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刑罚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古老的刑种之一。对于死刑存置与废除的问题,一直是法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限制、废除死刑已成为国际社会刑法制度改革的趋势。中国作为迅速发展进步中的世界大国,其死刑大量适用的现状与国际潮流极不协调。基于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基于人权保护的共同理念,有必要对我国的死刑制度重新审视和变革。但就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而言,要在短期内废除死刑显然时机还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冯亦农  曹霆 《科技信息》2009,(12):34-34
我国的死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随着世界性轻刑化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和限制死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就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我国现在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可以从两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死刑制度:一是从立法上完善,二是从法律适用上完善,逐步缩小死刑的范围,使我国死刑制度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死刑的废除,关系到生命权的保护问题,生命权是人权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国际条约及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有对生命权保护的相关规定.对一些仍然保存死刑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死刑制度是否违宪,已成为一个宪法学的问题。保障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社会及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生命权保护的最终价值目标.但因地区性差异,死刑制度仍然存在于部分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我国.在近期不可能完全废除死刑制度的情况下.应该在宪法上对此作更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陆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有三种,即死刑逐步废除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学者的死刑存废观念也有三种,即死刑暂时保留论、死刑立即废除论和死刑绝对存在论。我国台湾地区的死刑暂时保留论就是死刑逐步废除论,但它与我国大陆的死刑逐步废除论存在区别。我国大陆的死刑立即废除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立即废除论及我国大陆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与台湾地区的死刑绝对存在论之间也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6.
死刑在我国存在已久,现今关于它存在是否合理的争论也成为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本文简要阐述了死刑的特点,重点说明了死刑目前在中国不宜废除的四个主要的原因,同时,本文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我国死刑制度以后的发展提出了简单的构想。相信在若干年后,死刑制度必然我国的司法制度上消失。  相似文献   

7.
死刑废除思想从两百多年前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废除死刑也成为了世界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基于根深蒂固传统报复观念、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等,我国目前仍应该保留死刑糊度。同时.刑罚的日益文明化和去残酷性也要求我们寻找一条转变死刑制度的道路.以期在将来实现废除死刑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死刑存废问题是世界范围内激烈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也大都主张限制并最终废除死刑。死刑的历史悠久,自从有了刑法便有了死刑,但它最终要退出历史舞台。可是中国何时废除死刑?从时间上说,废除死刑是越快越好,但不能立即废除,而是要废除死刑的条件成熟之后方能废除。从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开始,逐步过渡到全面废除死刑,这是中国通往废除死刑的现实之路。逐步限制乃至废除死刑,应该着眼于人类文明法则的改善,唯有新的伦理和制度,方能剥夺死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对于死刑的存废,应该从应然和实然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应然性看,死刑并不能有效预防犯罪,同时,刑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地满足民众的报应情感,更要改造罪犯,使之回归社会,因此,死刑没有存在的必要,应予废除;从实然性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我国死刑废除的司法实践,因此,就我国现行死刑制度而言,应予保留,但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  相似文献   

10.
消减、限制乃至废除死刑,顺应人权保障的潮流,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立法的大趋势。死刑在我国必然也要废除,这是不可逆转的方向。然而死刑在我国的废除,绝非一蹴而就之事,目前我国应坚决有限制地保留死刑,这是由我国的历史传统、民族感情和现实国情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对某焦化公司进口的印尼焦煤、肥煤、1/3焦煤以及国内同牌号的田庄焦煤、两渡肥煤和枣庄1/3焦煤进行煤质及单种煤结焦性对比分析,并以生产常用配比为基础进行20kg实验焦炉配煤炼焦实验,探讨印尼煤与国内炼焦煤的配伍性能。结果表明,印尼煤均是低灰、低硫、强黏结性、高膨胀性、低流动性的单一煤,其活性高,活惰比均不低于24,而国内炼焦煤有一定的混配,其活惰比为1~2,活性组分和惰性组分含量较为均衡;印尼单种煤所制焦炭的强度和热性能较差;印尼煤替代国内同牌号煤进行配煤炼焦,所制焦炭质量明显下降,并且替代量越大,焦炭质量下降越多。  相似文献   

