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距今40~30ka青藏高原特强夏季风事件及其与岁差周期关系   总被引:69,自引:10,他引:59  
施雅风  刘晓东  李炳元  姚檀栋 《科学通报》1999,44(14):1475-1480
古里雅冰芯记录、青藏高原和其北侧的高湖面记录、植被变化记录指示40-30kaBP即欠冰期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后期,青藏高原异常的温暖湿润,温度高于现代2-4℃,降水有4成至成倍以上的增长,代表着一次特强的夏季风事件,推测其动力一方面为高原夏季低气压强盛,增大了对夏季风的吸引力;国一方面热带洋面的旺盛蒸发,助长了西南季风携丰富水汽吹越青藏高原,特强夏季风形成背景是40-30kaBP正值20ka  相似文献   

2.
南亚古季风的演变:西藏新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藏几个小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16kaBP以前为荒漠草原,气候寒冷干燥, 天气温比现今低7~10℃,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40%?12kaBP以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在9.2~6.3kaBP期间,有时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在8~5kaBP期间,1月和7月气温均高于现在2~3℃,年降水量比现在大200mm左右。5kaBP以后为草原植被,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水呈  相似文献   

3.
玉龙山东麓古红壤的发现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指示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姚小峰  郭正堂  赵希涛  魏兰英 《科学通报》2000,45(15):1671-1676
对发育于玉龙山东麓海拔约3000m,年代为500 ̄700kaBP的古土壤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土壤经历了典型的红壤化过程,是湿热环境的产物;而当地的现代土壤为寒温条件下形成的弱生草灰化土。这种巨大的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东南部500 ̄700ka以来有过大幅度的隆升,根据现代红壤发育条件作比较保守的估算,该时期以来此地区隆升的幅度超过800m。  相似文献   

4.
吴江滢  陈骏  汪永进  程海 《科学通报》2001,46(15):1307-1310
根据南京汤山石笋高分辨率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讨论了50-40kaBP期间4个Dansgaard-Oeschger冷暖旋回的洞穴温度和地表植被的快速响应过程。研究发现,D-O暖事件时C3型植被丰度降低,指示了大气有效降水量的减少。石笋氧同位素曲线与格陵兰冰芯对比表明,东亚季风气候在数十年至百年尺度上与高纬极地气修变化基本一致,但石笋对冰漂碎屑事件H5标定的年龄比格陵兰冰芯提前20ka,由于定年方法不同,目前尚难确定两者气候事件的相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海军  吴秀杰  李盛华  黄慰文  刘武 《科学通报》2009,54(21):3357-3363
甘肃泾川人类头盖骨化石发现于1976年, 1984年进行了简要报道. 但缺少遗址的同位素年代, 对头骨形态及演化特点的观察研究也很初步. 为进一步发掘泾川头骨蕴含的科学信息, 2006年对人化石发现地点进行了地层考察、年代测定, 并开展对人化石的进一步研究. 本项研究采用光释光法对泾川人化石出土地点进行了年代测定, 分别获得15, 48, 7.9 ka的结果. 综合地层考察、伴生动物化石、石制品研究, 测年结果中15~48 ka可能更加接近泾川人化石的真实年代. 人化石研究显示, 所比较的头骨大多性状在更新世晚期人类与现代人间无明显差异, 所以泾川头骨与现代人接近的形态特征并不与其较早的年代相矛盾. 同时, 对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测量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泾川头骨分布位置偏离现代人主要分布区域, 除说明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测量性状变异范围较大外, 可能提示泾川头骨有一定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6.
内蒙、河北巨型壶穴与赤峰风道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崔之久  李洪江  南凌  李德文 《科学通报》1999,44(13):1429-1434
内蒙、河北丰宁一带的发育于花岗岩山顶的规模巨大、形态特殊且具方向性的壶穴地貌是典型的气候地貌,是由风化-风蚀作用所致。该地区15-18kaBP曾经严酷的冰缘环境,有强烈的寒冻风化和风蚀作用;6kaBP前后恰逢“大暖期”,产生了著名的红山文化,当时壶穴中可能盛过水,因此,众多的“壶穴”是研究本区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变化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7.
岱海湖泊沉积碳酸盐的高精度铀系测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热电离质谱(TIMS)技术,在样品量极少(0.0186-0.143 g)的情况下测定了岱海沉积物样品中文石的年龄,其值在(8740± 601)-(10446±489)a之间,未校正年龄测量精度2%-3%,校正年龄精度4.7%~9.8%,在误差范围内具有一致性,测年结果结合岱海沉积物在 10.5 kaBP前粒度值突然变大,其频率曲线表现为粗颗粒占优势的单峰~双峰态的特征,似显示了降温、水动力条件减弱、风力作用加强的过程,与前人作出的该阶段处于降温时期且岱海湖面缩小的结论相一致,表明TIMS铀系法测定的年龄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25万年来黄土蜗牛的生态演替对地球轨道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洛川剖面 250 kaBP来蜗牛化石记录的分析,划分出 11个化石组合带,研究了最近两个冰期旋回以来的生物组合特征,探讨了不同生态环境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陆生蜗牛的生态演替过程,与地轴倾角和岁差变化的关系是明确的,喜温湿类蜗牛繁盛期对应着地轴倾角的增大期,喜冷干类蜗牛繁盛期对应了地轴倾角的减小期.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在控制陆地生态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40 ka变化周期,岁差的 20 ka周期同时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100 ka左右的周期变化在生态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并不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但它可能是陆地生态变化幅度的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9.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萨拉乌苏组是由法国人P.德日进和E.桑志华早年建立的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但在时代归属上一直存在分歧。通过萨拉乌苏河滴硝沟湾剖面地层层序划分和年代测定,结合黄土-古土壤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对比的萨拉乌苏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140 ̄70ka,城川组风成沙形成于70 ̄10ka,湖沼相大沟湾组发育于9.7 ̄3.8ka和滴硝沟湾组形成于3.  相似文献   

