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福多关于思维非模块性的论证及其由此引伸的关于思维的认知科学不存在的结论提出质疑,表明福多的思路对近年来关于思维的研究是一种误导。福多的论证和结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争论都依赖于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前提,这就是将分析方法看作是对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从而将模块性看作是对一个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讨论给予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这就是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福多关于思维非模块性的论证及其由此引伸的关于思维的认知科学不存在的结论提出质疑,表明福多的思路对近年来关于思维的研究是一种误导。福多的论证和结论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争论都依赖于一个共同的方法论前提,这就是将分析方法看作是对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唯一方法,从而将模块性看作是对一个认知系统进行科学认识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关于思维模块性问题的讨论给予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这就是在对思维的研究中应当突破分析方法的束缚,重视整体性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第7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背景报告(一)科学中的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1992年6月在我国举行了以科学中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为主题的北京国际科学哲学学术会议。会议后在我国学术刊物上进一步开展了有关实在...  相似文献   

4.
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自然主义的演变历程是与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这一过程中.奎因以语言的自然主义为基底,确立了他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趋向,并由此将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渗透和扩张到一切哲学的谈论中去,通过对指称相对性的分析,促进了语言的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之间的可相通性;消解了传统实在论,宣判了传统认识论的"死亡",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所以,分析和把握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围绕量子力学量子实在论和量子反实在论的重大争论,俄苏学者提出了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语境实在论的目标是向广义哥本哈根解释的回归,克服正统解释之后量子力学各种解释的局限性。语境实在论将物理理论定义为在语言的语境中对物理实在进行识别(测量)的维特根斯坦式的规则,量子对象由量子理论在语境中对其识别来确定,认为对量子系统在给定时刻的状态描述,是给定时刻相对于给定观察者的波函数识别的结果。语境实在论的贡献在于,消减了围绕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争论,优化了关系实在论的问题方案,瓦解了流行于当下的量子反实在论。语境实在论有关量子力学的研究对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支持,语境重建已成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罗素终其一生将实在论的形而上学作为所有哲学中最重要的主题.他以极为细致的论证,驳斥以指谓为意义的理论,导致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危机.这让维特根斯坦放弃了所有形而上学的表述.它让波普尔采纳了弗雷格以真值为意义的观点及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为精密的日常思维,科学理论是可检验、暂定的真理,总是可以供人们改进的观点.以此,罗素让自己置身于分析哲学的中心,对立于该思想流派的公认主张:该主张将常识作为世界观的基础并选择了经验主义某种语言的变体,目的是期望在没有陷入形而上学泥潭的条件下既保留逻辑又支持实在论.这种期望的可能性正在衰减,而波普尔提供的实在论以及波普尔与其门徒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则正在获得公众的注意.波普尔传世之作的特殊魅力在于,它理所当然地肯定实在论的形而上学,并根据科学的议程对它的多种版本进行争辩.  相似文献   

7.
瑞杰等人根据机器意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为,在用"计算"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时仍然存在着"计算的解释鸿沟"。本文通过对"计算"概念内涵及其内在结构与逻辑的分析,认为"计算的解释鸿沟"源自我们对人工计算系统与自然计算系统"内部结构与逻辑关联"的"错位理解",忽视了自然计算系统中句法在物理基础与表征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如果我们在用表征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心灵句法的揭示,"计算的解释鸿沟"就可能得到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8.
有一支反实在论通过技术或其它原因引起的强幻觉(真实与虚假在认识论上是原则地不可分辨的)来驳斥“物质实体实在论”。但这样的论证必须证明:1、如果这样的强幻觉是可能的,那么,实在论就是错误的。2、这样的强幻觉是可能的。在剖析翟振明相关论文的过程中,本文表明:1与2都是错误的。因此,通过幻觉来否定实在论的做法根本行不通。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反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但本文最后将论证一个对实在论更为有利的结论: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生活在虚拟实在中”这句话是真的。  相似文献   

