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史前森林的树桩和树叶化石,这些化石为科学家了解南极大陆在2.5亿年以前的气候状况提供了依据。通过测量这些化石树干的直径,可知这些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5,(1):7-7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史前森杯的树桩和树叶化石.这些化石为科学家了解南极大陆在2.5亿年以前的气候状况提供了依据。通过测量这些化石树干的直径.可知这些树曾经长到25米高。观察这些树的年轮.可知它们在南极大陆极短的夏天里疯长.在持续半年的黑夜中停止生长并落下树叶。通过测试这些化石树的树叶浓密度和树干的尺寸,  相似文献   

3.
除了企鹅和海豹,冰天雪地的南极在我们的印象中就像是荒漠。然而,科学家经过3年的深海探索,发现南极冰雪附近的海域却是一个物种宝库,有700多个物种是人类以前所不知道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对南极海域缺乏生物多样性的猜测。科学家还认为,南极海域可能是全球所有海洋生物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前有关南极冰盖科考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些误差。虽然南极95%的面积被平均厚达2000多m的冰雪所覆盖,但是海拔4000多m的冰盖最高点并非是南极大陆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m的文森峰。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并不像山峰的峰顶那样挺拔明显。国家  相似文献   

5.
新种章鱼     
《大自然探索》2010,(10):4-4
最近,科学家首次从南极海域捕获的章鱼身上提取了毒液,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四个章鱼新种(下图为其中一种)及两类全新的头足类动物毒液。科学家希望这些毒液有助于研发新的药物,以缓解疼痛、对抗过敏和治疗癌症。虽然动物毒液一直被视为是开发药物的潜在资源,但科学家只是在最近才意识到头足类动物(包括章鱼、乌贼、鱿鱼)的毒液性质独特。  相似文献   

6.
在南极冰川下被封存了将近200万年之久的一个生态系统中,科学家们发现了生命。他们指出,这些微生物通过硫和铁来吸收能量,在黑暗和无氧的水域中生存下来。这些发现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认识。使他们了解到生命是如何度过“冰雪地球”时期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线索,即表明在其他不可生存的环境中。如在火星以及被冰覆盖的木星卫星——木卫二上,有可能存在生命。  相似文献   

7.
华夏 《科学之友》2005,(2):23-23
前不久,各国科学家纷纷推出预言,结果显示,到21世纪末人类恐怕只能住在南极一隅了。这些预言,到底纰漏了什么秘密,令人类如此战战兢兢……  相似文献   

8.
南极,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一个冰天雪地极为严寒的世界,然而在极地科学家的心里,那儿却是一片搞科研的热土.这不,我国极地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自磐研究员又参加了我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到了南极,这已是他第6次登上南极.出发前,笔者对他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9.
总部设在澳大利亚霍巴特的南极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4月10日,向新闻界宣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该中心的科学家对印度洋深海进行的测定表明,在900米深处,海水温度在1962至1987年间升高了0.5摄氏度。在南太平洋深海进行的测定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科学家们说,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深处的海水主要来自南极附近海域的海洋表面,所以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深海水温的升高说明南极附近海洋表面水温在升高。他们推测,海水温度升高必然引起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咸度(即含盐量)下降;前者是热胀冷缩的结果,后者则是因为气温升高后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汽增多,降…  相似文献   

10.
正150年前,有地质学家提出,南极冰川就坐落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多岛群岛的山峰上。但没有人想到冰下会隐藏着一个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更没有人想到冰下还会有生命存在。南极探险者的心理考验南极探险是很多人的梦想,在普通人看来,如果有机会去南极考察,那一定既浪漫又刺激,但很少有人想到过,在南极极端的气候条件和严酷的生存环境下,南极探险人员所经受的心理考验有多严峻。心理学家每年都要走访南极的一些考察站,对工作在冰天雪地极地环境中的研究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考察。  相似文献   

