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热湿迁移的非稳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计算不饱和土壤中热湿迁移的二维数学模型,对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的热湿迁移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数值分析,探讨了土壤热湿迁移对环境参数和土壤内部参数(质地、结构参数)的动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土壤非饱和区热迟迁移机理的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导出了非饱和区含湿量方程和能量方程,给出了一维非稳态热湿迁移的定解条件,从而建立了复杂环境条件下土壤非饱和区热湿迁移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计算不饱和土壤中热湿迁移的二维数学模型 ,对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的热湿迁移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数值分析 ,探讨了土壤热湿迁移对环境参数和土壤内部参数 (质地、结构参数 )的动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4.
对蒸发状况下土壤中的热湿迁移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也对相应条件作了数值模拟,所得结果能够相互验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土壤中热湿迁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从连续介质流体力学的观点,采用局部体积平均方法,建立了一个描述作物覆盖条件下土壤热湿迁移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以能量平衡原理及土壤层水汽扩散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根系吸水吸热、作物蒸腾和土面蒸发模型.两者耦合适用于求解HIPAS系统中热湿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6.
非饱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视土壤为非饱和多孔介质,将描述非饱和多孔介质中多种迁移场量耦合的热质传递模型,结合土壤中溶质迁移的对流-弥散规律,并考虑土壤固体骨架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建立非饱和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的数学模型.数值分析了非饱和土壤不同深度处和土壤含湿量不同时,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呈现滞后性;湿含量较高的土壤,在迁移状况趋于稳定时,污染物沿土壤深度的增加其浓度梯度相对较小,数值分析所得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与文献已有试验结果相一致.因此,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数值分析结果,可为分析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状况和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建筑多孔围护结构的热湿耦合迁移会严重影响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以及建筑结构,而建筑热桥往往是发生湿迁移和湿积累最严重的部位。与建筑主墙体相比,热桥受多维效应的影响,热湿耦合迁移更加复杂。为探究建筑中不同部位的热湿耦合迁移,从而精准计算建筑热损失,首先分别从一维平壁墙体和多维热桥两个角度阐述了多孔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的研究进展,然后分析了多孔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对建筑的作用。多孔围护结构尤其是其中的热桥等复杂建筑节点处的热湿耦合迁移对建筑室内环境、建筑能耗及建筑结构有着重要影响,热湿耦合迁移模型、热湿耦合迁移实验等相关研究也亟待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热湿迁移机理出发,通过在液相渗流中引入毛细滞后的影响,采用液相运动的最小梯度假设,建立了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考虑毛细滞后效应时传热传质的较普遍的模型理论.并对方程中的热湿迁移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发展确定热湿迁移特性的有效实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中水、热、盐耦合运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盐分在土壤中的动态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运用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理论,考虑温度效应对土壤湿分迁移的影响以及不动水体与盐分吸附或解吸作用,建立了全面描述土壤中水、热、盐耦合运移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数值研究,获得土壤中水、热、盐的动态迁移特性,探讨了土壤质地对盐分运移的影响,以期为土壤次生盐渍的防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模拟结果表明:盐分运移受土壤质地与结构的影响较大,并与土壤水分运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热湿迁移机理出发,通过在液相渗流中引入毛细滞后的影响,彩用液相运动的最小梯度假设,建立了未饱和含湿多孔介质在考虑毛细滞后效应时传热传质的较普遍的模型理论,并对方程中的热湿迁移特性系数进分析,为进一步发展确定热迁移特性的有效实验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源热泵运行中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层的热交换是一个复杂的热湿耦合传热传质过程。为研究岩溶地区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土体热湿迁移效应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和实验功能需求,设计研制了一个可进行地源热泵运行性能测试及地埋管周围土壤热湿迁移效应研究的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分为地源热泵试验系统、运行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地源热泵运行状况和换热过程中岩土体温湿度变化、土壤热湿迁移、周围环境大气因素的自动采集和实时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实验平台的有效性,并对部分实测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讨论。运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和全面监测功能,完全符合实验需求。  相似文献   

12.
