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晗欣 《科技信息》2008,(14):113-113
地震历来是严重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之一,一次大型的地震对城市和建筑物所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给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物质上和心里上的创伤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如何准确的对桥梁和其他大型的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和计算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桥梁作为生命线工程,其抗震设计更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覃绍文 《广东科技》2009,(22):63-64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尤其像"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对我国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地震的破坏力是惊人的,它首先破坏的是建筑物,直接危害的是人的生命和财产,伴随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偶合作用;在工程中尽可能的减小震害就显得十分重要.下文从概念设计方面着手,总结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文章概述了建筑物破坏情况,由此总结出砖混结构的房屋损毁最为严重,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也有较严重破坏。通过历史震害记录表明,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要小,钢结构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建议应大力推广钢结构体系在我国的应用,特别是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及办公楼、住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青年科学》2013,(4):44-45
第五计房屋鉴定 有人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害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其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如果地震中人们所在的建筑物是安全的,人就会安全。那么,我们居住的房子安全吗?通过专业人员进行的房屋安全鉴定就会告诉我们:我们居住的房子遇到地震时有没有危险,遭遇多大地震能引起倒塌,地震时房屋的薄弱环节在哪里,等等。  相似文献   

5.
地质作用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建筑物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我们所说的抗震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即使破坏很严重,也不会倒塌,这就要求建筑物有足够的弹塑性变形来抵抗地震能量,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在强烈地震中不倒塌是抗震设计中要达到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影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的具体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爱平 《科技资讯》2010,(23):93-93
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带,同时地震对于建筑物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的影响极大,除了在新建筑物的施工过程中注重抗震设计,同时还要对既有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本文中简单以钢筋缓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为例,对一些常见的抗震加固方法做一说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和人身损害,很多地震灾害都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引起的,尤其是我国很多住宅都是砖混结构,抗震能力较差,因此为了减轻地震灾害对砖混结构住宅的破坏,需要我们格外关注砖混结构住宅的抗震加固问题。该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以期有所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30多次成功预报了中、强地震的发生;近20年来国外有些地震学家对几次强震预测失败感到失望,逐渐将地震研究的主攻方向转变为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鉴定、加强建筑物抗震措施和建立现代数字台网,以便迅速准确确定强震的发生地点,可以即刻到现场救援;国内地震界部分地震学家受他们的悲观情绪的影响,也放弃了对强震预报的努力。所幸的是部分专业和业余地震学家仍在强震预报领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筑物震害是最主要的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震害的有效预测是地震灾害防御和地震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提出影响建筑物震害损失的7个主要因子,以汶川地震中40栋建筑物为样本,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输出结果与实际震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李宏光  张际晖  张晓丽 《科技信息》2010,(31):I0397-I0397,I0401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消防行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筑自动消防设备的选择使用是保障建筑物与使用者安全的重大问题,本文对正确选用建筑自动消防产品所面临的难度问题及应当注意的问题做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据英《新科学家》1998年10月3日报道:美国印第安纳诺特里·戴姆大学的工程师宣称,他们利用细小的磁性颗粒可以防止建筑物或桥梁在地震或飓风时倒塌。这些磁性颗粒是减振的磁性缓冲装置的一部分。建筑师们把缓冲装置埋入建筑物中,用来吸收来自地震或飓风的能量,以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和防止建筑物在地震或飓风中倒塌。目前在建筑物中使用的防震缓冲方法是把橡胶一类的材料和弹性装置安装在建筑物下,使建筑物的上层结构和地基隔离。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即建筑物的刚性总是一成不变,仍然不能防止巨大的外力的破坏。而现在的…  相似文献   

12.
邱雪莲 《广东科技》2012,21(19):22-23
通过电力设施受到地震灾害的破坏事件的类型和原因,讲述了国内外电力设施方面采取的两种抗震措施:①通过提高建筑物和设备本身结构强度的传统方法对地震进行"抗硬",虽然这种方法对过去抗地震灾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建筑物内部设施、仪器却遭到破坏;②隔震减震措施已经得到国内外建筑物采用和考验,它减少传递到隔震结构上部的地震能量,明显有效地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减震技术的成熟运用对变电站抗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地震使得建筑物倒塌造成人们生命财产的损失触目惊心.通过对汶川、玉树的震害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考察,对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抗震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的确定对减少地震对建筑物所造成的损害至关重要.影响防震缝宽度的因素包括地震、建筑物高度、设计裂度、建筑材料、地下水位等,考虑上述因素,作者给出了合理地确定防震缝宽度计算分式和适宜条件,为合理设计防震缝宽度,减小地震发生时对建筑物所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这些流行的鲶绘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当时民众意识的窗口。1855年11月日本发生了大地震,7000多人丧命,至少有1.4万栋建筑物被摧毁,江户(现在的东京)变成了一片废墟,这就是著名的"安政地震"。震后不久,一系列匆忙印刷的有关地震的图画开始出现在日本的街头巷尾。在这些画作中,无一不出现了巨大的鲶鱼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地震给人类建造的各种建筑物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使人们明确意识到,所建造的建筑物首先应考虑抵抗地震灾害的破坏。特别是我国地震多发区,高层建筑抗震设防更是工程设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一些大地震发生在大城市附近,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建筑物的严莺破坏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例如:1995年1月发生在日本神户的7.2级地震、1999年8月17日发生在土耳其伊兹米特附近的7.4级地震和1999年12日发生在我国台湾的7.6级南投地震等,这些事件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地震问题的关切。  相似文献   

18.
贵州东部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贵州东部的地质资料和历史地震资料的收集,分析了贵州东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提出在贵州的东部也存在中强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忽视贵州东部的地震的活动性研究、地震监测和建筑物的抗震设防。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给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给城市用地带来很大的压力,这使得建筑朝着高层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并且被人们广泛的接受。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较高,结构也比一般的建筑复杂很多,一旦遭遇地震,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升高层建筑抵御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破坏力极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也很大。但目前为止地震预报还是存在很多困难的,只有通过对建筑物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地震带来的损失降至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