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玻尔互补原理引起了极大争议。爱因斯坦抱怨花了很大力气:“还是不能得到它的明确表述”,([1],p.471)冯·威扎克甚至认为“玻尔的互补概念从来就没有被人理解过”。([2],p.131)这种状况表明从不同的侧面去真正掌握玻尔思想的精神实质仍然是极其必要的。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认识存在大量分歧,理解的层次不同或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有人认为互补原理是本体论;也有人把它视为与海森伯测不准关系等价的物理学命题,主张“不能给它以高于其余物理描述的任何特殊地位”。([1],p.471)但就玻尔本人来说,他是把互补原理作为一种认识论思想提出并阐释的。在1927年9月16日互补性观念问世的“科  相似文献   

2.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系实在论是我们在近年来的哲学探讨中形成的一种关于客观实在的哲学观点或理论。尽管在实在问题上注意到关系这一范畴的重要性的哲学学说可以说古已有之,但我们的关系实在论,却主要来源于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中物理实在观的变革的启示。量子力学自建立迄今已60余年,一方面其形式体系的严谨自洽和实验上的巨大成功使它无可争议地为物理学家们所广泛接受和运用;另一方面却由于其正统诠释在波函数的本性,测量问题和EPR佯谬等问题上涉及模型的非图象化、性质的不确定性和状态的非定域性,而与经典的物理学图象及其实在概念大相径庭。因此数十年来,关于量子力学描述物理实在的完备性问题和它的诠释问题,始终是物理学和科学哲学中的热点之一。我们认为,这场争论  相似文献   

3.
鞋:几乎跟婚姻一样神秘,舒不舒服,只有脚趾头知道。让别人看见脚趾头时,那鞋也该换了。——黄永玉,《力求严肃认真思考的札记》本世纪70年代初,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他的“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一文中,开篇便转用著名哲学家康德的说法,提出“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1],p.141)关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问题,此名言可说是表述了某些科学哲学家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然而,这也仅仅是“某些”“科学哲学家”的“一种理想”而已。在现实当中这种双向的关系是严重地不对称的。因为,一方面,  相似文献   

4.
1.人享有自由,动物没有自由。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自在地存在着,并以其内在的相互作用变化着。人类作为是自然界本身的各种因素长期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就不是一种从自然界之外强加给自然界的外来的关系,是内生的。人作为一种生命体,其“类”的本质在于其生命运动的性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p.53)正是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活活动直接分别开  相似文献   

5.
量子物理尤其量子力学,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影响和改变最大的科学分支。托马斯.库恩是20世纪几位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大师之一。他率领物理界、科学史界以及科学哲学界的专家,成功完成了《量子物理历史文献》的建设项目。这一文献十分重要,值得中国学术界深入了解。建立这一文化工程,需要处理的文献数量巨大,涉及的重要物理学家约百人之众。在完成这一项目过程中,有很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在类似文化工程中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6.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对科学的巨大贡献被人们当作奇迹广为传颂。他闪光的科学思想被看作是射向茫茫宇宙、放出夺目光辉的火箭,引导着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道路。他还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被视为一座丰富的精神宝藏,日益增多的学者正在努力发掘。他的思想火花燃起了人们追求真理的心灵之火,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的地位,早在他生前就已得到一切不为偏见和无知所左右的人们普遍承认。然而,爱因斯坦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哲学家,他更是一位“伟大的人”([1],p.XⅥ)他“是一个正直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一个为人类的进步和幸福奋斗终生的伟大的国际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D.玻姆长期从事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工作。他是西方一位富有哲学思想的反主流派理论物理学家。五十年代初,他提出量子力学隐变量因果解释,曾轰动东、西方理论物理学界与哲学界。六十年代中,J.s.贝尔利用玻姆所表述的E.P.R.悖论,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从而证明了定域的隐变量理论是同正统的量子力学不协调的。玻姆高度重视这一理论结果,并且注意到后来关于量子现象非定域性的实验结果,逐步把研究方向转到  相似文献   

8.
P.A.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伦是当代诠释学的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本文介绍了他的生平,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量子力学和客观性:海森伯的物理哲学》和《空间知觉和科学哲学》,以及他关于诠释学与现象论的科学哲学的一系列论述:(1)从生活世界、存在出发,超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主张视域实在论。(2)强调生活世界中意向性的主客观统一,主张视角主义认识论。(3)主张诠释学的方法论、诠释学循环(或螺旋形的上升)。(4)主张海德格尔的去蔽的真理观。(5)强调意义与价值,强调比喻的作用,主张科学哲学要研究科学发现、科学伦理等课题。  相似文献   