多孔建筑材料热湿耦合模拟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建筑模拟。地下建筑随着城市土地的稀缺而愈发受到关注的同时,相关的湿热研究却很少被关注,主要是因为地下建筑内部复杂的湿热负荷和模拟中的大面积土壤。为准确的预测和优化地下建筑的湿热性能,指导地下建筑相关的湿热模拟,本文通过范围界定论文综述的方法,介绍了热湿传递的理论方法,并从数值模型、计算工具以及边界条件的角度,总结了现阶段地下建筑热湿模拟中的成果和不足。结果表明,地下建筑热湿模拟的挑战在于土壤成分和水分的不确定性、土壤表面的雨水沉淀和水分迁移以及较大土壤域带来的巨大计算成本。两步法虽然简化了模拟,但不足以用于热湿模拟,需要确定一种公认的程序、方法来直接确定地下建筑外边界条件以降低模拟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以调节日光温室内环境的土壤-空气换热系统为背景,开展白天降温、夜晚升温两种不同工况下的试验,从而探究地埋管周围轴向和径向上的温度、湿度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土壤的热饱和程度会随之产生周期性变化,土壤中蓄放热状态的差异性也会引起温度、湿度分布的动态变化;土壤-空气换热器作用下的土壤热湿耦合的作用明显,温度梯度对湿分迁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产生的湿度梯度同时也会影响温度分布;土壤-空气换热器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径向上的变化,即在竖直方向上产生明显的湿度分层及温度变化,且距离换热管越近,变化幅度越大,变化趋势也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HIPAS系统中热湿传输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连续介质流体力学的观点,采用局部体积平均方法,建立了一个描述作物覆盖条件下土壤湿迁移过程的二维数学模型,以能量平衡原理及土壤层水汽扩散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根系吸水吸热、作物蒸腾和土面蒸发模型。两耦合适用于求解HIPAS系统中热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土壤中热、湿、气及溶质耦合迁移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连续介质力学出发,应用Whitaker提出的局部体积平均法,建立了一个描述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热、湿、气及溶质耦合迁移的多场数学模型,以揭示非饱和土壤内复杂的传输机理.此模型中考虑了植物根系对水分、热量、气体和溶质的吸收或排放,同时在边界条件中反映了植物冠层对土壤表面遮阳的影响.因此,该模型相对于已有的其他模型来说,所包含的物理机制更加完备,并且它还具有可解性.  相似文献   

16.
温度效应对非饱和土壤中湿分迁移影响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种条件下,对非饱和多孔土壤中温度和湿分分布的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效应对水分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升高,土壤持水性降低,水分含量明显降低;在周期性变化的土壤温度的作用下,土壤水分含量则呈周期性变化;土壤润湿度与温度变化幅度共同决定温度效应对土壤湿分迁移的影响程度,由温度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湿分迁移在含水量中等程度的土壤中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高含湿低强度太阳能对流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Luikov‘s热湿迁移基础上,在低强度和高含湿量的条件下,建立 了一个一维无限大平板太阳能对流干燥的热湿迁移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太阳能的干燥过程,同时,使用太阳能温室型集热器对流干燥装置对泡沫塑料进行连续干燥实验,所测温度和含湿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计算结果相一致,表明这个理论模型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雪层中水热耦合迁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雪层中水、热耦合迁移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水、热、溶质交换的复杂的物理过程及雪层对土壤表面能量传输、水分迁移的影响,可用于预测冻融期积雪层的物理变化过程及雪层对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多孔介质的孔隙及颗粒的大小和多孔腔内水分的静态分布特性,将封闭腔内含湿多孔介质的流动与传热划分为低Da数与高Da数两类流动问题。同时采用二维无量纲非稳态模型对低Da数封闭多孔腔内的热湿迁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低Da数多孔床的传热特性及内部湿分的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20.
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驱动势建立了热湿耦合迁移模型(CHMT),采用有限差分法以加权隐式格式离散控制方程,用C++编制计算程序;采用自编程序与有限元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求解,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和HAMSTAD验证实例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以上海、武汉和重庆的建筑南立面挤塑式聚苯乙烯(XPS)外保温砖墙为例,分别计算墙体在供冷季和供暖季的逐时得热量,并以累计得热量为指标,分析热湿耦合迁移对能耗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不考虑热湿耦合迁移时,上海、武汉和重庆的墙体在供冷季累计得热分别被低估10.04%,8.69%和9.11%;在供暖季累计失热分别被低估6.34%,6.62%和6.3%,因此在计算长江流域建筑能耗时应考虑热湿耦合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