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的大部分作品以女性的处境与命运为主题,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封闭环境或暴力压迫等境遇下的生存悲剧。《逐爱的女人》通过两位女性的爱情对比,展现了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与父权社会的时代环境下,女性如出一辙地陷入一种封闭且循环的命运悲剧中。本文通过文本与人物形象的剖析,从两性因素、社会原因和女性自身因素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爱情与命运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榆树下的欲望》着力表现的是受自由意志支配的、源于人类自身种种欲望冲突和挤压下的个体的失败和痛苦。现代戏剧对个体主义与自由意志的推崇,使历史和社会力量对悲剧人物命运的影响在作品中被弱化。个体心理的、伦理的、以及信仰的因素成为悲剧的主要动因。无论是农场主人老卡伯特,还是伊本和艾比,都受制于表现为强烈的物质欲望,都受本能欲望所驱使。此外,伦理道德的缺失,是导致剧中个体悲剧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以美国战后南方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后裔艾米丽小姐充满悲剧的一生。作为一名女性,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并最终在离群索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析造成艾米丽悲剧命运的三种原因:父权制下的家长压迫、爱情观上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南方传统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4.
胡治艳  李鸽 《科技信息》2009,(6):112-112
《欲望号街车》是世界戏剧史上一部伟大的悲剧,其女主人公悲惨曲折的命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找到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揭示她矛盾的心理和困难的处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主人公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布兰奇是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其内心的欲望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碰撞、灵与肉的冲突把她推向了欲望的对立面,即死亡,而文明与野蛮的交锋也把这个南部文明的代表一步一步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布兰奇的悲剧命运经历了有序--无序--混乱--平衡--死亡这一熵变过程.运用熵定律来揭示布兰奇悲剧命运演变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可以窥见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悲剧,是崇高的诗,是冷峻而壮丽的美。悲剧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正是由悲剧冲突所导致的。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既是社会悲剧、家庭悲剧,又是现代心理悲剧,因而其悲剧冲突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命运、人与自身本能欲望的冲突斗争中。同时我们也捕捉到奥尼尔作为美国20世纪现代派作家愤世———悲世———虚无的情感模式,这一情感模式也是许多资本主义现代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派作家所具有的,因而具有了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7.
"逃亡"作为苏童小说人物一以贯之的行为特质,在《黄雀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黄雀记》以"梦""绳子""水塔""魂"为核心意象丰富了逃亡者的形象内涵,以3位主人公逃亡的命运轨迹展现了逃亡者因对现实的焦虑和愤怒而走向自闭、隐忍、漂泊的逃亡生活和宿命的悲剧结局,以贯穿人物命运的逃亡动作和欲望机制诠释了逃亡者的悲剧本质——主体通过逃亡获得短暂的安稳完满后,因现实缺失的不可抹灭,他们最终依然无法摆脱命运的悲剧色彩。结合拉康的欲望辩证法探讨人物逃亡悲剧的成因,不难发现主体逃亡表象背后欲望追寻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史上不朽的篇章,主人公凯瑟琳和西斯克利夫的悲剧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解读。文章从精神分析理论方面出发,结合拉康的"欲望"概念,探讨凯瑟琳的命运悲剧。她的悲剧是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人类心理结构三秩序的特征所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杀夫》是李昂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揭示了封建男权社会下"生为女人不是人"的女性悲剧命运。不论是"吃不饱"的林市阿母,饱受经济、性、精神压迫的林市,还是深受封建思想荼毒而人性扭曲的阿罔官,抑或是相对自由但同样走不出厄运的妓女金花,都共同反映了妇女悲惨的生存状况。作品的批判矛头直指男性沙文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0.
张春单 《科技信息》2009,(19):257-257
本文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些典型的妇女形象为代表,概括了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表现形式: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分析了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原因:经济上不能独立、政治上没有地位、礼教上奴化教育。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要避免妇女悲剧命运,必须保证妇女独立的经济地位、要避免妇女悲剧命运,必须赋予妇女平等的社会地位、要避免妇女悲剧命运,必须有效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分别讲述了两个行动中的英雄如何与命运、与社会相抗争的故事。透过这两个表面相似的人物,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这两种悲剧的分别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现念,是中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差异。《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是源于古希腊的命运观,是命运悲剧;而《天龙八部》乔峰的悲剧则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民族观,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2.
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玛格丽特风尘妓女哀怨命运的分析,说明在男权社会里,被置于“第二性”的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而妓女成为腐朽阶级各类人的玩物,等待她的命运只是社会的迫害,各个阶层人的凌辱。那些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心灵的纯洁,渴望正常人生活的妇女,她们只能以死亡达到对自身的救赎,她们的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男权文化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残酷扼杀;又是性格悲剧,是主人公争取某种世俗以外的价值,以反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作品塑造了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马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了,女性才会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价值,才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孙慧春 《科技信息》2013,(4):235-236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与曹禺《雷雨》这两部剧作的题目、体裁、风格等方面都很接近,显示了这两位戏剧大师在艺术创作技巧上的相似,精心塑造底层人物形象,打破了传统悲剧的观念,使家庭悲剧这一题材获得了广泛社会意义,特别是剧中女性人物的悲剧耐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解析苔丝的悲惨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苒 《科技信息》2009,(9):104-104
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描写了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的悲剧性命运。善良的苔丝勇敢地与腐朽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男权主义做斗争,但最终没有逃脱命运的悲剧。本文从性格、社会方面对苔丝的悲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蔡洋 《当代地方科技》2010,(14):162-162
晴雯是红楼梦中生命历程最短的悲剧人物。本文运用社会角色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对晴雯的悲剧命运进行层层剖析。通过对晴雯"拒客""跌扇子"等经典事件的解读分析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单纯、清高、自尊的人格特征。进而得出让人们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相应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李煜后期的词作带有一种明显的感伤情结,这种感伤之所以动人,一是由于词人以情为文,直抒胸臆;二是词中有一种勇于承担苦难之人文精神存在。究其感伤情结的成因,则是时代赋予的命运悲剧和词人禀性中的性格悲剧为之带来的双重压迫,以及对这些人生悲剧的深切体验。  相似文献   

17.
苔丝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撕·哈代最杰出的悲剧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她一生曲折,命运悲惨,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将从社会、家庭、命运及性格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的悲剧通过揭示社会矛盾,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权欲、情欲和仇恨三种欲望过度膨胀所导致的毁灭,是他表现的主题之一。通过对莎士比亚悲剧主题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刻性,把握莎士比亚悲剧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9.
《德伯家的苔丝》是代表哈代最高成就的作品之一,作者叙述了在19世纪英国传统的农业体制受到资本主义冲击逐渐解体的大环境中,一个纯朴美丽而又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的不幸遭遇及她最终的悲剧。哈代通过对苔丝从16岁到21岁几年间经历的描述,抨击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对男人和女人不公平的双重的道德标准,同时揭露了残酷的经济压迫现象。哈代反对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对苔丝寄予极大的同情。他认为苔丝的遭遇不是她的过错,但她却无辜地成了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韦克塞斯(注:苔丝生活的地区)的悲剧,是当时英国的一大趋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苔丝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她人性的弱点无疑增加了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堪称古典命运悲剧的典范。悲剧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命运的看法:命运的不可抗拒、命运的不公正,即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抗。艺术上也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