9.
陈亚军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5):22-28,,21,
普特南的“实用主义实在论”是他的新实用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普特南在此详细剖析了形而上学实在论的重大缺陷,重新以他的内部主义理论理论为出发点,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以“人”为底色的知识图景。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实用主义概念框架相对性的主张占据了中心位置;事实与价值不可分以及科学没有本质意义上的特权成了理所当然的结论。本文分析了普特南这一主张的运思逻辑,对他的实用主义实在论的理论内涵作了初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10.
论爱因斯坦的纲领实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爱因斯坦的纲领实在论思想。1.物理实在观:双重实在(本体实在和理论帝在);2.物理学中的实在是一种纲领;3.纲领实在论余墨。  相似文献   

11.
马文.明斯基是卓越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是人工智能界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大师。他在人工智能领域不仅有着重要的科学贡献,同时还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提出了框架理论(frame theory)、心智社会(The society of mind)以及情感机器(The emotion machine)等众多理论和观点。本文将介绍明斯基的生平、主要的科学贡献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发展,塞尔对专名的研究由前期的"簇摹状词"理论转到"簇意向内容"理论,其研究方向也由语言哲学转向心灵哲学。塞尔认为专名的含义就是意向内容,指称是由一根意向内容的,因果历史链条决定的。本文指出,由于塞尔忽略语境因素,且意向内容本质上是心理的因而是私人性的,这使专名的意义在其理论中失去公共性。本文对塞尔、克里普克和陈晓平三人的因果历史理论作了比较和评价,进而指出,在语境中两种因果历史链条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民间心理学是普通大众解释、预测行为的心理资源,代表着一种常识心理观。本文在考察取消主义和工具主义挑战民间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论证的基础上,对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进而提出了重构心理概念图式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4.
龚育之先生是一个具备创新性思维,并且善于运用创新性思维的人,创新性思维是他成就事业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性思维贯穿龚育之先生整个学术生涯,他的超前思维、求异思维、融合思维、多维思维,是其创新性思维的集中表现。龚育之先生的创新性思维,来源于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源于他那一颗永远年轻的心,来源于他深厚的理论功底。  相似文献   

15.
学习钱学森关于“科学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学森在关于科学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探索中,从最初的坚持大体上只是"自然观"的"狭义的自然辩证法",到后来转而承认包括"自然观"、"科学观"(科学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广义的自然辩证法",给我们以诸多的教益,激励着自然辩证法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是智利著名生物学家、神经科学家、心智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自创生、具身心智、生成认知以及神经现象学等观念或理论的倡导者和提出者。本文就掌握的史料从瓦雷拉的生平、学术贡献以及评价和影响等三个方面再现了其作为心智科学时代的“赫尔墨斯”形象。  相似文献   

17.
二元论与物理主义都不能对心身问题给出合理的解答,图林机功能主义在解释心身关系中也存在诸多困难,但并不导致取消主义。心仍然可以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只不过认识心的方法必然是目的论功能主义的,而且目的论方法表明功能主义并不能给心带来惟一的、排它性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思想语言不仅是心理表征的载体,而且还是语义加载与心的计算理论的载体。在模块内部由于领域特殊性,语义加载和心的计算过程与思想语言的句法结构高度敏感,而在中枢系统,被假定是领域一般性的,语义加载与心里计算模式与语境高度敏感,基于这种理解,完整的心理表征的语义内容的获得是通过分段累积加载模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如果不否定概念是理性批判的一个重要对象的话,那本文主要是在分析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对概念的内部预设探讨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从心灵哲学的角度,提出心灵预设的概念框架和范畴模型,并通过对它们的还原。确保概念的理解和命题推论的清晰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都无视身体的认知功能和价值,只把认知归功于大脑。其实,正是人的整体性身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身体场、知觉场、实践场、身体的意向性、认知冲动、探索行为、身体的感知力、认知的超越功能、概念化和范畴化作用等身体要素、身体智能和身体思维,一起构成认知和才智的源泉。因此身体才是人类从事社会实践、获得知识、创造历史的根本,只有把人的身体放在第一位,才更有利于推动人的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