10.
罗布泊湖相沉积石膏的热电离质谱-铀系定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了石膏矿物的质谱-铀系定年技术,采用水溶解硫酸盐、Fe(OH)3共沉淀U和Th的方法,测得罗布泊湖相 CK钻孔距顶 4~49 m的石膏样品年龄为(12.85±0.21)~(153.2±7.2) kaBP,相对误差为± 1.6%~± 4.7%.罗布泊 CK钻孔的年龄数据反映出该湖泊沉积处在中、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阶段(顶部不足 4 m段),对应于深海沉积同位素 1~6阶段,赋存了末次间冰期~末次冰后期,到全新世暖期的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1.
马志邦  刘嘉麒 《科学通报》1997,42(22):2368-2375
反应铀系组分法测定湖泊沉积物的年龄是新的尝度,样品的各组分不同浓度的溶剂提取,测试^230Th/^232Th和^234u/^232Th比值。结果表明,所有数据点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溶解样品过程中没有发生铀和钍的同位素分馏效应,经过论证,三组分与二组分数学关系式等价;根据线分法模式测定的铀系年龄,B194孔以18-66-144kaBP为时间格架,反映了孔深25m以上沉积物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历史,该结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加速器质谱 C 法测年和不平衡铀系热电离质谱(TIMS)法测年结果的对比, 结合已发表的 1414C 法测年结果和对应的日历年代, 研究了特定的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中“死碳”混入比例及其对 C 14法测年的影响. 结果表明, 洞穴次生碳酸盐中“死碳”混入比例变化较大; “死碳”混入比例的不确定使得洞穴次生碳酸盐的 C 法测年结果具有较大的误差. 在对经过老灰岩地层形成的洞穴石笋样品进行 C 14 14或 AMS14C 法定年时, 要充分考虑“死碳”对年龄可靠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南部近20万年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S-93-5柱状样取自南海南部陆坡的平缓台阶上,该处保存了晚第四纪以来正常海洋环境的稳定沉积记录.通过研究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区高分辨率的近 200 ka以来的沉积序列和氧同位素地层剖面.通过与GISP2冰芯等的对比分析,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反映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 D/O事件 1-21和 Heinrich事件 H1~ H6在南海南部的沉积记录,表明近 200 ka来南海南部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和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研究还显示:该海区沉积层序的颜色分层与氧同位素地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沉积物颜色特征随气候而变化,前者一般滞后时间约1-1.5 ka.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波动、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造成该海区深层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随着水体的动态环境而改变,从而产生海底不同的沉积物特征.此外,在氧同位素 4/5期界线处还发现了一个与 Toba火山喷发有关的火山灰层,厚度约 17 cm.  相似文献   