9.
符·福克院士的报告“关于对量子力学的解释”~1)一文专门讨论量子力学(非相对论性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范·弗拉森的量子测量的模态解释不仅是他的量子力学哲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一般科学哲学理论--建构经验论--的主要科学思想基础.本文主要从量子测量的解释问题,测量的模态解释的主要思想内容和模态解释的意义等几个层次较深入浅出地介绍范·弗拉森的量子测量解释理论,并概括地说明它与范·弗拉森的整个量子力学哲学及与他的建构经验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于象亚里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这样一位旅行家、探险家、科学家和伟大的科学组织者,我们很难用几句话就把他的形象勾勒出来,然而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却只用了一句话就完成了这项任务,他说:洪堡是一只真正象征科学丰收的羊角。([1],p.103)  相似文献   

12.
由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组成的完整统一的新世界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人共同创立的。这一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曾经明确地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1],p. 13) 诚然,确立辩证自然观的工作主要是由恩格斯进行的。马克思早期在进行改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时,总是同时结合进行着在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中创立唯物史观的工作。后来,他就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曾有过撰写专门的辩证法著作的愿望,他在1866年5月9日致约瑟夫·狄慈根的信中说:“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没有忽视我们今天称为“原子时代”的二十世纪初,并作为科学和技术巨大革命变革的基础的物理学所经历的过程。大家知道在新物理学开始时期对于物质概念发展的哲学分析,列宁已在他的名著“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实现了。继这书写作之后,列宁一直注意着新物理学的问题,这点在他的“哲学笔记”一书中便可以看出来,他的基本论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同新物理学的哲学结论和概括紧密联系着的,同时他在纲领性的论文“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间关系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经典系综和量子系综老实说,我本来是不打算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的。我感觉事情的实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说明,并且想把精力集中于现代物理理论的那些更为尖锐的问题,那些由于近几年在基本粒子和高能领域中所发现的重大事实而在理论家面前提出来的许多问题上。但是,我得到了不少情况,它们都表明,返回到这个老问题上来仍然是绝对必需的。特别是由于我的量子力学教科书的缘故,大家提出了关于波函数的问题:波函数是表征单个微观粒子的状态还是大量粒子的系综的状态? 如何理解这种或那种解释呢?波函数是微观现象的主观表征还是说它具有客观的意义? 看来,这类问题的产生表明,在我的书中,还没有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足够清楚。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弥补所指出的缺陷,如果这种缺陷仍然存在的话。我从关于“量子系综”这一术语的意见谈起,这一术语是我和К.В.尼柯耳斯基(Никольский)从经典统计物理学,即从吉布斯理论中借用来的,经典统计物理等同量子力学类似,在一定的方面把微观现象同客观现象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玻尔和海森堡在有关物理学哲学问题的许多著作中不住地强调,认清仪器在微观粒子物理学中原则上新的认识论作用,就要求整个科学世界观的革命,并抛弃关于物体是客观存在的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关于物体的属性在同仪器的相互作用之外是可以识论的唯物主义原理。但是,无论是玻尔还是海森堡,对于仪器的概念都没有给出任何令人满意的解释,因而他们对微观世界观察过程的分析也不能使人信服。一、问题的哲学依据通常在叙述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时,把仪器的概念大致归结如下,如果一个物体同另一个物体相互作  相似文献   

16.
约瑟亚·威拉德·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1839-1903)被誉为美国第一位理论物理学家,是经典物理学大厦最后的完成者之一。密立根曾说:“吉布斯是不朽的,因为他是一个深刻的、无与伦比的分析家,他对于统计力学及热力学所做的工作,相当于拉普拉斯之对于天体力学,麦克斯韦之对于电动力学,那就是他把自己的科学领域变成了一个几乎完善的理论结构。”([1],p.125)为了纪念吉布斯诞辰150周年,本文将概括地介绍吉布斯的科学成就,重点评介他对统计物理学的贡献,并从中扼要地分析他的科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量子物理学的发展史中,1926年是一个很可注意的年头。那年的上半年,薛定谔(E.Schrodinger)在苏黎世提出并发展了他那种形式的“波动力学”,证明这种力学和大约一年以前出世的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在数学上具有等价性。到了这时,人们大多意识到整理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微观力学的时机已经近在眼前了。从那以后,理论开始沿着两个相辅相成的方向急速前进:(1)理论对各种微观体系(原子、分子等等)的具体应用;(2)数学表述形式的物理诠释和哲学指向。可以说,薛定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的本性1.两种传统:人与实在的分离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就在探索着无穷无尽的自然之谜,进而探索对自然的探索。于是,一个寻常而离奇的问题产生了:知识是什么?这就是知识的本性问题。它同哲学的历史一样古老,又同崭露头角的思潮一样新颖,它构成了认识论研究的核心,从古代希腊直至当今表面上形态各异的认识论学说。灿烂的希腊古代文化,以她的哲学明灯光照历史长河。在众说纷纭的知识学说中,逐渐形成了一条堪称为古典传统的脉络,西欧哲学在很大程度上经受这种古典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在广度上进入了全球性阶段,在深度上进入了关系人类存亡的新阶段。哲学作为方法论在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中正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有些学者认为,生态问题是关于人类未来的传统哲学问题的一个方面。哲学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实现其预测功能。对现代形势的哲学分析,可以在一般方法论水平上阐明生态危机的趋  相似文献   

20.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