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向丽芳 《科技信息》2008,(5):327-327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设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围绕突出“以人为本”核心地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论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它从理论品质、哲学基础及具体层面等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新结合,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孙学强  孙春雷 《科技信息》2007,(29):213-213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普遍联系以及对立统一规律等哲学词汇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既重视理论学习又善于在学习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促进事业发展的保证。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90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继续,表明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要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审时度势地转变党的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问题上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建设实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文明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统一起来,理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实践与探索的光辉结晶,是解决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本文拟就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本质与理论体系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朱峰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4):143-145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当代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过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党对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飞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坚持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体现了与时俱进。在新形势下,基层党支部作为我们党的基层战斗堡垒,在开展各项工作中,必须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科学的思维模式,改革的工作思路,创新的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努力提高支部工作的创新意识,使各项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开创改革创新基层支部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完整学说。在当代中国,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发展理论。江泽民阐述了社会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使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在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过大胆的设想和可贵的探索。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在总结国内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践原则和执政理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现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我们认识、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方法,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确立起来的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无论从人与自然演进的关系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它都是科学的理论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思想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学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不断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使之中国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孙可兴 《晋中学院学报》2011,28(6):44-47,87
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才问题的论述是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逻辑理性、价值理性、实践理性的结合方面论证了科学人才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阐明了科学人才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人才问题上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生长点,是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略从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深入到解放人、解放人才资源素质潜能层面的理论创新,是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