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设计的撞击引燃装置,具有多用途,可直接实现高能气体压裂与酸化、水力压裂等措施相结合的综合处理功能,即在高能气体压裂后,不再起出油管,直接进行酸化、水力压裂等措施,大大简化了综合处理油层的工艺,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压裂效果;对该装置撞击引燃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油田现场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经几个油田现场的应用证明,结构设计合理,方便实用,安全可靠,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着重综述了高能气体压裂 (HEGF)技术的发展趋势。对 HEGF技术与射孔复合技术、水力压裂及酸化相结合的综合压裂技术、液体药压裂技术、袖套式射孔压裂复合技术和爆炸松动增产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并对这些技术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四川油田等的应用情况做了讨论。对国外 HEGF技术的发展情况也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是现阶段页岩气成功开发的关键技术,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以实现"体积改造"为目的的页岩气压裂技术,其"体积改造"的理念颠覆了经典水力压裂理论,是现代非常规储层压裂理论发展的基础。到目前为止,页岩气储层水力压裂缝网形成与扩展机理等基础理论还不完善;通过室内大型真三轴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在室内模拟出含裂缝的页岩地层,研究了裂缝性地层水力压裂过程中天然裂缝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并分析了水力裂缝在该类型地层中的扩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着重综述了高能气体压裂(HEGF)技术的发展趋势。对HEGF技术与射孔复合技术,水力压裂及酸化相结合的综合压裂技术、液体药压裂技术、油套式射孔压裂复合技术和爆炸松动增产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并对这些技术在大庆油田、长庆油田、华北油田,辽河油田、四川油田等的应用情况做了讨论。对国外HEGF技术的发展情况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酸化压裂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增产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即使采用较大规模施工,酸蚀缝长一般不超过120 m,而水力压裂技术能够实现大规模造长缝的目的。为此,开展水力压裂与酸携砂压裂相结合的复合酸化压裂技术研究及现场实验,以探索碳酸盐岩增产措施的新工艺技术。实验采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心,模拟高温高压地层条件,通过测试水力加砂压裂裂缝、酸化压裂酸蚀缝、酸携砂压裂裂缝、水力压裂与酸携砂复合酸压裂缝的短期导流能力,探索评价了碳酸盐岩地层增产改造的新工艺技术,实验结果表明了碳酸盐岩地层实施复合酸化压裂可以实现较好的导流能力。基于导流能力实验评价结果,优化设计了4 口井的复合酸化压裂方案并进行现场施工,增产效果良好,为碳酸盐岩地层实施复合酸化压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水力压裂裂缝的高度与压裂施工时采用的方案密切相关,是对储层酸化压裂效果评价的重要参数。以前对此的预测和评价都没有较好的量化方法,只能根据施工后的参数进行定性评估。经过研究,利用阵列声波资料、过套管交叉偶极横波测井资料,可准确地预测和检测水力压裂裂缝的缝高,从而可以定量地对压裂施工作业进行指导和评估。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水力压裂裂缝延伸高度。  相似文献   

7.
燃爆诱导酸化压裂在川西气井中的先导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在川西深层致密气藏压裂过程中出现的破裂压力异常高、措施效果不明显、有效期短等问题,提出了燃爆诱导酸化压裂技术.为确定燃爆压裂合理火药量,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燃爆压裂设计中高加压速率下岩层破坏强度分析模型和非均匀地应力条件下套管极限抗内压计算模型,并对川高561井进行了燃爆诱导酸化压裂的方案设计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燃爆诱导压裂可有效降低地层破裂压力,酸预处理可进一步改善近井地带渗流通道;燃爆诱导酸化压裂复合技术可有效解决深层致密气藏无法压裂投产的问题,并能大幅度提高此类气藏的单井产能.  相似文献   

8.
