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普通的砂型铸渗工艺在ZG35表面制备了高碳铬铁和纳米TiC的复合层,并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显微维氏硬度计和磨料磨损实验机等设备,研究了纳米TiC对铸渗层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铸渗层组织为奥氏体基体+碳化物;纳米TiC趋向于分散在中碳铸钢ZG35与铸渗层的结合界面上,并作为第二相粒子弥散分布于铸渗层奥氏体基体中,起到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作用;添加1%纳米TiC铸渗层材料的磨粒磨损性能比未添加材料的磨粒磨损性能提高了14%。  相似文献   

2.
双辊铸轧高速钢薄带退火时碳化物的球化机理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在实验室新建的水平式双辊铸轧机上进行了W9高速钢薄带的铸轧实验研究,得到了主要工艺参数对铸带显微组织分布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实验室条件下W9高速工具钢薄带铸轧工艺参数的最佳变化范围·研究了铸轧对高速钢薄带的组织及碳化物形态的影响,铸轧高速钢显微组织主要由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共晶碳化物组成,不存在鱼骨状莱氏体组织,薄带内的残余奥氏体的质量分数仅为10%左右·碳化物以片层状M2C型为主,呈断续网状分布在晶界上,而M6C型的鱼骨状碳化物很少·铸轧高速钢薄带的退火组织主要为索氏体组织和碳化物·碳化物球化的机理在于铸轧改善了共晶碳化物球化的动力学条件,使碳化物层片明显细化,有利于碳化物的球化,同时铸轧有利...  相似文献   

3.
通过离心铸造方法制备了外加铬铁颗粒增强双金属复合材料环形铸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双金属复合材料铸件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的组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双金属复合材料环形铸件外部高铬铸铁层的铸态组织为:Cr7C3、少量Cr23C6型碳化物、少量Cr3C型碳化物、珠光体基体、残余奥氏体;经热处理后其组织为:Cr7C3、少量Cr23C6型碳化物、少量Cr3C型碳化物、回火马氏体、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并且碳化物形态及分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2Cr13不锈钢渗硼层的组织和耐磨性。研究发现,渗硼层由硼化物层和过渡区构成,而硼化物层又由极薄的(Fe,Cr)B层和相当厚的(Fe,Cr)_2B层组成,在硼化物上分布有少量的(Fe,Cr)_3(C,B)。过渡区是在细小弥散的两相基体上分布着块状和网状碳化物。渗硼试样的耐磨性比常规处理试样高出4—5倍。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间合金法制备了纳米SiC强化ZGMn13Cr2样品。研究了添加纳米SiC对ZGMn13Cr2样品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改性纳米SiC粉末强化处理后的超高锰钢的组织有显著改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当SiC含量为0.3‰时,硬度和冲击吸收功分别提高了11%和12%。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可以得出:SiC分解为Si和C存在于奥氏体基体中,并促进碳化物弥散分布于基体上,起到强化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EPMA与XRD等实验方法对航空轴承钢在渗碳热处理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行为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渗碳淬火处理后,试样表层及次表层组织中有大量的碳化物及少量的残留奥氏体,其中碳化物为M23C6和M6C.随着渗层深度的增加,碳化物含量减少,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经过二次淬火处理后,奥氏体与马氏体中碳质量分数增加,使得淬火后残留奥氏体质量分数大幅度增加,在渗层0.1mm处达到22.7%.经过两次深冷与回火处理后,马氏体与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降低,碳化物含量增加,渗层硬度提升.  相似文献   

7.
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8钢表面进行了W-Mo-Co多元共渗,研究了表面合金层的组织、相组成、成分、硬度、脆性以及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结果表明,合金层由M6C MC型碳化物层和W、Mo、Co固溶体扩散层组成。碳化物层硬度很高,渗金属态HV0.025硬度高达1 200~1 40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1 400~1 600左右;固溶体扩散层在渗金属态硬度较低,HV0.025硬度只有400~550,固溶、时效处理后硬度升高至800~1 000。碳化物层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不存在膜基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应力作用下快速加工硬化是高锰无磁钢ZG25Mn18Cr4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X衍射和电子显微分析证明,变形前和变形后的基体组织都是奥氏体基体加上碳化物,变形前后的基体中均存在条纹状组织,且变形后基体中的条纹数量明显高于变形前基体中的条纹数量.电子衍射分析表明这些出现在粗大奥氏体晶粒内部的条纹组织是高密度层错.由塑性变形产生的大量层错分割了奥氏体基体,缩短了位错运动的自由程,导致了ZG25Mn18Cr4的迅速加工硬化.  相似文献   

9.
渗碳工艺是当前机械制造工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它使被渗工件获得一定的强度、较高的耐磨性和疲劳抗力。被渗工件的机械性能主要决定于渗碳层中的碳浓度及淬火回火后的金相显微组织。当渗碳层中碳浓度较高时,淬火后具有针状马氏体和大块或网状碳化物以及数量较多的残留奥氏体。近年来又观察到当渗碳层的碳含量较高时会伴随针状马氏体出现一定数量的显微裂纹。若从疲劳强度考虑上面这些组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同轴送粉激光熔覆技术在3Cr14不锈钢基体上熔覆一层3mm厚的S390粉末高速钢涂层,并对熔覆后的试样进行560℃×1h×3次回火热处理.分析了熔覆层热处理前后的微观组织与析出相以及熔覆层硬度的变化规律及压痕情况.结果表明:S390熔覆层组织为淬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黑色组织+共晶莱氏体+网状碳化物,有少量的颗粒状M_3C型碳化物在晶内析出,晶界网状碳化物以VC、V_2C为主;熔合线处形成10μm的平面晶区,然后由细晶区、柱状晶区,向熔覆层中部的等轴晶过渡;回火后,部分网状碳化物被打断,M_3C型碳化物大量回熔,有细小颗粒状的富V元素的MC、M_2C类型碳化物在晶内析出;热处理后熔覆层显微硬度提高约200HV,洛氏硬度压痕周围发现明显塑性变形区,熔覆层脆性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