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戴茗柯 《科技信息》2009,(11):104-104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以华裔背景为依托,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处于双重边缘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以作者为代表的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表达了摆脱男权社会的强烈愿望,对男女平等的渴望以及女性应该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其作品《女勇士》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3.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了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然而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又改写了传统定义下的成长小说,赋予其新的主题,因此本论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汤亭亭<女勇士>中异与传统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田致梅 《科技信息》2012,(30):200-200
华裔文学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作品的分析,探索汤亭亭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书写及其原因。揭示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写不仅仅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是独有的华裔美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7.
江永聪 《科技信息》2011,(12):157-157
在汤亭亭作品《女勇士》中,女权主义思想浓厚的女性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突出,男性形象甚至没有直接出场,没有直接说话,基本上整体消声,然而隐藏在这些男性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却是旧男权主义为主导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父权社会,其影响深远,无处不在。本文以第一部分"无名女子"为例,分析旧男权主义思想如何在《女勇士》中被呈现,并从现实意义出发,警惕当今社会旧男权主义思想的重演和加剧。  相似文献   

8.
汤亭亭《女勇士》协调运用了教材叙写、故事重构、"鬼"叙事、"偶像"叙事、隐藏的叙事者与不可靠的叙事者等多个主题、手法,实质是多重叙事的"变奏"。  相似文献   

9.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颜碧洪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56-1559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自出版之日起就一直饱受争议。对于该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过,评论界一直莫衷一是。从《女勇士》的文体定性以及作品中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误译角度,对汤亭亭虚实相间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表明了汤亭亭借助作品文体的模糊性和中国文化的解构建构来揭示少数族裔和中国女性寻求自我、寻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是维多利亚时期文学的引人入胜之处。通过对《白衣女人》中玛丽安这一女性形象的分析,提出维多利亚时期一种全新的女性观: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身上具有明显的男性特质:男性的长相,坚定的性格,厌恶女人的言论,对男性特权的渴望,对婚姻的反叛等。因此,玛丽安是混合体。她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品质,体现出了反传统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白衣女人》中的女主人公费萝娜进行解读。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男权社会下女性的从属地位、女性的经济地位和女性话语权的丧失。  相似文献   

13.
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子铅球运动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优势项目,但这种优势只保持在曾创造过优异成绩的李梅素、黄志红和隋新梅3人身上,而新的运动员则没有这种优势。根据三维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新老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了分析,发现她们之间存在技术差异。  相似文献   

14.
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反映了茨威格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对于女性这样一个独立个体的欣赏,其对于陌生女人细致入微的描写也反映了他对于女性的同情和尊重。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韩剧迅速风靡亚洲,影响扩展至全球,其原因大多都跟剧中光芒四射、魅力十足的女性形象有关,剧中不少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韩剧<仍想要结婚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在价值观、文化思想等方面与传统女性有着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金陵女子大学独特的教师群体及其矛盾的性别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教育环境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金陵女子大学的女学生亦产生了迥异于其他高校学生的性别身份认同和思维方式,从而在民族主义运动和婚恋等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不同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在她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采用象征、心理描写等手法,描述了一个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和三个有着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男人之间的冲突。通过对父权制社会双重价值标准下的两性关系的描绘,莱辛揭露了父权制的虚伪和该制度下两性关系的荒谬,同时通过对一个“独立女性”的刻画,解构传统的两性关系模式,挑战父权制的权威。  相似文献   

18.
现代作家对现代江南市镇文化的文学书写,建构了现代江南市镇文学。此类文学中的留守女性形象系列,主要有许钦文小说《疯妇》中的双喜媳妇、许杰小说《大白纸》中的香妹、王鲁彦小说《菊英的出嫁》中的菊英母女和《屋顶下》中的阿芝婶、叶绍钧小说《倪焕之》中的金佩璋等。这些留守女性形象,除了金佩璋为有知识的新型职业女性外,其他都是传统女性,具有浓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9.
闽浙皖赣根据地是1928年方志敏领导创建的著名的苏维埃根据地。根据地妇女翻身获得解放,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参加社会工作,她们积极投入经济生产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参加政治活动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英勇地参加军事斗争,为革命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根据地广大妇女的工作具有积极性、政治性、平等性、军事性等特点。根据地妇女工作遇到了较多的历史和社会的阻碍,主要是男人对妇女的歧视和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妇女家庭社会工作强度大、大部分工作技术含量低,苏区妇女工作总体目标不够明确等。  相似文献   

20.
《帝国女人》是赛珍珠以慈禧太后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的原因,在中国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结合中西方叙事方式的同时,赛珍珠从自身独特的中西文化互渗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慈禧传统又独立的个性,这部小说一方面描写了慈禧作为女性统治者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细腻地刻画慈禧丰富的情感变化,彰显出女性意识,丰富了慈禧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