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3.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接骨师的女儿》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继《喜福会》、《灶神之妻》和《灵感女孩》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它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二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由于文化的冲突而导致的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并指出冲突的原因,提出理解是缓和母女感情交流的关键所在。小说虽叙说的是一个特殊家庭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身份和信仰的几代人从冲突走向融合的故事,但折射出来的道理与寄予的希望却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由于接受的文化不同,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谭恩美的《喜福会》反映了这种东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本文通过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发展,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指出这种冲突是必然存在的,而其融合也是必然的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小说《喜福会》写的是有关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由于深受不同的文化影响,母女之间的冲突频繁发生。本文主要探讨了琳达与韦弗利这一对母女之间的冲突,指出他们母女之战是源于她们不同的家庭观念。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把自己和母亲黛西真实的人生经历作为小说<喜福会>的创作背景和题材,并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打破女性的沉默和身份危机,调解母女之间的冲突,探索死亡与迷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琼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3):101-102,113
从流散文学的视角来解读流散作家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分析了作品中的人物在中西异质文化中从矛盾与冲突走向理解与认同的过程,揭示了中西文化从对立与冲突走向交流与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趋势,展现了作者谭恩美的美好信念:走向异质文化的复调,实现文化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从两个方面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一方面,由于西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加之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迷惑和误解,谭恩美对所表述的中国形象有歪曲和批判之处;但另一方面,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又使谭恩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中国套话,从而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刘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94-97,104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美国和中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美国华裔的生活体验,也参与构建了美国华裔文化,深受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在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接骨师的女儿》是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在这部被视为自传体小说的作品中,谭恩美再一次展现出其细腻的写作特长,继续描写了华裔移民母女关系,展现了当代华裔作家的寻根思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显现了家园情结,并且将骨的意象及其家族历史得以发掘。  相似文献   

15.
戴岚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73-80
20世纪以来,华裔坛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的作品都曾在不同时期引起反响,好评如潮。在她们小说本的基础上,可透视她们笔下的女性世界:深受中国化浸染的母辈的故事俨然是旧式女性生存状态的缩影;以“我”为主人公的一代新人身处异域化,她们在边缘化的话语环境中抗争,“母辈”的无奈与“我辈”的反叛达到强烈的戏剧冲突的效果,而母女两代的和解使激烈的冲突转为和谐与宁静,且进一步使本升华,使其成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化融通的真实写照,两种化在两代人的交往中撞击而逐渐磨合,两个本不约而同地选取两代母女的心灵世界作为视点,在追溯远祖传统、华裔精神的故园中,在寻找回来的世界中重铸各自的精神世界并实现相互的融通。  相似文献   

16.
《沉没之鱼》是谭恩美全新突破的一部作品,文中的幽灵叙述者陈璧璧是潜在的主人公。她幼时缺乏母爱的"创伤性经验"对她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她在兰那王国之旅逐渐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并去了解爱、接受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是谁"是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萦绕于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少数族裔心头的身份难题。主流霸权文化往往将少数族裔的外在生理特征本质化来定义美国少数族裔,使他们成为不同于美国白人的永久的"他者"。而华裔美国作家任璧莲质疑主流文化中固有的种族概念,在其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通过讲述华人移民的美国故事,阐明了族裔身份认同是文化属性自由选择的结果,表明了她对人人都是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最终超越了美国白人的认同主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生活在美国种族歧视和中国传统男权主义的夹缝之间,母女主题是女作家们抗争两种压力,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的坚挺。以谭恩美的三部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为视觉来阐述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多元文化下艰难创作和寻求认同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