低渗透油藏酸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是重要的含油气区,但是该地区的储层普遍具有低孔、低渗等特点,单靠传统的加砂压裂技术,开发难度大,而且易造成油层污染。为了提高产能和经济效益,通过采用酸化压裂新技术,改善岩石内部孔道的连通性,解除地层污染,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今后类似油层的大规模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对此作了理论上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高温高压下水力压裂实验的封孔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的方法,设计了基于楔形金属对扣结构的水力压裂实验新型密封件,模拟分析了注水作用下的封隔效果,最后采用该密封技术成功开展了大尺寸岩样在高温高压下的水力压裂实验.结果表明:高温、高压和高注水压力均是该密封构件强化密封的有利条件;增加注水压力可实现密封件越压越紧;采用该密封技术成功实现了大尺寸花岗岩试样高温三轴应力下的水力压裂,验证了新型封隔技术的密封效果,同时掌握了高温高压下岩石水力压裂的多次开裂特征.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外水力压裂工艺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着重对水力压裂的设计技术、支撑剂、压裂液和添加剂以及压裂设备,压裂检测技术,压裂缝高控制技术等进行了综合论述并简单介绍了水力压裂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工神经网络在压裂选井及选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原油田砂岩油藏 2 0 0多口压裂井及压裂层的静、动态地质资料和压裂施工参数 ,对影响压裂效果的单因素、多因素和主参数进行了分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建立了砂岩油藏压裂选井及选层人工智能系统 ,并将其用于中原油田复杂断块压裂选井及选层识别。利用该系统可以估算压裂后单位厚度油层的日增产油量 ,并能预测压裂效果 ,可为压裂选井及选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技术在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其试验时的选井选层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大牛地气田属低孔、低渗、低压、多层系气藏,部分井单层压裂改造不能满足经济有效开采要求,需要采用双封隔器分压二层,压后不动管柱投产合采。针对液压式封隔器组合分层压裂管柱存在的问题,研究出一套适合大牛地气田分压改造后直接合采投产的井内管柱。该管柱采用机械式封隔器组合,提高了压裂管串的可靠程度,特别是开发出了双滑套喷砂器,在压裂施工结束后不用动管柱而通过双滑套喷砂器实现下部气层与上部气层的连通,满足了压后不动管柱直接投产、二层合采的需要。从2005年至2006年7月,应用该管柱在大牛地气田进行了57口井114层的压裂施工,工具应用成功率达97.0%,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力压裂后压裂液的返排问题并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返排方案,采用边界元方法,建立压后返排数值模型,综合考虑裂缝变形过程与流体滤失及流动过程,构建流固耦合非线性方程组,并采用牛顿迭代法进行求解,以实现对返排全程的定量化控制.研究表明:裂缝延伸越深,裂缝宽度越窄,且随着返排进行,裂缝逐渐发生闭合;返排初期流体压力下降较快,返排后期降速减低,当井口压力降为大气压时,返排停止;在返排后期合理调整喷嘴尺寸可加快返排,会导致流量升高、流速加快,井口压降曲线斜率明显增大.可见本模型能准确刻画出压裂液回流过程中裂缝宽度的分布与变化过程,能准确反映流体压力、流量流速的变化规律,对非常规能源的生产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多糖水基压裂液添加剂的发展现状,指出植物胶和纤维素衍生物等多糖被广泛应用于配制水基压裂液。国外普遍使用瓜尔胶作胶凝剂。通过对瓜尔胶进行化学改性和使用新型交联剂,可以改善压裂液的耐温性,降低残渣量,并进一步发展延缓交联等新技术.文章还建议我国应努力开发适合我国条件的多糖压裂液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研究前人大量滤饼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更加精确的滤失速度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裂缝中流体滤失的三个区(滤饼、侵入、油藏)的真实压降、流体拈度、缝中剪切速度、侵入区前沿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模型可用于水力压裂、前置液酸压设计中滤失速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7.
在煤层钻井和固井过程中,近井区域可产生裂缝扭曲,为后期压裂造成困难.高压水射流技术一方面利用水击作用能有效解除钻井、固井造成的堵塞,使井周环形区域应力再次调整,大部分区域应力下降解除压实效应;另一方面在环空增加一定压力使产生的微裂缝得以延伸,实现水力喷射压裂,可以大幅提高井周的渗透率.对高压水射流技术用于煤层气开发问题进行了技术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安棚低孔、低渗裂缝性储层对压裂液的基本要求,确定了评价压裂液性能的实验温度,优化了稠化剂、胶联剂、破胶剂、助排剂等添加剂,形成了适宜于安棚油田的压裂液体系,该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和延迟交联特性,携砂能力强、破胶彻底、伤害低,能够满足90~140℃温度地层压裂施工的需要。提出了变浓度压裂液优化设计技术,现场实施49井次,成功率91.3%,有效解决了高温裂缝性储层压裂易砂堵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透过可控脉冲压裂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在这一过程中听用过的名称的含义及其使用情况和趋势,阐述了这一名称最能代表这项技术的基本特征,并把这项技术与其他压裂技术区别开来。因而认为,采用“可控脉冲压裂”这一名称比用其他名称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