14.
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赋矿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新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赋矿地层中珊瑚和Ting石的鉴定表明,化石时代为C3-P1,结合Rb-Sr等时线年龄数据获得如下认识: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的赋矿地层时代可能为晚石炭世,而非志留-泥盆纪,更不可能为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15.
南海南部近20万年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NS-93-5柱状样取自南海南部陆坡的平缓台阶上,该处保存了晚第四纪以来正常海洋环境的稳定沉积记录。通过研究建立了南海南部8海区高分辨率的近200Ka以来有沉积序列和氧同位素地层剖面,通过与GISP2冰芯等垢对比分析,初步提示并探讨了霜次间冰期以来反映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D/O事件1-21和Heinrich事件H1~H6在南海南部的沉积记录,表明近200ka来南海南部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末次盛冰期东亚气候的模拟和诊断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于革  陈星  刘健  王苏民 《科学通报》2000,45(20):2153-2159
采用“国际球古气候模拟对比计划”对21kbBP的边界的共同设置,包括地球轨道控制下太阳辐射变化、北半球第四纪冰盖、海洋表面温度(SST)和大气CO2浓度,并尝试采用东亚地区21ka海陆界面和植被状况进行古气候模拟,报道所运行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对21ka的模拟结果,与地质资料的对比表明,该气候模拟与东亚气侯空间格局基本一致,植被敏感性试验反映21ka植被改变对地面温度和降水均有较大作用,特别是青藏高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的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对外公布了一个有关基干有甲类恐龙化石骨架的新发现,依据其头骨、脊椎和肢骨的近裔共性,研究团队认为它是一个新属种,取名为“科氏玉溪龙”。科氏玉溪龙发现于玉溪市易门县脚家店村1.9亿年前的早侏罗世地层中,是在亚洲发现的迄今最早的有甲类恐龙。该化石是一件较为完整的骨架,包括部分头骨、  相似文献   

18.
以往研究提示,c-myc和c-erbB-2癌基因在鼻咽癌中有过表达.为了阐明这两种癌基因过表达的分子机制,应用当前肿瘤研究新技术──组织微阵列,结合间期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免疫组化(IHC),对267例鼻咽癌组织、24例癌旁组织和29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进行了大样本研究.结果发现,鼻咽癌c-myc和c-erbB-2癌蛋白过表达发生率分别为48%~63%和20%~38%;但c-myc和c-erbB-2两个癌基因在鼻咽癌中均无扩增;8与17号着丝粒探针杂交则分别显示有43%~50%和20%~27%的鼻咽癌染色体呈现多体性. 蛋白表达分析表明,c-erbB-2表达与17号染色体多体性有关(P<0.0005).  相似文献   

19.
闽南粤西沿海老红砂的沉积年代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吴正  王为  谭惠忠  许峰宇 《科学通报》2000,45(5):533-537
采用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TL,ESR,^4C测年等,对广泛分布于闽南和粤西沿海的老红砂沉积地层及其形成时代进行了划分。研究表明,老红砂沉积从55.4~9kaBP都有发生,它们是晚更新世中、晚期末次冰期(玉木冰期)的风沙沉积。其中,大致可分成56~42和30~10ka两个相对较集中的都红砂沉积期,在这两期中,又以30~10kg晚玉木亚冰期(Q3^3)的老红砂发育规模最大,分布  相似文献   

20.
薛祥煦  周卫建  周杰 《科学通报》1999,44(22):2444-2448
在陕西关中西安与咸阳地区间的河流阶地沉积剖面中采集到一批古菱齿象-披毛犀化石,在研究化石标本的基础上,作了^14C年代测定及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区末次冰期极盛期的气候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大约在距今20ka时,气候温凉偏湿,适于古菱齿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稍后气候明显变干,变冷,许多动物难于适应而大量死亡。事实说明,末次冰期极盛期似乎存在气候环境的冷干、凉湿颤动。其间的凉湿阶段似反映了北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