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紫阳总理就“国际和平年”发表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关系到人类命运和前途的两大根本问题。”为配合“国际和平年”的开展,本刊将就“和平与发展问题”陆续发表一系列图解。  相似文献   

2.
“金钱换和平”、“‘结构’换和平”都非良策;土地换和平才是谈判基本原则。随着工党领袖巴拉克出任以色列总理,中东和平进程也出现了转机。去年9月,在美国、埃及等国的协助下,以色列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定了《沙姆沙伊赫协议》;11月初,克林顿又借在挪威纪念拉宾遇刺逝世四周年之际同巴拉克和阿拉法特举行了首脑会谈,确定要在今年2月达成关于永久地位问题的框架协议,9月签署巴以永久和平协定。现在,巴以达成框架协议的期限已经临近,巴以关于永久地位的谈判问题日渐凸显。那么,巴以关于永久地位的谈判结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土地换和平”,是否会出现其他和平手段,如以“金钱换和平”、“‘结构’换和平”?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崛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所谓“崛起”本身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它既包括一国自身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比较,也包括同时期与他国的横向比较,一国崛起有程度和性质之分,中国和平崛起不会走向霸权,崛起的性质是渐进的、和平的。和平崛起的内涵就是在和平的前提下通过竞争实现崛起,中国和平崛起在外交方面应有以“和”为中心理念;以竞争多赢、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大国关系、睦邻友好、经济外交和合作宽容、着眼长远为战略要义等内涵。  相似文献   

4.
10年前,在科特迪瓦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和平文化”这一观念。漫长的10年过去了,“和平文化”的含义不断扩大、发展。现在,人们不再认为“和平文化”仅指没有战争,或者说仅包括国家或国家之间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文化部主  相似文献   

5.
法国和平运动委员会于1984年秋在巴黎举办了“世界和平宣传画展览”。展览会上的作品以不同的艺术风格,生动地反映了近年来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6.
简博 《世界博览》2014,(19):25-25
2014年9月19日,时值“国际和平日”来临之际,由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和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主办的“和苑和平节”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李若弘、北京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及外国驻华使团长、马达加斯加大使维克多·希科尼纳等来自中国外交、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及近70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商社代表、外国留学生代表和中国学生代表等近300名嘉宾出席了和平节集会。  相似文献   

7.
苏联是全世界劳动人民解放的灯塔,是世界和平的堡垒。不仅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和进步人类都站在苏联一边,向它“一边倒”,“以俄为师”;而且全世界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国家和民族也需要同苏联友好,互相支持。只有那些爱好战争、反对和平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剥削成性、仇恨人民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分子,才把它当做“死敌”,想尽一切办法企图瓦解它或者削弱它。在对待苏联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不仅可以甄别出一个国家和社会集团是一个属于中立的、拥护和平的呢?或者是属于帝国主义方  相似文献   

8.
美国打着“和平”的旗号将触角伸进中东欧地区;俄国不会坐视;法德亦不甘拜下风;其结果可能是新的不“和平”。在今年10月的北约特别国防部长会议上,美国提出了一个与中欧、东欧国家"为了和平而建立伙伴关系"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出台,终于暂时平息了北约内部关于近期是否吸收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争吵,而且标志美国已把触角正式伸进中欧,特别是伸进了与俄罗斯有传统关系的东欧地区。这将与俄罗斯的利益直接发生碰撞,同时,也与德法等西欧国家在东欧的利益产生新的矛盾。它预示着美、俄、西欧对东欧地区的"争夺战"将进入一个更为激烈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维和部队的军事行动招致众多议论:是作为中间人和调解人维持和平,还是以警察面目强行“制造和平”?今年5月, 联合国维和部队开进了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接替于去年12月进驻那里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人们以为, 多年战乱的索马里盼来了和平。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民党在经过朝野的激烈辩论之后不得不于11月8日宣布,“联合国和平合作法”(简称“和平合作法”)在本届临时国会成为废案。这表明,在日本政治潮流中,反对向海外派兵、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仍为主流。然而人们认为,日本的这场“和平合作法”之争所反映出来的政治动向在今后仍会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问题的提出“和平合作法”是在8月底出笼的。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后,8月29日海部首相宣布了“为中东做贡献”的措施,其中  相似文献   

