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2018年12月5日,俄罗斯医疗企业宣布,俄罗斯已经成功在国际空间站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老鼠甲状腺,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太空打印出生物器官的国家。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宇航员科诺年科于莫斯科时间12月4日17  相似文献   

2.
空间站竞赛     
在国际空间站内,来自世界各地的宇航员可以针对尖端研究方向展开各种各样的合作.国际空间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但在运作了二十年之后,国际空间站即将关闭,几个新的空间站会取而代之.虽然这些新站点可以使更多的人得以访问太空,但它们也必然会造成新的政治和经济上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3.
正20年前,冷战结束尚未超过10年,NASA宇航员比尔·谢泼德(Bill Shepherd)与两名俄罗斯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列夫(Sergei Krikalev)、尤里·吉德津科(Yuri Gidzenko)一起挤进一艘联盟号飞船,在万圣夜那天进入近地轨道。两天后,他们乘坐的小飞船与国际空间站对接,那时候的空间站规模只是现今的一部分。他们的抵达拉开了20年来宇航员常驻国际空间站的序幕。而在NASA领导的国际合作下,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工作又持续了10年。  相似文献   

4.
关毅 《自然杂志》2018,40(4):305-312
正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2018年5月28日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中国空间站向世界打开合作大门,展现了中国开放、和平、共赢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为今后世界各国在空间探索领域的实  相似文献   

5.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12日12时35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6时35分)。一块空间碎片逼近国际空间站,为以防万一。在国际空间站上的三名宇航员曾转移到俄罗斯“联盟”号飞船暂避。美国宇航局说,在空间站上的三名宇航员进入“联盟”号逃生舱躲避了大约11分钟。幸好,这只是虚惊一场。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11日,美国宇航局宣布,他们正在监控一块太空垃圾,因为它正朝着国际空间站移动。此前一天,美国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其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刚好完成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而在次日,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将按计划进行一次太空行走。这块太空垃圾如果距离空间站太近将会造成危险,所幸它最终并未形成想象中的威胁。有人...  相似文献   

7.
2011年5月19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宇航员完成了升空以来的首要任务——将名为"阿尔法磁谱仪2"的太空粒子探测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今后,该磁谱仪将伴随国际空间站的有生之年,持续观测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相似文献   

8.
在太空和地面对手同下国际象棋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员格雷格·查米托夫于2008年6月乘坐航天飞机进驻国际空间站,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新的日本实验舱,以供科研人员进行太空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离 《科学之友》2006,(7):41-41
2005年8月9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着陆。在这次历时14天的重返太空之旅中,“发现号”创造了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瞬间”。第一次握手北京时间7月29日20时54分,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菲力普斯像绅士那样向“发现号”指令长柯林斯伸出手,以示欢迎。这是国际空间站上的宇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3月15日,“发现”号航天飞机将最后一个部件送上了国际空间站。 十年前,美国运送第一个实验舱“命运”号.国际空间站还处于萌芽阶段;而现在,“发现”号航天飞机已运送完最后一个部件。  相似文献   

11.
国际空间站的很多组件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俄罗斯Zarya曙光舱、日本实验舱kibo、美国“命运”试验舱等,唯独国际空间站没有自己的名字:在国际空间站迎来自己10周岁生日的时候,为它起个名字成了各方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正>国际空间站如同一个小月亮,悬挂在太空。它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勇气、力量和科技的光芒。国际空间站注定成为全人类的骄傲,成为太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太空金字塔古埃及人把智慧、才能和金钱都用在了建造金字塔上,使它成为古代人类最著名的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3.
航天飞机的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为建造大型空间站奠定了重要基础.1984年1月,美国前总统里根正式下令研究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经过几年的方案论证与设计,于1989年正式启动了命名为"自由"号空间站的计划,并联合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盟国参加.1993年10月,俄罗斯也参加了研制,并将"自由"号空间站更名为"国际空间站".1998年11月,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曙光"多功能货舱发射升空.从此,国际航天合作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宇航员佩蒂特最近说,他和两名同事在国际空间站上长达161天的工作生活经历证明,人类能够胜任从地球到火星的长途星际旅行。 佩蒂特在美国宇航局华盛顿总部举行的会上表达了以上观点。作为国际空间站第六长期考察组成员,佩蒂特和同胞鲍尔索克斯、俄罗斯宇航员布达林于2002年11月23日搭乘美国  相似文献   

15.
酝酿了10多年的国际空间站终于“破土动工”。1月29日,来自15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一系列协定和三个双边谅解备忘录。 总耗资近千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计划是目前人类在太空领域的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这项计划的初衷和最后的敲定既是美苏竞争的产物,又是美俄合作的结果。 冷战年代,美国和苏联在航天  相似文献   

16.
<正>据美国太空网报道,不久前,美国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上首次进行了远程操控地面机器人的试验,尝试将这一技术应用在机器人探索月球、火星和小行星上的可行性。6月17日,通过视频实时传输,宇航员克里斯托弗·卡西迪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了"地面遥控机器人"的操作——指挥一个名为K10的四轮机器人开展地面勘探以及模拟部署天线。进一步地测试,将重点对天线的部署情况和人机交互过程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7.
正气候科学是以理论为基础的。这对于科学家而言已足够。过去我曾是一名宇航员,国际空间站的太空行走者。很自然的,在我长达十五年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地面上度过的,同工程师一道建设空间站,并设法使空间站满载宇航员,以供科学研究,但这种地面上、日复一日的工作偶尔也会被打断,即当我被发送进入空间轨道,通过我的宇航服面罩  相似文献   

18.
在很多人心目中,国际空间站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专供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宇航员们在这里进行科研和实验.但美国宇航局(NASA)官员日前透露说,如果一切进展和预期的一样,国际空间站将在2010年建成时迎来第一批太空实验研究者,这将是国际空间站首次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9.
日本扩大空间科研任务范围MichaelMecham著林志信译在国际空间站不确定性日益增大期境,日本正在新的运载火箭计划下不断地改善它飞往空间的通路,这在该国空间预算中占有较大份额。在未来几年里,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的研制工作将被使新的H-2运载火箭运...  相似文献   

20.
"天宫"奇迹     
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听过《西游记》中美猴王大闹天宫的故事.天宫,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美妙的仙境.随着各类空间站的建立,总有一天,普通人上天宫的梦想也会成真. 当今太空科技的发展,完全印证了航天理论奠基者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空间站的伟大设想.今天,国际空间站用科技和理想照亮了太空,各国科学家正在设计、发射和建造各种空间站,作为人类登陆月球、火星和小行星,进入宇宙空间发展的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