12.
对蒙古国焦煤进行煤质检验及配用试验,分析了焦炭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蒙古国焦煤变质程度偏低(介于1/3焦煤和焦煤之间),G值、Y值和膨胀度较高,塑性温度区间窄,成焦显微结构特征类似于1/3焦煤。用蒙古国焦煤完全替代优质焦煤,焦炭质量有所下降;而采用蒙古国焦煤部分替代焦煤和1/3焦煤可以稳定焦炭质量。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变质程度肥煤的煤质指标、胶质层指数、基氏流动度和奥亚膨胀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的肥煤具有明显不同的煤质特征,低变质程度肥煤具有高挥发分、高流动度和高膨胀的特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以细粒镶嵌结构为主;高变质程度肥煤具有低挥发分、低流动度和低膨胀的特点,单种煤成焦光学组织以粗粒镶嵌结构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5种不同矿点的焦煤进行煤质分析和单种煤结焦性能比较,并进行配煤炼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单种焦煤的结焦性能接近,但其工艺性质及成焦显微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配煤炼焦中,胶质体含量丰富、胶质体的流变性和膨胀性高、成焦粗粒镶嵌结构多的焦煤,与不同炼焦煤的混配性强,所得焦炭质量较优。  相似文献   

15.
对1/3焦煤和肥煤进行煤质分析,并对其单种煤的成焦光学组织、焦炭强度及参与配煤后对焦炭性能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肥煤的胶质体质量一般或较差时,在配合煤中的作用与优质1/3焦煤相当,生产中两种煤可进行互换,但应针对调节焦炭冷、热性能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配比。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镜质组反射率及其分布情形下煤的结焦特性,根据不同变质程度煤所制焦炭的显微组成,探讨配煤比改变导致煤反射率分布以及焦炭结构性能的变化情况,提出了适宜于武钢工业化生产的合理炼焦配煤方案。  相似文献   

17.
印尼煤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火电厂燃用的重要煤种之一。本文利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印尼煤以及其它三种烟煤的热解过程,并以印尼煤为基煤与其它烟煤按不同比例进行掺混。研究掺混后混煤热解反应过程,用热解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混煤热解特性,提出合理的印尼煤掺混烟煤配比方案,这为燃用印尼煤与烟煤混煤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配煤炼焦实验,研究入炉煤的性质、炼焦工艺和添加剂对焦炭初始反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单种煤还是配合煤,焦炭初始反应温度均随入炉煤煤化度的提高而上升;随着焖炉时间的延长,焦炭初始反应温度显著升高;随着入炉煤细度的增加,焦炭初始反应温度有所升高,而入炉煤的堆积密度对焦炭初始反应温度基本没有影响;具有催化作用的添加剂能显著降低焦炭的初始反应温度,而添加铁矿粉对焦炭初始反应温度的影响较消石灰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黏结指数G值表征炼焦煤结焦性的局限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7组相同变质程度和黏结指数G值炼焦煤煤岩显微组分、高温塑性和成焦光学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变质程度和G值的炼焦煤高温塑性差异明显,软化温度相差3~29℃,固-软温度区间相差8~42℃,最大基氏流动度比值为1.3~1266;其炼焦煤焦炭光学组织结构差异亦明显,粗粒镶嵌结构占比相差9%~43%,同性结构占比相差2%~16%,纤维结构占比相差15%~36%。因此,G值对煤料受热所产生胶质体的数量能较好地表征,但对其结焦性的判断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20.
针对九种单种煤及十八种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Y)进行了研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考察了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与单种煤的胶质层指数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由单种煤胶质层指数预测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的数学模型,将配合煤的实测值与均匀设计预测值、常规配煤法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均匀设计实验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配合煤的胶质层指数具有较好的可靠性,进而预测焦炭的质量。该方法可以有效的指导焦化企业配煤炼焦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