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芦荟在化妆品中保湿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芦荟作为添加物制成非乳化体系及乳化体系的芦荟化妆品.在不同的芦荟添加量、不同的温度及湿度环境中,与空白样、常用甘油保湿剂体系的保湿效果进行比较,通过实验测定失水率,获得芦荟在化妆品中保湿效果评价.实验表明,芦荟原汁应用在化妆品非乳化体系中的最佳百分数是40%~60%,在乳化体系中最佳百分数是40%~50%,并且优于5%甘油,从而得到芦荟是性能优异的保湿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甘油是最常见的保湿剂,许多保湿类护肤品都少不了甘油成分。甘油具有吸水作用,保湿护肤品常常用它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令其覆盖的皮肤角质层时刻保持湿润。然而,也正是由于甘油的这一特性,导致它的保湿效果很容易受到空气中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胶原蛋白为功能物质制备胶原蛋白保湿面膜,对加入保湿剂前后进行保湿性能的对比,得出制备胶原蛋白保湿面膜的最佳配方.该面膜具有生产工艺简单,无污染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应用称重法对7种化妆品中的1,2-丙二醇、1,3-丁二醇、丙三醇、甜菜碱、山梨醇保湿性能进行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对1,2-丙二醇和丙三醇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丙三醇、1,3-丁二醇、1,2-丙二醇比甜菜碱、山梨醇的保湿能力持久,1,2-丙二醇和丙三醇保湿性能较为稳定,丙三醇作为最早使用的传统保湿剂仍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衍生物作为资源丰富、性能独特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吸湿、保湿性能,本文就NSC与CM-CTS在吸湿保湿性方面的协同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其混合物的吸湿保湿性优于适明质酸和其本身.  相似文献   

6.
将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分的沙棘油作为营养剂,选择适当的营养助渗剂及其它优质化妆品原料,经系统的配方研究得到沙棘保湿营养面膜的最优配方。测试表明,产品符合国标;试用评价表明,试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高效的保湿剂,N-羧丁酰基-O-羧甲基壳聚糖(CB-CMCS),其吸湿保湿效果优于透明质酸.重点研究了该保湿剂和透明质酸的吸湿保湿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采用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能够很好的描述两种保湿剂的吸湿行为,相关系数均达0.999以上,由此说明它们的吸湿过程主要受化学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透明质酸具备特殊的补水保湿功能,在目前而言,是自然界中发现的保湿性最好的物质之一,因此在化妆品和医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首先介绍了透明质酸的来源,同时分析了透明质酸的应用及功效,重点阐述了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如保湿作用、营养的作用、皮肤损伤的调理、修复和预防作用,同时HA还可以用作润滑剂和成膜剂及香味固定剂,展望了透明质酸在化妆品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纯净美妆”(Clean Beauty)时代,消费者更加追求天然无添加的产品.通过配方实验,选择经过Ecocert认证的天然来源乳化剂聚甘油-6硬脂酸酯、聚甘油-6山嵛酸酯和甘油硬脂酸酯柠檬酸酯的乳化体系,采用合理的科学配比,研发了硬脂酸酯乳化剂(STE)乳化技术.运用此技术,结合天然油脂角鲨烷、橄榄油、乳木果油以及澳洲坚果油的复配,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保湿、舒缓等功效,符合天然绿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0.
利用凝胶制备技术研制一款新型的免洗消毒酒精凝胶,消毒剂选用95%的医用酒精,保湿剂选用天然甘油和透明质酸钠,抗氧化剂选用维生素E,增稠剂选用Carbopol Ultrez 20.给出了免洗消毒酒精凝胶的配方和制备工艺.试用结果表明,该消毒凝胶保湿效果良好,驻留性好,产品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常规恒温恒湿机高能耗的缺陷,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研制了一种节能型高精度恒温恒湿机,并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新型恒温恒湿机不但节能效果明显,而且温湿度的控制精度也非常高。  相似文献   

