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审美人类学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现状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与人类学跨学科整合的一门新型的复合性交叉学科。它对美学与人类学各自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虽然它是现代性学科分化的结果 ,带有现代学科的特征 ,但是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审美人类学研究逐步形成了解构西方现代美学传统的另一种美学形态。审美人类学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展 ,取得明显的成就 ,同时还应当在理论建构、资源整合、研究意识与研究方式等方面加强研究 ,以期推进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身体运动、身体动作带有明显的族群记忆和参与意识,是一种可供他人观赏的身体运动文化,天然地蕴含了以身体体验为主要感受形式的美好生活意蕴和身体审美内涵。研究通过对体育人类学审美维度的深入探讨与分析,有效回应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的身体审美性、表演性主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审美意识、审美文化等问题,为推动我国体育人类学、体育美学学科发展,促进体育理论探索争鸣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审美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勒的美学著作是对18世纪人类境况反思的结晶,也是发挥康德以人为目的的哲学和美学的成果,它的中心旨意是通过美和艺术使人成为完整的、自由的、真正的人。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从审美关系角度研究人的问题的“审美人类学”。席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审美人类学问题: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功能,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审美人类学是美学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中外人类学历史上审美习俗研究资料与理论积累相互交汇的逻辑结果 ,注重理论思辨的美学研究与强调田野调查的人类学研究的相互补充和相互阐发 ,激发出一些意蕴深厚的新的学科生长点。社会现实当中的文化建设、旅游开发和文化语境包含着许多可供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广阔学术空间。审美人类学的深化发展对于美学和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以美学、人类学为基础的多学科整合来关注民族文化的新兴学科,目的是建构与西方学理平等对话的平台。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存在、研究方法拓展及其功用价值来讨论这门新兴学科的意义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从自然美的视野来看 ,民间的或民俗的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风景。审美人类学更应强化自己审美的思路 ,这样才能使自己和一般的文化人类学区别开来 ,才能突出本学科的审美的特性。在研究方法上 ,审美人类学也应更多地从美学的角度着眼 ,对残存文化进行富有特色地研究  相似文献   

7.
审美制度概念的提出和研究是在审美人类学美学学科这个新的生长点上对审美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探索。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重新表达禁忌 (意识形态 )的产物 ,其表达机制及效果需要一个内在的结构模式加以保障 ,并且具有强大的群体性认同功能。对审美制度的研究是现实提出的要求 ,是努力回答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的基本问题的必要的和有力的理论尝试和现实探索  相似文献   

8.
南宁国际民歌节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它的审美需要、审美交流和审美修复功能表现出来的.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透过它的视野来研究南宁国际民歌节,不仅是审美人类学实践自己学术主张和丰富自身理论的需要,也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继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当代社会,民歌也面临着发展的新契机,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现代需要在保存其人民性、民族性的基础上凸现出民歌的现代美.  相似文献   

9.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 ,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 ,搜集丰富的个案 ,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 ,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 ,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 ,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 ,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 ,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 ,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 ,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 ,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       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0.
体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深入揭示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奥秘,本文通过对审美心理各要素的探讨,来揭示体育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它们之问的心理综合活动,这对体育审美和体育美学的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民歌研究的艺术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重要的艺术人类学意义。它有利于新兴的艺术人类学摆脱传统美学对精英艺术的过度关注和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漠视的狭窄思想束缚,拓宽美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使美学得到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汲取边缘文化的活力和来自听觉艺术的审美经验,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激活中国美学对本土艺术与现实文化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类学是人类学和美学在当代学术背景上跨学科交融的产物。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民歌以及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 ,对民族艺术及少数民族族群的审美经验作出人类学的解释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乃至文学学科的现代转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人类学主张文化平等,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非主流文化,厚待地方性知识,凡此种种,对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文章围绕会议主题"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和多元视角",结合学界现状,分别从"多民族视野:从中心到周边"、"小传统视野:从精英到民间"、"形而下视野:从文字到器物"三方面切入,对中国美学研究的视野拓展问题再作思考。  相似文献   

14.
康德美学主题一直是康德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一般从康德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康德美学问题,他们认为康德美学是其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康德美学是用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之间的鸿沟的。而实际上,康德美学不仅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起到了综合的作用。它通过"自然与自由和谐论"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综合起来,其内在深意在于从人类学意义上完成其先验人类学的建构。其目标是用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保持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从而完成自身道德人格的建构。但是由于康德是从先验的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因而其美学是未完成的,但它却为未来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的亚洲美学家们往往依据西方美学传统的基本模式来考察各种美学问题;但实际上,亚洲各国也有自己的与西方不同的美学传统。通过对中西美学传统的比较性考察,探讨中国美学在21世纪人类美学的总体发展中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从中国美学的视点看,美不仅在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中具有单纯审美的意义,而且更在人的存在自身中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人不仅是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而且首先是人自身美的存在的创造者。事实上,只有当人自身的存在首先在形而上的意义上达到了美的层面时,人才有可能一方面在外部世界中创造出审美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内心世界中形成审美的心理。中国美学的这一洞见无疑能够大大扩展21世纪人类美学的理论视界和研究内容,使其超出西方美学传统的有限观念,甚至将其提升到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层面,从而使其对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既蕴含着民族先哲们的理性精神,又凝结着华夏儿女的审美情结.<周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自然相依相通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渊源.天人合一,心物交融体现着<周易>的审美境界,立象尽意为中国传统美学提供了基本的审美原则,阴阳平衡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取向和基本形态.<周易>美学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