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宁荞1号、信农1号、美国甜荞三个荞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下荞麦结实率、灌浆速率、叶面积和产量特征。结果表明:宁荞1号晚播的籽粒产量比适播的低35.9~38.10%.早播比适播的低0.7~2250%;信农1号晚播的籽粒产量比适播的低35~39%,早播比适播的低42~14.0%:美国甜荞晚播的籽粒产量比适播的低176%,但第四播期(6月27日)比适播高10%,早播比适播的低40-54%。灌浆期宁荞1号品种叶面积晚播比适播和早播均小.表现出早衰趋势.信农1号、美国甜荞两个品种晚播明显低于早播。由于荞麦品种不同,灌浆期开始时间也不同.总体特征是在灌浆始期晚播比早播快,平均高0.02g.d-1.100粒-1,中后期差异不大。宁荞1号品种结实率以晚播7d比适播高46.8%,信农1号品种以晚播14d比适播高57.8%.美国甜荞品种晚播比适播和早播均高。  相似文献   

2.
IP组播技术     
聂菡 《山西科技》2006,(6):25-26
IP组播技术实现了IP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文章介绍了IP组播的组播协议体系结构、组播地址机制、组播组网结构和组播安全控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IP组播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介绍了IP组播技术的一些概念、IP组播的优点、IP组播编址技术和IP组播的路由协议,并分析了IP组播技术的工作原理和IP组播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播期对牛膝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研究了早播(5月24日)、中播(6月13日)、晚播(7月6日)条件下牛膝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下,牛膝干物质积累的变化动态基本一致;牛膝的干物质积累量,早播高于中播和晚播;牛膝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出苗后56~58 d。各器官干重占全株干重比例,苗期以叶最高,开花期以茎最大,生殖器官自开花后持续上升直至收获。不同生育时期根干重所占比例变化不大,收获前明显增加。不同播期下,中播牛膝的根/冠比值最高;早播牛膝的根产量极显著高于晚播的根产量,早播与中播、中播与晚播之间,根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娜 《科技信息》2010,(32):260-261
组播VPN简介 一、组播VPN应用分析 为何需要组播VPN  相似文献   

6.
网络上进行组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应用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均部署相应的组播协议,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组播.介绍了数据链路层组播(二层组播)技术,提出了基于Struts框架的校园网多媒体二层组播系统,给出该系统的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的实现.通过实验测试,从应用层、网络层到数据链路层均实现了组播,能有效地控制交换式以太网中的组播流,极大地改善了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7.
简单介绍了组播的发展 ,分析了组播网络的体系结构、算法和协议 ,讨论了组播技术的应用 ,总结了组播技术的难点 ,可使读者对组播技术有总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简单介绍了组播的发展,分析了组播网络的体系结构、算法和协议,讨论了组播技术的应用,总结了组播技术的难点,可使读者对组播技术有总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基于SIP的组播接入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播业务的实施离不开组播安全,而组播接入控制是组播安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提出了一种使用会话初始化协议(SIP)进行组播接入控制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SIP协议身份验证机制、S/MIME加密与签名方法提供了组播用户身份验证、鉴权和安全通信. 该方法具有安全性高、运行稳定、扩展性好的优点,能轻松移植到IPv6下运行.  相似文献   

10.
缺乏安全机制限制了组播在各种网络业务中的应用.组播密钥管理通过为组播成员生成、发送和更新组密钥来满足加密认证等安全需求.组播密钥管理方案的设计,除了要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还要兼顾可扩展性、健壮性、可靠性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组播密钥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并通过对已有的几种组播密钥树方案的介绍,探讨和总结了组播密钥管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给出一种区分服务组播的三层实现模型,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基于封装和聚集组播的区分服务组播实现方案:EADSMCast(Encapsulated and Aggregated DiffServ Multicast). 一方面通过对基于封装的DSMCast方案的改进,在组播分组头部封装聚集组播树上核心路由器的转发信息,保持了区分服务域中核心路由器的无状态性和可扩展性;另一方面,通过对聚集组播的组-树匹配算法的改进,使多个具有相同或相似转发结构的组播组共享一棵聚集组播树,有效地减小了边界路由器中组播路由表的规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EADSMCast是一种能够支持异构QoS组播、可扩展性良好的区分服务组播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支持QoS(quality of service)的IP组播中,为了解决由于并发组数量的增加造成的路由器状态爆炸问题以及由于接收者请求不同级别QoS而带来的困难,提出一种支持不可排序QoS的可扩展组播机制。此机制考虑了QoS级别的排序性,使用启发式算法为组播组选择适当的组播树,让属于不同组播组、请求相同QoS级别的组播接收者共享使用组播树。模拟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组播状态可扩展性,在一定的实验设置情况下,组播树与组播组数量之比可低于1/8;同时满足接收者的不同QoS需求。  相似文献   