12.
在对西汉柿圆墓壁画材料以及环境综合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西汉早期壁画的弯曲变形进行了研究,计算出壁画弯曲变形的最大位移量,分析了壁画弯曲变形的主要原因, 揭示了壁画的破坏与保存和陈列环境的直接关系,对壁画的保护和材料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水管理开展了实验及数值模拟工作,使用Tokuyama A201膜制备并组装了实验室规模的AEMFC单电池,建立了一个基于质量守恒、组分守恒及电荷守恒的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二维稳态等温模型,用于研究电池性能及内部水传输机理。通过模型计算分析电池性能及内部水传输和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计算预测得到的特定参数下的极化曲线趋势与单电池测试的数据吻合良好;电流密度增加会增大水从阳极到阴极的净通量,有利于阴极反应的进行;电池两极均需进气加湿,提高阳极进气湿度可以加快水从阳极到阴极的净迁移,在较高电流密度下阴极进气湿度过低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和分析得知,葫芦头沟小流域辐射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足,降水变率大,易旱易涝。因此,放缓地面坡度、植树种草,减少风蚀强度,提高水土保持能力,从而改善土壤性质和增加空气湿度,是该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人一生中约90%的时间处于室内环境中,因此室内环境质量优劣,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近年来含污染物质的商品充斥市面,并造成使用之消费者产生身体之损害,有高达87%的病态屋,并造成病住宅症候群,除了积极改善室内环境外,藉从事户外大自然活动可以减轻压力、消除焦虑与忧郁,使心理、生理上都能得到纾解与改善。但如何兼顾森林保育及鼓励民众亲近森林,进行健康与生态休憩活动,达到舒解压力,促进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就森林游憩区环境的特色是非常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针对热带地区之南台湾国家森林游乐区内微环境因子的变化:空气质量(二氧化碳、挥发性有机气体、氡气)、温度、相对湿度与负离子浓度等因子变化进行调查研究,并就环境对人体健康与温热舒适性分析。结果显示,森林游乐区一天温度与相对湿度较都会区变化大,负离子浓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湿地降温增湿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湿地对周边区域空气的降温增湿效应,建立了空气、水气的流动与扩散混合模型,描述给定空间的传热传质过程.控制方程包括连续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水气守恒方程.对每一相各自的流动,采用κ-ε双方程模型;对于两相的湍流流动,采用混合湍流模型.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计算,得出给定区域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对实测案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值与测定值符合良好,表明所建立的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以很好地描述湿地对周边区域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由等温线可以看到,低温空气的扩散在近湿地处,影响最大的区域距地面一定高度.冷空气从湿地边沿向远处及上下扩散,在温度最低区略有上升,到一定远处又下降至地面.对于相对湿度,在靠近湿地区域水气对地面附近的影响比气温影响明显,而远处水气对地面附近的影响不及气温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粮仓温度监控系统采用电缆传输采集数据存在布线繁多、易损坏等问题,设计了基于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DHT11的无线粮仓温度语音监控系统.系统中利用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DHT11实现温湿度采集,借助无线收发芯片nRF24L01进行采集数据的无线传输,选用单片机STC12C5410作为核心控制器,进行采集信号的处理、传输.通过液晶触摸显示屏JM320240F显示采集的温湿度,采用语音模块XF-S4240进行语音播报及报警信号,实现了粮仓的温湿度无线语音监控.  相似文献   

18.
运用Weibull统计分布方法描述材料的非均匀性,并结合质量扩散与统计分布理论建立了水泥基复合材料湿度扩散的细观数值模型.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内湿度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砂浆的湿度场不仅受温度的影响,还受到湿度本身的影响,湿度和温度的升高对湿度的扩散具有加速作用.砂浆的细观非均匀性对湿度扩散影响显著.试样的均匀程度越低,其内包含的孔隙就越多,这有利于湿度的扩散;反之,如果试样的均匀程度越高,则越不利于湿度的扩散.砂浆试样的宏观有效湿度扩散系数随Weibull分布函数中均质度系数的增加呈负指数衰减趋势.在混凝土中,骨料颗粒占有较高的体积分数,而其湿度扩散性能却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混凝土的宏观湿度扩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湿度扩散系数随其骨料含量增加基本呈线性递减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简化湿度仪的标定工作,研制可作为二级湿度标准仪器的湿度发生器.采用分流法制备混合气体的原理,仪器中引入微机控制系统,实现自动温度控制、信号处理、显示、打印等功能.该仪器输出气体湿度稳定,可任意设定输出湿度值,并能显示、打印输出气体露点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参数.该仪器满足二级湿度标准仪器的功能指标要求,集湿度源和标准湿度仪为一体,可单独作为二级标准湿度仪使用。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温、湿度环境直接影响烟叶醇化效果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温、湿度检测系统,检测系统以CC2420芯片作为无线收发模块的核心,利用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DS18B20、HIH3610为检测元件,对温、湿度测量模块、ZigBee接收模块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实现了传感器灵活布置,提高了的温、湿度环境参数的实时检测能力,为烟叶醇化库的环境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