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了1993年10月颁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获此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也是迄今获此殊荣的第八位女作家。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妇女,莫里森用她充满感情和饱蘸血泪的笔,以一个女人的眼光来描写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辛酸经历。用她自已的话说,就是要打破“文学界的沉默”,即“在黑人姑娘和黑人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旭东 《科技信息》2011,(24):I0152-I0152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黑人权利运动的发展,一大批黑人女作家开始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艾丽丝.沃克便是其中一位。她在其长篇小说《紫色》中着力描绘了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她们所拥有的创造性。揭露了黑人妇女的艰难处境和她们抗争的曲折历程。本文分析了《紫色》中以西莉为代表的一群黑人姐妹在种族主义及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下,通过写作、反抗、歌唱等方式,开始觉醒,并寻找自我、解放自我,最终获得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邓婷  宋宝梅 《科技信息》2013,(4):55-55,57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著作《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还写了大量的论文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女性主义观点。小说《紫色》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自创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Womanism),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广泛关注。其小说《紫色》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妇女的内心生活、她们被压抑的创造天性与才能以及她们为重新确立自我、为创造自由和独立完整的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将建构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及女性身份作为黑人女作家们文学创作的话语中心,带动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改写了黑人女性边缘创作的命运,真正走入了自我的发现阶段。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6.
武雅男 《科技信息》2009,(21):187-18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誉的黑人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黑人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她主张黑人妇女应该挑战传统观念,使自己从中摆脱出来。在《秀拉》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塑造了黑人女性秀拉的形象,并赋予她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从而展示了秀拉这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本文你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秀拉》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艾里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文学界最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著作《紫色》使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黑人女作家。她还写了大量的论文阐述自己的创作观念和女性主义观点。小说《紫色》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点。她自创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Womanism),引起了人们对黑人女性的广泛关注。其小说《紫色》鲜明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观和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互助精神——姐妹情谊。这部小说通过描写黑人妇女的内心生活、她们被压抑的创造天性与才能以及她们为重新确立自我、为创造自由和独立完整的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揭露了黑人妇女在种族、性别双重压迫下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追求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体现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玛雅·安吉罗是当代美国黑人女诗人中的杰出代表,她不仅是黑人和女性的代言人,也成为了所有承担着提高美国的道德水准责任的人们的代言人。本文主要对安吉罗的诗歌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着重分析了她诗歌中所体现出的黑人妇女的觉醒以及强烈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9.
孟令新  靳瑞华 《科技信息》2009,(10):106-10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现艺术进入女性主义反思的视野,西方新女性主义政治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迅速联合,使女性主义电影及女性电影人被推到历史前台。对于美国影视业来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尤其是受到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电影、电视纷纷刻画了一大批独立但不生硬、充满磨难又坚毅隐忍的女性形象,《克莱默夫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而新女性主义电影发在经历了70-80年代的保守、尴尬、无奈之后,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时尚女魔头》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不同时代美国新女性主义电影,反映不同阶段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欧美各国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到来,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现艺术进入女性主义反思的视野,西方新女性主义政治实践与艺术实践的迅速联合,使女性主义电影及女性电影人被推到历史前台。对于美国影视业来说,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界,尤其是受到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影响,电影、电视纷纷刻画了一大批独立但不生硬、充满磨难又坚毅隐忍的女性形象,《克莱默夫妇》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而新女性主义电影发在经历了70-80年代的保守、尴尬、无奈之后,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6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时尚女魔头》取得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不同时代美国新女性主义电影,反映不同阶段女性主义电影中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讲述了奴隶制的历史创伤给黑人女性生活带来的隐痛。小说借用哥特式的写作手法,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于黑人女性来说,要想克服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并实现自我身份的建构,必须坦然面对本民族的历史及自己的过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2.
初冬季节,我有幸去采访一位美国黑人——约翰尼·福特。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黑人,他是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克基市连选四任的市长、美国“黑人市长全国会议”主席、“世界市长会议”主席。以前听说过一些关于美国黑人的事情,但印象最深的只是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脍炙人口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它们标志着美国黑人历史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那么现在美国黑人的状况究竟怎样? 在美国黑人市长代表团下榻处,一个体魄健壮、脸庞黝黑、英俊洒脱的年轻人把我领到了房间。我心想,他大概是主人的秘书吧?!待我坐定之后,他递上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民族斗争史是一部血泪史。黑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使他们一直都被视为“他者”。一些黑人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之外,成为主流社会的“他者”;另一些黑人则变成了同时置身于美国白人社会和黑人社区之外的双重“他者”。詹姆斯·鲍德温在《桑尼的布鲁斯》中刻画了这两类“他者”的形象,并指出他们走出迷茫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最近,南非一些黑人妇女和儿童为了抗议南非当局加紧推行“黑人家园”计划,来到大城市约翰内斯堡举行绝食。这反映了当前南非黑人反对种族主义政权的斗争日益广泛开展。建立“黑人家园”,是南非政权顽固奉行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的恶性发展,也是这个政策的核心。它受到国际社会的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17.
除反映美国黑人妇女反抗性别歧视、追求自我的女性主义主题外,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另一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狂欢化色彩。书中的狂欢特征主要从狂欢化广场和狂欢仪式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狂欢化广场展现了黑人的爱、幽默和乐观。加冕脱冕的狂欢仪式中蕴含着交替更新的精神。作者以狂欢的形式表达了黑人民众对等级森严的官方世界的反抗和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对美国来说,以黑人—白人为核心的种族问题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翻开美国黑人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奴隶制时代还是种族隔离时代,抑或是民权运动时代乃至今日,美国黑人对主流社会的态度始终处于融合与分离之间。这是由各个时期黑人的境遇、黑人对自身的认识、主流社会本身(即主流社会对黑人的态度)决定的。张立平的这组文章,讲述的就是美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黑人运动的特点和倾向,对看待今日美国的种族问题颇多启发。读者也可按自己的兴趣,根据每个标题下的提要,自由选阅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RalphFasold的“语言态度”分析为理论为根据,回顾了美国黑人英语的起源,较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各阶层人士及黑人自己对“黑人英语”所持态度,并指出“黑人英语”地位的提高取决于黑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历来很难出版。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黑人作家的创作多取材于黑人生活,白人读者少,而出版家们又一向认为“黑人从来不买书”,因此多数美国出版商认为黑人作家的书不赚钱。但是,随着日渐走红的文坛新星、黑人女作家泰丽·麦克米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