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冲击试验并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设备研究了低中碳Si-Mn-V钢回火马氏体脆性机理及稀土元素的作用,结果表明:回火碳化物的析出和粗化是导致试验钢回火马氏体脆性断裂的本质因素,回火马氏体脆性断裂方式强烈取决于钢中含碳量;稀土元素对试验钢回火马氏体脆性的影响与钢中含碳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9Cr—1Mo—V—Nb耐热钢焊接接头组织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分析了9Cr-1Mo-V-Nb与几种常用耐热钢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表明试验的各种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良好.各焊接接头回火后焊缝区的显微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这与9Cr-1Mo-V-Nb钢正火回火态的显微组织相类似,但晶粒相对粗大.9Cr-1Mo-V-Nb同类钢焊接接头过热区显微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局部地区有少量δ铁素体.9Cr-1Mo-V-Nb钢与合金元素较低的异类钢焊接接头过热区的晶粒长大程度较同类钢为甚,碳化物聚集长大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利用热模拟“阶冷”和等温脆化等试验方法,对9Cr-1Mo钢炉管焊接接头粗晶区的回火脆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SR自理时,9Cr-1Mo钢炉管焊接接头粗晶区对回火脆敏感,其敏感温度范围为450-550℃,但当炉管在高温下长期工作时对回火脆性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低碳高强度钢25Si2Mn2CrNiMoV在450℃回火状态下产生回火马氏体脆性.本文重点研究了这种钢回火马氏体脆化与钢的组织结构间的关系,提出了碳化物——残余奥氏体——杂质元素交互作用引起回火马氏体脆化的简单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了克服高锰钢作为履带板材料具有的耐磨性能较差、力学性能较低的缺点,设计了能够作为高锰钢替代材料的一种新型双相(马氏体+贝氏体)耐磨铸钢.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在淬火回火态下为马氏体+贝氏体双相组织,另外还残存着极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组织.含碳量的增加使试验钢的冲击韧性和延伸率趋向降低.随着铬含量的升高,冲击韧性在淬火回火态...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低碳低合金双相铜中马氏体相和铁素体相在轴向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行为,考虑到相变过程中马氏体的相软化现象、铁素体的相硬化现象以及马氏体含碳量对强度的影响,推导了双相钢淬火态的强度表达式:1. 当∈(ii)>n_F 时,(?)2. 当∈(ii)n_F时,(?)2. 当∈(ii)相似文献   

7.
稀土元素在钢中细化奥氏体晶粒、提高钢的淬透性、减弱回火脆性、提高钢和合金的高温持久强度等方面的作用已有不断报导。但稀土元素在钢中的合金化作用还研究得不充分,稀土元素在晶界的偏聚,特别是在长时间回火时的晶界偏聚行为还很少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不同回火工艺条件下热轧态U25CrNi高强贝氏体钢轨的组织与力学性能变化。结果表明,试验钢热轧态和回火组织均由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当回火条件为300℃×200min时,试验钢中部分残余奥氏体发生贝氏体相变,钢的各项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当回火温度升至400℃时,试验钢中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较大,碳化物析出量较少,内应力进一步释放,试验钢的延伸率和冲击吸收功达到最大值,同温度下延长回火时间至360min,钢中碳化物颗粒析出增多,延伸率和冲击性能明显降低;当回火温度为500℃时,试验钢中贝氏体铁素体明显粗化,并伴随大量碳化物颗粒析出,残余奥氏体大量分解,出现了回火脆性。综合考虑,U25CrNi热轧高强贝氏体钢轨的最佳回火工艺为400℃×200min。  相似文献   

9.
回火对冷轧AISI301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磁性试验,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选区电子衍射和中心暗场技术以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分析了国产17-7冷轧不锈钢薄带轧态,轧后经380度回火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钢中奥氏体和马氏体相对含量,并对法国AISI301不锈钢带材进行了比较,讨论了冷轧及回火处理对AISI301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本项研究工作中设计了用于深冷条件的高锰铸钢的化学成分,研究了钢的金相组织和在 常温及不同的低温(低至-196℃)条件下的机械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低的含碳量和较高的 锰碳比对于提高钢的低温韧性具有显著的作用。试验中还发现,在低含碳量条件下,具有由奥 氏体和ε马氏体构成的双相组织的铸钢具有良好的低温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1.
在PK—1型旋转摆锤试验机上,研究了淬火和低温回火后的45、y7,y8、y10y12钢在冲击条件下的磨损。试验时冲击能量A_y分别为0.5kg·M/cm~2、1.14kg·M/cm~2、2.4kg·M/cm~2。 含碳量小于0.7~0.8%时,随碳量增加钢的耐磨性提高。含碳量再高,则耐磨性降低(见图),这是由于高碳钢的脆性增加所致。 不同含碳量的钢,其表面层的破坏情况具  相似文献   

