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古典学教授南诺·马瑞那托斯的《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一种近东文化的共同体》,文章的视角、论述及资料的梳理均可给人诸多教益。叶舒宪《〈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导言》是对编撰《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的缘由,撰写的过程、框架、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列举了参考书目和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2.
借助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讨《红字》中人物和场景与神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突显出审判台、荒野女神和替罪羊的神话原型,使得原本具有浓厚宗教意义、平淡无奇的清教徒故事具有了更为深邃的意义。而且《红字》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从不同角度体现出霍桑探讨人性善与恶、罪与罚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对欧洲文化影响巨大,英语中有大量的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短语、典故。本文仅就神话中神的名字和所衍生的单词进行简单研究与说明。  相似文献   

4.
树节与花节在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有宗教节日,有祭拜祖先的节日,有生产时令节日,也有纪念性节日和各种具欢乐色彩和娱乐色彩的节日,而在这些各种类型的年节的集会中具有森林文化意义的树节和花节则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节日,这种节日往往带有明显的图腾崇拜的痕迹,带有强烈的农业意识和具生命原义的欢乐色彩。这些节日,反映了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原始生态意识,是绿色文化中色彩最艳丽的一页,音乐节拍中最丰富的一章。在欧洲,五朔节和五朔节花柱祭是欧洲各国传统的树节,这种风俗民情一直从古延续至今。每年春天、初夏或仲夏…  相似文献   

5.
纳西古乐神话是在丽江致力发展旅游业的社会形势和宣科先生的鼎立宣传形成的。在由资源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纳西古乐与曾经是纳西人生活一部分的丽江古乐已经有了本质的差别。纳西古乐神话只是文化资源市场化运作中一种营销手段、一种宣传结果。我们必须把作为商品的纳西古乐与原生的音乐相区别,不能让前者以后者的名义妨害了后者的生存。为此,必须整合市场、政府和民众三方面力量,而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5篇文章,分别从女神文明的历史延异、宗教经典的思维与书写、人类学家的思想革新以及当代文学艺术对神话的表述与建构等多向维度来探讨神话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相似文献   

7.
花婆被仫佬人民认为是掌管人间生育及平安的女神。花婆神话中隐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了仫佬人民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对平安的祈求与渴望。花婆神话还规范了仫佬人民的道德言行,增强了他们的伦理观念,培养了他们善良、刚正、仁爱的品质,具有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不同宗教文化的表述形式及表述内容都对其本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被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精神意境和人生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基督教与佛教不同的宗教理念,从生命意识、家庭伦理以及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入手来此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探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遗产,是人类蒙昧时代的童话,其中蕴含着先民们美好的幢憬。人类社会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的,因此在古代神话中女神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神话中。女神众多而且形态各异,她们是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孕育的一朵奇葩。在与西方神话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对中国女神有更深刻地了解,她们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她们身上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话记载,但中国人对神话的研究却是始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传人。在此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神话,其态度要么“子不语”或“搜神”、“括异”,要么投入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之中。按西方人的理解,神话是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一种与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神学作品不同的叙事。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麻栗坡县城以东发现大王岩画以来,岩画上的人像被称为“侬智高留下的身影像”,“傩舞的代表作”或“母系社会的女神像”,这些人像到底具有什么宗教内涵,本文试从易学的角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并提出大王岩画两巨人画像为盘古阴阳夫妻或伏羲女娲等新说,认为这些宗教神话传说人像,实乃阴阳易学抑或鸡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从宗教和文化背景看,克里特与地中海沿岸地区,如美索不迭米亚、安纳托利亚、叙利亚,黎凡特地区与埃及,均为地中海文化共同体组成部分。在公元前1650-1380年,克里特与地中海沿岸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拥有一些相同的文化与宗教因素。因此,考察克里特岛的米诺王权与神话,宜采用跨文化的比较视角,将其纳入地中海文化共同体中加以阐释。现存的书写资料极为有限,但可以利用克里特黄金戒指上的图像,应用神话图像学理论与方法,解读出具体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发展的前提有两个,一是特殊的宗教要求,一是特殊的宗教表现要求.前者主要集中体现在长生愿望上,由此而产生了西王母信仰;后者主要集中体现在祭祀的热情上.这两个前提在魏晋南北朝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画像石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最终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阿姆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摩西,山之人》大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一部仿写《旧约·出埃及记》的宗教故事。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摩西,山之人》中隐含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5.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圣经·旧约》是一部宗教性典籍,同时也可以从文学、历史、民族学等多重角度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如果从传记角度看《旧约》,会发现《旧约》的每一卷几乎都是一部有关犹太族历史人物的传记,记录了犹太人祖先、历史英雄的生平故事,并将他们的生平与犹太人的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因此,《旧约》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神"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  相似文献   

17.
陈靖姑文化资源转移为马祖旅游产品的创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马祖面临观光产业升级,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的过程中产生某些误区,即马祖尽管是林默遗体的首葬地,但从阴影区理论来看,马祖并不适合选择妈祖作为观光品牌。根据宗教生态位观点,陈靖姑文化则更有可能使马祖的3s3g形象发出亮丽的光彩。陈靖姑文化适于马祖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主要有宗教经典、神祗祖籍、文学艺术、闽剧演艺、道教神职、闽东民俗等方面。显化宗教经典文化和神祗祖籍文化,打造马祖临水旅游品牌:活化道教神职文化和文学艺术文化,使乡土的阵靖姑走向世界;外化闽剧演艺文化和闽东民俗文化,培育陈靖姑文化的世界旅游吸引向性。通过对陈靖姑文化资源进行转移开发,不仅将有效扩大闽东沿海宗教轴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而且对环海峡旅游区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洛神一度成为各类艺术争相描摹的女神形象,以之为审美对象的各类艺术作品中,《洛神赋》和《洛神赋图》则是其中的两大杰作.文章试图从审美理念、审美视角、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手法四个方面探究《洛神赋》和以之为脚本的《洛神赋图》之间的审美递变关系.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的天主教教廷使者、传教士,还有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当时已经注意到了中国的宗教问题,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了中国佛教,尽管充满了误读,但不难看出他们在介绍异国宗教状况的表象下,理解异国文化的努力。大发现时代的欧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多停留在异国情调层面,商人、传教士未能也不可能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佛教,但其意义重大:这是继马可·波罗之后两百余年,欧人首次向西方传递了中国佛教形象。考察17世纪前欧人笔下的中国佛教形象,对今日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不无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尽其自然之理”的哲学思想出发,苏轼在《巫山》一诗中对宋赋巫山神女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从“天下之同安为善”的政治观念出发,苏轼在《神女庙》一诗中重塑巫山神女形象,用以体现他的社会理想;从“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态度出发,苏轼在其诗词中反复使用巫山神女典故,对宋赋神女故事的情爱内涵予以认同,这三者的矛盾统一构成办轼诗词异彩纷呈的文学景观,表现了苏轼以张扬“性情”为特征的文化价格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