11.
“和平崛起”战略作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强国方略,有着深刻的内涵,同时,也是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冷静回应。这一战略既是我国一贯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继续,也是借鉴他国经验,寻求大国崛起的和平之路。从内涵上讲,“和平崛起”战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又谋求全人类发展中的竞合共赢,立足国内,和睦四方。“和平崛起”战略是把中国的强大和世界和平有机融合的强国方略。  相似文献   

12.
从跨国民族历史形成原因、现实存在形式、聚居和散居情况、国家政治认同情况、语言文字涵化情况等方面 ,对跨国民族进行了类型划分。以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现象为例 ,对“和平跨居”模式的主要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 ,认为跨国民族文化内部彼此之间明确的国家政治认同、国内边境地区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和平人文生境 ,是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3.
水源问题是阿以关系、中东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根十分敏感的神经,与各方利益攸关。它已成为影响中东和平的一个政治问题。海湾战争结束后,中东的水源争端正在突出。拟议中的中东水源首脑会议10月将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随着会期的临近,中东舆论对水源危机的评论又多起来。美国务卿贝克最近指出,中东水源问题将列入中东和会的议题之中。美国设想和会后一阶段由土耳其和海湾6国加入水源问题的讨论。直接影响中东和平导致以色列拒不撤出阿拉伯被占领土的现实原因一般说来有三个:(1)以色列需要“足够的生存空间”;(2)以色列需要“能抵御和迟滞”阿拉伯激进国家和巴勒斯坦发动军事进攻的“战略缓冲地带”;(3)以色列不能没有“水源保证”。从所谓“生存空间”因素上看,以色列境内可供犹  相似文献   

14.
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并于去年10月24日纪念联合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正式宣布。“国际和平年”的目的在于重申联合国宪章维护和平的宗旨,促进各国政府和人民进一步关注和平问题,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目前,联合国倡导的这项重要活动,已得到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政府和组织的响应和支持。我国也于去年5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国际和平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并准备今年在我国开展一系列的国际和平年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努力促进世界和平目前,我国人民都在以乘风破浪的气概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兼程迈进。在全国各个生产战线上都在大跃进,每一个人都在鼓起革命干劲,力争上游,要做一个“促进派”。在国际关系上,中国人民也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起,要做一个“促进派”,努力促进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局势的缓和,促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坚决反对威胁和破坏国际和平、制造紧张局势的战争势力。 2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全第五次会议上关于“目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再一次重申我国坚定不移的和平政策。周  相似文献   

16.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是联合国的首要宗旨,为此,联合国采用了诸如斡旋、调停、派遣联合国部队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以执行和平使命。其中,向发生冲突的地区派遣联合国部队,帮助制止冲突、恢复和平与稳定,这种行动被称为“维持和平行动”。维持和平行动的基本任务包括:制止冲突,监督停战协议的执行,为建立和平与安全提供援助。执行维持和平行动的联合国部队,根据其任务和执行任务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军事观察团和维持和平部队。军事观察团由特殊的非武装军官组成,它一般被派往已达成停火协议的冲突地区,观察并向秘书长报告该地区的局势,监督冲突各方对停火、停战、撤军协议的执行,调查破坏停火行为并尽其可能改善局  相似文献   

17.
树立和平外交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希望和平新中国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了树立和平外交形象的历史进程,并为维护世界和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长期以来国际上总是流行着一种“中国好战”的观点,使中国外交形象深受伤害。对于居心不良、有意中伤者,我国领导人曾多次予以严肃批驳。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产生这种舆论的国际性原因,需要认真研究造成这种现实状况的国际国内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好战”舆论同我国曾经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某些不尽确切的表述和观点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和平发展道路”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的又一伟大创新,是实现新世纪国家发展目标的战略挟择。它以“和平”理念为基础,既体现了当代中国对自身角色、未来形象的定位,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于实现中国的自身发展,同时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各国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文化渊源是儒家文化的“秩序和平”论。近代社会以来,“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和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曾经试图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重新找回“和平”、“和谐”的理念,为中国寻找出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中国化,并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0.
肯尼迪9月25日在十六届联大上吹起他的“和平”法螺,妄想采取主动,发动“和平攻势”,借以挂羊头、卖狗肉,掩盖世界人民的耳目,挽回对美帝国主义越来越不利的困难局势。全世界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肯尼迪不能不看到,美国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是极端不得人心的,肯尼迪于是就不得不口是心非地说几句“探求和平”的漂亮话。什么战争“不再能有助于解决争端”,“人类必须消灭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