12.
HQ-70钢热影响区韧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模拟试样研究了 HQ-70钢热影响区的性能和组织。试验了焊后500~700℃ 回火对过热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Q-70钢在该区具有再热脆性。出现再热脆性的 主要原因是晶界粗大碳化物的析出和晶内二次硬化。此外,磷在晶界的偏也是另一重 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T8钢由于含碳量高,过剩碳化物极多,塑性和韧性差,若热处理工艺不合适,使材料在服役早期出现开裂和破碎的现象。通过SEM,OPM及XRD等试验方法,研究了T8钢组织和性能随球化退火时间、淬火温度及回火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8钢在600℃球化退火2 h后,原始组织中的碳化物即可获得充分球化,以粒状形式细小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延长退火时间不显著改变碳化物的球化效果;试样经(770±10)℃保温,6 min油淬后,获得的隐晶马氏体组织硬度最高;试样经180~210℃回火1 h空冷后,消除了淬火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最终获得有球状碳化物均匀分布的隐晶马氏体组织,回火试样硬度较淬火态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25Si 2Mn2CrNiMoV钢疲劳性能的研究,对它的疲劳裂纹扩展特性和疲劳断裂机制进行了分析,还讨论了疲劳断口和组织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证明:本钢种的疲劳强度σ_(-1)很高,其值高于70kg/mm~2.在200~300℃回火时疲劳裂纹的扩展抗力也很高,此回火温度范围适为钢的最佳强轫配合的回火温度范围.钢中含有2%Si,使回火马氏体脆性出现的温度区间明显推迟.为静强度和疲劳性能同时达到较高的水平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45钢和50CrVA钢马氏体—铁素体混合组织的耐磨料磨损性,试验通过亚温淬火低温回火获得硬度相同,但马氏体和铁素体体积比不同的混合组织,进而在ML—10型肖盘式磨损试验机和SKODA—SAV IN快速磨损试验机上研究了铁素体相对量对耐磨料磨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硬质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均匀分布着适量(10~20%)细小条粒状软韧相铁素体对耐磨料磨损性是有益的。但软韧相铁素体过多或无软韧相铁素体存在时都使耐磨料磨损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608钢回火脆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608钢第二类回火脆性问题。通过实验测得该钢此类脆性的温度区段 约450—700℃.初步探索了通过显微组织鉴别回火脆性的可能性。应用俄歇电子能 谱分析初步确认:回火后缓慢冷却过程中,磷、硼等杂质元素在原奥氏体晶界层的偏 聚,是使该钢产生回火脆性的主要原因;而铬、锰、镍等合金元素的存在及于近晶界 区的偏析,也是促进回火脆化的重要因素。指出了消除该钢回火脆性的途径:当在脆 化温区回火后可施以快速水冷;可在该钢原定成分的基础上附加适量的合金元素相.  相似文献   

17.
研究含碳量对钢中马氏体/贝氏体(M/B)复合组织形态和断裂机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钢中含碳量不同,下贝氏体形成特点存在差异,使贝氏体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不同含碳量M/B复合组织断裂机理的差异。轴承钢中M/B复合组织对强韧性的主要贡献应归功于下贝氏体对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同时还与下贝氏体在组织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18.
G99二次硬化钢的穆斯堡尔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穆斯堡尔谱技术研究了高Co-Ni二次硬化马氏体钢(G99)在不同回火制度下的组织结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起初奥氏体量有所降低,在480℃回火5h奥氏体量达到最低,随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奥氏体量又较快地增加,碳化物含量也随回火温度变化而所变化,随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奥氏体量又较快地增加,碳化物含量也随回火温度变化而所变化,值得注意的是马氏体中Co和Ni替代铁原子而成为F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用40CrNiMoA钢以及新型高强度低碳马氏体类钢20SiMn 2 MoVA、22CrMnSiMoVA、25 SiMn 2 MoVA等材料,在不同的热处理(回火)状态下,进行了三点弯曲断裂韧性K_(IC)的测定,对40 CrNiMoA钢还进行了V形缺口夏比冲击试验(CVN)以及预制疲劳裂纹的CVN试样的冲击试验(W/A)。试验表明,对于中碳合金结构钢,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K_(IC)值随强度指标σ_s、σ_b的增加而降低,但K_(IC)与σ_s、σ_b并不成反比关系;对于低碳合金结构钢,在低中温回火范围内,K_(IC)值随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不能认为“材料强度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断裂韧性的降低”是一个普遍规律,至少,它不适用于Si—Mn系列低碳马氏体类钢。40 CrNiMoA钢的尺寸因子(K_(IC)与δ、ψ的关系曲线上出现的转折说明,过高的δ、ψ对(K_(IC)/σ_s)~2作用不大,在选择材料和制定工艺时,对δ、ψ要合理要求,以利材料强度潜力的发挥。三种新型高强度低碳马氏体类钢的试验结果指出,在淬火低温回火即保持低碳马氏体组织状态时,这类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断裂韧性,与等强度的中碳合金结构钢相比,其断裂韧性值要高得多。这类钢的推广使用将在减轻产品重量,防止脆性断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试验还表明,α_k、CVN值与K_(IC)随回火温度的变化有相同的走向,W/A值与K_(IC)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物理化学相分析技术研究了中碳硅—锰钢中回火马氏体脆性(TME)的微观机制,着重探讨了回火过程中析出的碳化物对TME的作用。结果发现,对应于40Si2Mn2钢中TME产生的回火温度区间,存在有由碳化物向渗碳体的转变,析出了细小弥散的颗粒状渗碳体。这种对应现象在40Si2Mn2Mo钢中也得到证实。40Si2Mn2Mo钢的TME产生的回火温度和弥散渗碳体的析出温度都要高于40Si2Mn2钢。由此得出:在回火过程中大量细小弥散渗碳体的析出是中碳硅—锰钢中TME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