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田园山水诗同古典绘画艺术有着极其相似的美学特质。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画家和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呈现出“诗画合一”的审美特色。这种艺术成因主要来自诗人创作时将写作与绘画两种技法的融合,诗人将白描、瞬间画面捕捉、色彩烘托以及构图方法融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诗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画家、音乐家,他早年意气风发,积极用世,热衷功名,希图大志.后期,由于政治黑暗,加之,权奸排斥、仕途渺茫,诗人空余一腔报负,不得已归隐田园.归隐后,王维创作了不少山水田园诗,特别是田园诗,数量虽少,但颇有特色,通过田园诗,我们既看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情赞颂的“美”的一面,又看到了他对官场生活鄙视批判的“刺”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谢朓,字玄晖,是齐梁时最杰出的诗人。他生活在政局动荡,形式主义浊流泛滥诗坛的时代。而谢朓的诗作却以其“清丽”之美倍受人喜爱。谢朓诗中抒写的感情大致不外是:忧世之叹、思乡之情、隐逸之志、欢聚之喜。而这些感情又经常是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和诗人追慕的清逸情趣。而诗人写得最多,又最为擅长的则是以写山水景物为主的五言诗。他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书写唐代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的苦难而著称,其诗作具有"诗史"的审美价值。在杜甫的诸多诗作中,也有不少山水田园诗,虽然没有其现实主义的诗作影响大,但也具有其特有的审美价值。杜甫的山水田园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本文以文学与美学的双重视角深入系统研究其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的佛禅特色与影响。  相似文献   

5.
阮籍与王绩     
阮籍与王绩均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其身世和世代之关系,及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虽有所不同,但他们早年都曾有过雄心和抱负,而后身逢乱世,经历朝代变更,就有了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逃避现实的行为。他们放达不羁,纵情于山水,沉湎于酒乡,避儒就道是其共同的思想归宿,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夹缝中求生存,阮籍表现得更多的是愤世而嫉俗,而王绩表现得更多的却是安时而处顺。  相似文献   

6.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美,必动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诗,所以古来不乏表现登山临水的纪游诗。郭沫若是以《女神》开辟现代诗坛的伟大诗人,他一生中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诗篇,其中有不少是纪游诗。据研究家考证,郭沫若早在1903年(其时他年方十一岁),就写了“闲钓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从而开始了纪游诗的创作。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每每因工作需要离京远游,足迹几乎遍及祖国各地。诗人每到一处,都不禁诗兴勃发,挥笔疾书,状景写物,抒情咏怀,从而留下了许多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种奇葩。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流传下来的约一千四百余篇的诗作中,就有一百五十篇以上是描绘山水风景的。可是,对诗人的这些诗篇,过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也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一般人只称赞杜诗是“诗史”,而很少谈到杜诗还是“图经”。本文拟对杜甫诗作中的“图经”,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二十四首诗论述了诗歌的风格意境。它虽说每篇充满着山水自然的生动描写,但诗人正是通过写自然之“实”表现了其崇尚自然、关爱自然的真实思想。同时,这种思想是晚唐社会思潮的反映,也是诗人自然生态意识的本能体现。而把握住这一点,对当下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凭空出现,它必定是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发芽并成长成型的,水墨山水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于唐代,也是如此。文章认为水墨山水之所以出现于唐代,是因为此时的水墨山水完成了“道”与“器”的统一。在文化空前开放的大环境中,儒、道、释三家文化交融并促使了水墨山水物以所载之“道”的成熟;墨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使其成为阐述此“道”最合适的形而下之“器”;而山水技法的进一步完善,则为形而上之“道”的阐述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后世文人,在欣赏陶诗平淡诗风的同时,也非常称道陶渊明对山水、田园、躬耕生活的描写。不过,应该看到,陶渊明诗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对平常景物的咏吟,来隐约表达他对晋宋之际政治历史的种种意见,亦有不少诗,直接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事变,透露出诗人对晋宋禅代曲折复杂的心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最早论及山水诗问题的批评家是刘勰。他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龙·明诗》)。可是对于他的这一宋初山水诗“方滋”说,后世有很多人是不敢苟同的。缪钺先生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亦非知言”。钱钟书先生也说:“山水方滋,当在汉季”。的确,在我国诗歌史上,以自然山水、景物为欣赏、描写、歌颂、赞美的主要对象的作品,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经“方滋”了,而魏晋之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英国诗人蒲柏是一位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诗人,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道德说教的浓厚色彩.这种说教代表着时代进步的思潮,辉映着欧洲启蒙运动的理念,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之下,蒲柏在诗歌中提出“自然”、“理性”、“中庸”以及“秩序”的伦理道德观,并以“和谐”概念为基础来维护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处处彰显出他对于这些伦理思想所蕴涵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刘半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集战士、诗人、学者于一身的著名人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是冲锋陷阵的闯将,革命军中的马前卒;在白话新诗的开创上,他既是一位出色的理论家,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相似文献   

15.
文婧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1):159-160
春、秋在中英诗歌的内涵有所不同,中国诗人喜欢“悲秋”、“伤春”,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春的活力与秋的丰收。二者之间的差别源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主要是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整个创作生涯中,诗歌创作的时间最早,也最长。据现有材料看,他第一首诗写于一九○○年,最后一首作于一九三五年,共写了新旧体诗(主要是旧体诗)六十余题,七十余首。我们可以说,鲁迅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与杂文家,也是伟大的诗人。他虽然“无心作诗人” ,但“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郭沫若《(鲁迅诗稿)序》)的确如此。鲁迅“高吟肺腑走风雷”的战斗诗篇,反映了时代的脉  相似文献   

17.
“永州八记”的创作与柳宗元的政治遭遇、思想状况、生活体验有着密切关系。这一组具有游踪连续性的水游记中,借助生动鲜明的山水形象,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的高尚品格,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创作手法。其中有些篇章,直接涉及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表现出他的一贯性政治主张。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可贵的思想价值,构成了浓重的现实主义特色,正因为如此,“永州八记”在我国古代山水游记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特别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乾坤入散记,化作玉玲珑。”朱自清的散文《绿》可称一篇精致玲珑的佳作。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早期提倡写实,注重对生活作深入观察。他对自然美有特殊爱好,在《绿》这篇山水散记中,以感受自然美的艺术心灵,描绘出仙岩山两处胜景——梅雨瀑和梅雨潭,从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相似文献   

19.
柳诒徵不仅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目录学家、图书馆事业家,而且是一位颇为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内容丰富,或时代遭遇,或欢庆胜利,或歌吟山水,或赠答酬唱,或祝寿凭吊,或关爱图书,或对外交流,折射出时代变幻之风云。他的诗歌具有儒家诗学“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精神品格,蕴含“雄浑圆健,充实光辉”的艺术风貌,呈现出自乾嘉学派以来中国诗坛所形成的“学人之诗”的审美特征。此外,他的崇尚“诗言志”、倡导质实诗风、不因人废诗的诗学思想是颇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一生志在仕途。优游山水,是他对仕途理想被现实所缚的一种愤懑。在优游山水的过程中,他不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陷入了自缚的困惑,他的山水诗就是他这种生命苦况的“物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