市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分析.得出山西省11市只有太原市是高度协调发展型,忻州市是严重失调衰退型,吕梁市是中度失调衰退型,其余大部分都属于中级协调发展型与濒临失调衰退型.并对此进行原因分析及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山西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和Arc GIS软件对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进行测度、综合评价以及对综合水平、各指标的可视化,结果表明:山西省地级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南北内部交错分布的空间态势;同时,影响山西省地级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和教育,其次是环境因素,最后是医疗卫生因素;此外,山西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较差,严重阻碍了各地级市的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此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居民城市生活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宜宾市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宜宾市10个区县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在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权重;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县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欠发展地区和县域城镇化水平落后地区3种类型。文章还对各类县域城镇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山西省2005年~2014年城镇化率数据,在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探索山西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分布及城镇化水平发展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首先近十年间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水平差距整体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第二,城镇化水平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高度城镇化地区多集中于地级市,西部城镇化水平较东部高;第三,对城镇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第二农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在第二产业发达区域,其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对于山西省旅游业与经济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各地级市旅游综合实力与经济水平二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对于各地级市旅游综合实力,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9个指标对其进行测算,并运用2015年各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即GDP来体现各市的经济水平,最终得出山西省各地级市旅游综合水平和经济水平实力及排名.对二者做回归分析后,可以得出二者之间具有的显著相关性:GDP每增长1万元,旅游综合实力增加0. 002;反过来旅游综合实力每上升1,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326. 344万元,通过对各地级市旅游综合实力及经济水平的分析从而为各地级市旅游业与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以2015年为时间截面,以安徽省所辖的16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社会和景观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相关指标,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市得分情况,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从内部差异来看,表现出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地级市内不同要素城镇化水平等级差异不大。采用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联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影响安徽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11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对山西省内22个经济开发区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根据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了影响开发区发展水平的3个主因子;然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山西省经济开发区按发展水平分成3类。最后,为山西省经济开发区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从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及开放程度等6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定量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05年、2010年、2014年的城镇化质量的基础上,借助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呈小幅度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16.79%,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对城镇化质量的拉动作用较大;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上升态势,由低度失调向多层次协调发展转变,但协调度的整体水平较低,截至2014年仍然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弱度协调状态;各地级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具有聚集特征,呈现"两高两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今后应将提高人口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开放程度等作为促进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镇化的内涵,本文从城镇发展、经济发展、服务功能三个维度建立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针对目前测度的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主成分聚类法来测度城镇化水平,通过研究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出此方法对于解决综合测度问题是合理的和可行的,最后对城镇化水平的排名的合理性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加快推进福建城镇化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出山西省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即道路交通、公用设施、信息通信、绿化环卫、排水排污和文化卫生.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特尔菲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对山西各地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试图揭示出山西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以及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符.经过分析山西省各地级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但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就此分析,希望能给城市建设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的前提和载体,我们应不断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进程,以便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采用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和测评,结果表明山西省现有的十一个地级市可分为三个层次,省会太原为第一层次,大同、阳泉、朔州和晋城为第二层次,长治、运城、晋中、临汾、忻州和吕梁为第三层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山西省城市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的11个样本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山西省的11个地级市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状况、旅游资金投入、当地的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城市旅游竞争力总体不强,且城市与城市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别,说明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强弱除了与旅游资源禀赋条件相关联外,还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山西省不同类型的地级城市在旅游资源利用与城市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