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激发卫校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积极性 ,就必须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地把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并贯穿始终。本文就多年的教学经验 ,介绍了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要激发卫校学生学习化学课的积极性,就必须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医学的关系;也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地把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有机结合并贯穿始终。本文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了笔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将化学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  相似文献   

3.
《华东科技》2011,(5):76-79
自然界中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人类从学会用火之时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的物质,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学科对人类知识的进步、环境保护和知识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本期主题是:化学一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从生物化学、绿色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创新三个视角带领大家共同感受化学的神奇.  相似文献   

4.
医用化学是医学基础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尤其是对于学好医学某些专业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医学院校,目前医用化学教学分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门课程进行。从知识涵盖面来看,它是中学化学内容的深化和提高,包括了医学所必须的基础化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阐述了医学影像学的一些最新进展,以及现代科技革命与医学影像学发展的关系.医学影像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医学诊疗技术,自从其诞生伊始.就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种发展和完善是通过科技革命的内在推动力来实现的.同时,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影像学与现代科技进步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华东科技》2011,(5):76-79
自然界中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人类从学会用火之时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的物质,随着科学的发展,化学学科对人类知识的进步、环境保护和知识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本期主题是: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从生物化学、绿色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创新三个视角带领大家共同感受化学的神奇。  相似文献   

7.
自学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一个成员的重要素质之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和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化学自学能力是化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化学自学能力,首先对其实质、结构、培养方法等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笔者对化学自学能力的结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虚拟实验在医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调查分析传统医学化学实验课的缺陷,并在医学化学教学中开设数字化的虚拟实验课,调查老师和学生的满意度.结果与传统的医学化学实验课相比,虚拟实验更加方便快捷、环保、节能,更易于老师和学生接受,可大大提高师生的满意度.结论:虚拟实验可以有效的开拓医学化学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兴趣,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多利用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交叉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而对于运用历史、地理,特别是语文知识创设情境则涉猎较少.本文将语文知识与情境创设有机结合,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新生学化学时感到很大的兴趣,但进一步将是"学习化学是非常容易理解,不容易记住,很难理解,不会做",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只要掌握学科特点,掌握科学的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应该以教材为基础,注重知识的关系,寻找记忆的有效方法.知识分布广泛但也有规律,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另外,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意识地将课本知识网络化,这样便于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生成一个健全的知识结构,以不变应万变,定然会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校化学教师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奠定准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必要性.探讨了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及其要素:即化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化学教育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教学实践中的知识、能力与技能以及教学情境中的机智等三部分构成.《化学教学论》等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证明,细化实践性知识的基础内容、以化学教学知识与实践为媒介沟通教与学的双方、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是完成准化学教师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张静 《科技咨询导报》2012,(30):183-184
化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和有用的化学知识。从人的生、老、病、死到吃、穿、住、用无一能离开化学,医学与化学关系更加紧密。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各个层次的教育教学都应引起重视。本文阐述了化学素养的内涵及意义;结合实际探讨了培养化学素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冬荣辉 《科技资讯》2008,(36):194-194
医用化学是医学高职院校培养医学各专业人才的一门十分重要基础课,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医学高职教育教学依然陷于"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中,陷入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现状中。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表现为三型,即重复型、记忆型、封闭型,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薄弱,这与现代教育是相悖的。教与学的方式是以被动接受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仍是单一、被动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独立自主探索知识,而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医用化学教学应当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适时改革,用新理念与新方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为学生学习医学理论与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结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和在该专业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对目前所采用的小学教育专业化学专用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将知识体系按照与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关性分出三块进行教学,使知识的系统性更高,同时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化学知识与环境污染的联系,阐述了如何将环保知识渗透干化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环保知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同时对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环保知识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生物学、医学已经进入分子研究水平,现代生物医学类专业的五年、七年和八年制的学生,他们起点高,基础好,有需求,要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现代学科要求的具有厚实基础的医学和生物学人才,一定要将化学理论教学提高到应有的位置.应该让学生明白,化学已经从描述性和经验性科学中摆脱出来,它不仅能够指导人们系统地描述化学现象,同时也能够指导化学和生物医学实践.  相似文献   

17.
论舒尔茨的人口质量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尔茨的人口质量经济学建立在知识和技能进步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两个重要结论:土地是可以被技能所替代,孩子的数量可以被孩子的质量所替代.人口与土地的食物生产能力的比例不是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随知识和技能的进步而变化.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进步,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与马尔萨斯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主张不同,舒尔茨强调提高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18.
非化学专业类学科的基础化学课程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写了适合于非化学专业类学科(包括生物、医学、环境、地质等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教材一《大学基础化学》,正准备开设"大学基础化学"课程,将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结构化学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作为非化学类专业学科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入门化学课程.实验课也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19.
化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也是渗透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载体,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而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从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环境、能源、材料、生命四大前沿领域出发,分析由这些新前沿所折射出的哲学思考,旨在通过哲学思考的进步推进化学前沿知识的演化成熟.  相似文献   

20.
生命过程是由一系列发生在纳米尺度上的程序化、多级次、多步骤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学过程组成.有趣的是,在构成细胞的亚细胞器中或它们之间发生的这些复杂过程,很多需要对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进行纳米尺度空间上的精确调控,以维持生命过程的正常进行.因此,理解在纳米尺度下物质与生命体系的相互作用,对生命科学与纳米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医学、环境健康科学和毒理学等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将提供独特的视点和启迪.本文从纳米化学的角度,系统归纳影响纳米材料在体内的生物蓄积、作用器官(或靶器官)和体内毒性的关键因素,主要集中在纳米表面化学修饰和剂量效应.由于已有的纳米材料很多,本文重点分析了碳纳米管、金属相关(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以及量子点在生物体内的蓄积规律、作用器官选择性及其体内毒理;它们的剂量效应;以及纳米表面化学修饰对其体内蓄积规律、作用器官选择性及其体内毒理的调控作用.最后,我们从纳米化学的角度讨论这个领域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以及建立概念性知识框架尚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这篇综述是我们将纳米毒理学领域的知识系统化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