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儒家崇奉理性,注重伦理,孝道是儒家伦理之中坚,亦具理性因素。先秦儒家的孝道理论内涵丰富,一方面主张事亲以礼,谏亲以道,要量力而为,突显行孝为修己、成人,体现出不同层面的理性意蕴;另一方面又扩大孝的适用范围,在理论与实践中导致孝道伦理的泛滥化、虚伪化、神秘化、偏执化,出现一定的非理性倾向。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形成早期儒家孝道中的理性悖论。目前,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各界采取了不同的举措,既有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当从先秦儒家孝道理论中汲取养分,发扬其理性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孝道美德,为当前孝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孝为百善之首, 原始儒家的孝道观以生孝和悼祭为核心,具有伦理道德、政治标范和宗教关怀的普遍意义.后世儒家孝道观的发展是对先秦儒家孝道原旨的疏离.  相似文献   

3.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儒家所设定的社会体系中,除了处于统治地位的“君”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之外,还有一个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即“君子”。在先秦儒家的观念里,“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而一个君子应该具有的基本的构成条件并非一成不变。从《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撷取关于“君子”的片段,梳理先秦儒家“君子观”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
孝道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据。随着中国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孝道思想也传播到越南。越南封建统治阶级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依据。孝道思想对越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孝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道"之于孝不仅具有本体、规律和原则的意义,还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崇高是孝道主体的重要审美形象,礼是孝道的行为艺术表达,孝道也表现了道德主体的审美价值倾向,和谐之美是孝道追求的社会终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仁爱之心和正确的审美观是儒家孝道的起码要求和基本前提。当今社会,爱心缺失和审美错位是影响传统孝道美德大力弘扬的瓶颈因素,深入发掘传统孝文化的道德价值和美学价值对于弘扬传统孝道美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是早期儒家为家庭和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具有较强的生存功利精神.孝道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通过分析早期儒家孝伦理的表象,可探求其真正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8.
刘春燕 《科技信息》2007,(27):479-480
本文从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形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先秦儒家伦理政治观的地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仅二卷,十八章,共1903字,在十三经中篇幅仅占0.28%,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然而此书在汉代复出后,立即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文帝时开始设置<孝经>博士,武帝时规定<孝经>是对太子、诸王进行教育的主要教科书,平帝时<孝经>被正式定为官方教科书.东汉时<孝经>入"七经",唐时<孝经>入"开成石经".北宋时,<孝经>被正式列入"十三经",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宝典.<孝经>之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根本原因是此书是对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系统、精辟的总结而形成孝道、孝行、孝治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曾子不仅影响了以后的思孟学派,其弟子乐正子春也是孔门后学较有影响的一派。该派以孝为核心,发展出一种“泛孝论”思想,其与重视仁的思孟学派存在既对立又有联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涛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2):5-10,104
曾子不仅影响了以后的思孟学派,其弟子乐正子春也是孔门后学中较有影响的一派。该派以孝为核心,发展出一种“泛孝论”思想,与重视仁的思孟学派存在既对立又有联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国人以为,孔子的思想,无外乎一些道德说教,教人从善,修身正己,讲孝导道,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的说词,而不是什么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当下国学有一种死灰复燃之势,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国学,实为一可喜之气象。诸多学者,忙于解读古学经典,当以儒家学说为始,大有还经典于民众之趋,以《为政篇》为例,孔子讨论了"德"、"刑",甚至"孝"的问题,其实质是在讨论在当时王道势微,天下失序之局面之下,如何构建政治秩序,选择何种方法重构政治体的问题,摆在孔子面前的,无外乎两条路:德或者刑,王道或者霸道。  相似文献   

15.
林安梧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1):5-11,128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生,而这与“皇权”与“孝道”相应,皆与“血缘性的纵贯轴”密切相关。顺着历史与哲学两层面而展开分析,周公之制礼作乐代表由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隐含一王权的虚化与孝道之落实。就政治文化史、思想观念史而言,此即是由“帝之令”转而为“天之命”,是由畏惧生仁敬,由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亦由此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原先的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并未真正成功。随着帝皇专制、绝对皇权的建立,孝道亦因之而被异化了,因而专制性的纵贯轴与血缘性纵贯轴极奇诡地合为一体。然而,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发展,孝道已逐渐由血缘性纵贯的专制皇权中解放开来,走向人际性的互动轴,孝道也有着崭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10-13,20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相似文献   

18.
春秋之际,礼崩乐坏,孔子出于救世之弊,大力提倡孝道,把周人具有政治伦理意义祖先崇拜的“孝”的思想发展改造为一种对在世父母的“生孝”为核心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个人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思想体系的立足点和根本点。  相似文献   

19.
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初形态的儒家从孝德的层次和境界、行孝的标准和原则以及孝德与仁德、孝与忠的关系角度入手,将"孝德"从个人、家庭领域扩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从而使它成为一个丰富和完整的伦理概念。从孔子到董仲舒,"孝德"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由伦理向哲学转变;实践层面上,则由道德规范向意识形态转变。与此同时,它也遭到了不同方面的批评。对儒家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不仅需要正确认识上述的两种转变,还需要从孝德自身的内在逻辑中来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思想中"仁"和"礼"是两个核心概念。二者相互发明,由人的主体自觉意识"仁"出发,逐渐展开、外化为公共性的"礼",达到个人道德的完成和社会良好秩序的确立与统一。这对于今天公域私域完全分离而导致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的脱节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