11.
沙克尔顿营地离南极只有300哩,除极地荒漠外,很难把南极洲想象成别的什么东西。这个遥远大陆的98%左右被浩瀚无垠的大冰原覆盖,局部地区其平均厚度达3哩。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冷、风最多的地方,最低温度为-89.2℃。但南极洲并非一直是如此寒冷干燥。在1996年初的最后一个作业季节期间,留在沙克尔顿营地的科学家在附近的多米尼思山区发现了苔藓类植物和海贝壳。他们宣称这些发现物是300万年前该地区曾存在温暖环境的证据。这个发现不但使科学界大吃一惊,而且也使科学家困惑不解。这不仅违背了人们对南极的传统认识,而且提出以严寒的南…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南极及其陆架区矿产资源了解得并不多,原因很简单:面积巨大、厚达几千米的冰盖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科学家的调查。但是科学家通过几十年不间断地工作,已经在南极发现矿床、矿点百余处。美国地质调查所把南极大陆划分成三个主要成矿区:安第斯多金属成矿区,主要为铜、铂、金、银、铬、镍、钻等矿产:横贯南极山脉的多金属成矿区,  相似文献   

13.
借助现代交通技术的帮助,人们越来越有希望到一些极端环境中去旅游,比如很多人希望到冰冷的南极去看看那里的企鹅、海豹和大冰原。近年来,冰车、冰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睹南极美景。据科学家介绍,这些新式交通工具还有望在将来的外星旅游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了定期来往于南极海域的最古老鲸鱼化石。科学家在南极半岛一个富含化石的沉积层中发现了一根60厘米长的鲸鱼颚骨,与它一起发现的还有巨型企鹅、鲨鱼和大型硬骨鱼的残骸,暗示这些动物全都是这头身长可能达到6米、满嘴长牙的鲸鱼的猎物。  相似文献   

15.
新知短讯     
风暴三维照片A-Train“轨道列车”中CloudSat新卫星传回首批云层三维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距离地表30千米高空云层和风暴区内部降雨的详细空间的图像。今年5月CloudSat卫星已经传回一些测试照片,现在获得的照片可以让科学家作研究之用。CloudSat卫星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绘制一幅风暴区域的空间照片,CloudSat卫星仅需要25分钟,这时拍摄的立体照片不仅能提供大气运动轨迹方向的垂直剖面,而且还能提供风暴总视图。现在研究人员能提供北海上空热带风暴前锋、非洲上空热带雷暴、南极附近雪暴等照片。科学家对CloudSat卫星寄予厚望,相信借助…  相似文献   

16.
在"旅行者"拍下泰坦的"朦胧"照片近25年之后,"惠更斯"的近距离和实地图像终于初步揭开了泰坦的真实面目, "卡西尼"发回的首批图像模糊不清.科学家们感到担忧:要是橘红色大气层浓密得一直延伸到泰坦的表面,那么"惠更斯"将无法获取关键的图像数据.幸好,到距离泰坦表面仅3旰米的空中后,图像变得清晰了,科学家们得以首次观察美丽的泰坦表面情景.(本文图片由美国宇航局、欧洲空间局提供)相关链接  相似文献   

17.
宇宙动态     
《科学之友》2008,(1):12-15
金星上也有闪电,印度加入“火星竞争”,中国科学家赴南极参与“暗物质探测”,从月球上看“地落”,控制飓风.  相似文献   

18.
莫污染南极     
几十年前,人们对南极关注的热点是揭开那鲜为人知的奥秘,开发那块银白色的净土,挖掘资源宝藏。今天,科学家对南极的关注又是什么呢?垃圾!污染!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20,(2):11-13
正南极大陆98%的地区被冰雪覆盖,内陆冰盖更被称为"生命禁区""白色沙漠"。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活动算起,30多年间,从一无所知到建成多个考察站,从没有一艘专业科考船到如今海陆空立体考察,中国正从极地考察的大国向强国迈进。有这样一群科考工作者,他们心怀祖国、心怀梦想,在极地绽放着别样青春……首赴南极考察是意外之喜1980年初,两位中国科学家首次登上了南极大陆,为南极探险考察史标上了"中国"注脚。这两位首次代表中国出征南极的科学家就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兆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南极大陆和格兰棱岛上厚厚的冰层,不仅是地球寒冷历史的见证人。而且在冰层形成过程中,还封存了地球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以及大气元素含量的变化史的原始资料。为了让这些被坚冰封存的档案重见天日,科学家正致力于在那里钻取“冰芯”。想请“冰芯”讲述那过去了的事情……所以,在南极冰盖钻孔获取冰芯,是各国科学家主要科考任务之一。我国第19次科考队,曾经在埃默里冰架成功钻取一支长301.8米的连续完整冰岩芯,获得许多珍贵资料。最近,欧洲科学家在南极洲东部钻取一根长3190米的“冰芯”。这根“冰芯”上的同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