13.
结合网络层组播和应用层组播的优势提出基于混合架构的组播方法.混合架构下的组播是在小规模网络中使用网络层组播,形成IP组播域,每个域中选出一个数据代理,而在IP组播域之间通过应用层组播进行连接.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混合架构的组播解决了IP组播区域部署限制问题,可以支持大规模网络,并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的产量随着播种期的延迟而递减,适期晚播减产幅度不大,播种过晚产量明显下降。早、中播小麦冬前分蘖比例大,单株成穗多;晚播麦春季分蘖为主,分蘖成穗少。适期晚播主要使幼穗伸长、单棱和二棱三个分化期落后于早播。播期(除土里捂)对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似乎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不同混播方式下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2007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对不同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混播低于单播,而无芒雀麦株高则混播高于单播.返青期同行混播、间行混播生产力均高于单播苜蓿和单播无芒雀麦;苜蓿进入现蕾期之后混播生产力低于单播苜蓿而高于单播无芒雀麦,间行混播生产力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前期无芒雀麦的组分比例间行混播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后期二者组分比例趋于一致.间行混播种间干扰大于种内干扰出现的时期晚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的竞争力总体上高于间行混播下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生物学特性,为更好地开展魁蚶底播增殖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围格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4种规格魁蚶在4个不同底播时间下的潜沙率差异性。【结果】不同底播时间下,在实验开始前24h内,1cm、1.5cm和2cm组魁蚶潜沙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2.5cm组;在底播36h后4种规格魁蚶潜沙率无显著差异。底播时间选在9:00、13:00和17:00时,同规格的魁蚶潜沙率无明显差异,均高于在21:00时底播。【结论】在底播时应选取潜沙速率快且潜沙率较为稳定的规格作为埋栖型贝类的底播规格,根据实验结果建议选择2cm魁蚶做为底播苗种;底播时间应根据当地海区潮汐情况确定,选择平流期开展底播,最佳底播时间应选取17:00,尽量避开夜间底播。  相似文献   

17.
组播技术随着高带宽一对多多媒体应用的普及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技术。IPv6中通过组播代替了IPv4中的广播,更加坚定了组播技术的地位。研究IPv6下组播技术的有关问题,主要包括组播地址,组播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以及有关组播安全等,从而为IPv6环境下实施组播技术提供理论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移动组播是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现有移动组播方案存在着组播中断时间长、协议开销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LD代理的移动组播方法.该方法在家乡代理上实现简化MLD代理功能,减少协议开销;在移动节点上扩展MLD功能,减少组播中断时间.另外,为了解决移动组播隧道聚合问题,还提出了一种隧道合并重构机制.通过理论分析计算了该方法的组播中断时间和协议开销.结果表明,同其他移动组播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缩短组播中断时间,减少协议开销.  相似文献   

19.
基于IP组播路由协议存在的安全问题,深入剖析了多种针对组播网络的DoS攻击行为,总结了三类组播DoS攻击模式,进而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组播安全的主动测试框架以评估IP组播网络安全. 通过主动测试,可以发现组播路由协议以及组播部署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帮助运营商及早发现和解决组播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任播扩展局限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任播树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可扩展的任播通信模型.任播树模型是将多播模型与单播模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用多播模型实现了任播组成员的管理,利用单播模型实现了任播数据包的转发.该任播通信模型实现了任播组成员的动态加入与离开,解决了任播现存的扩展性问题,同时也实现了任播组成员信息与请求的分布式维护与处理.从而实现了均衡负载功能.在IPv6模拟环境下实现了此任播通信模型,实验数据证明了其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