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华  周菲 《科技信息》2007,(7):182-183
“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探索,它是将“体育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体育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体教结合”工作在高校已初见成效,但作为体育大国,教育资源落后,经济欠发达等一系列原因。“体教结合”在我国还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发展。本文采用资料法,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等科学研究发法对高校的“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体制进行探讨与分析。认为“体教结合”符合我国现有的发展现状,适应中国国情,是中国优秀体育人才培养的新的选择,符合中国高校发展的需要,但作为起步晚,起点低的中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现在仍在探索发展中,“体教结合”模式在高校的发展中还有许多矛盾与困难,如何使“体教结合”在高校快速发展起来,本文提供相应意见和建议。希望对加快我国高校现有“体教结合”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省体育局“体教结合”,合办江苏省女子垒球队,两年来。在提高运动成绩,抓好队伍建设,解决“读”“训”矛盾以及充分利用“省队校办”垒球队这一平台,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优化模式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阐述“体教结合”的价值定位和功能作用,剖析了当前“体教结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体教结合”政策取向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体教结合”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是新时期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为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而期望构建的和谐体系,是对中国竞技体育管理“举国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完善.考察中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体育与教育人才成长规律以及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等为理论支撑,概括了中国“体教结合”层次及其模式,进一步探索了“体教结合”体制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渐进式完善其体制的理性诉求,以“适合自己的即是最好的”为标准,走适宜的“体教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5.
浅谈高职教育的"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对高职教育发展的作用,介绍了国外高职教育在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我国高职教育实施“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6.
黄太斌  罗敏  朱生根 《科技信息》2012,(34):350-351
体教结合”作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决策性发展方向,目前主要在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和少数大城市名校进行了中小学与高校运动队的一条龙人才选拔模式的研究,这显然不能涵盖国家对“体教结合”理解的全意。本文立足于目前我国普通中小学及地方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所存在的现状,总结在中小学真正实施体教结合所面临的一些困难,以期为全面开展体教结合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建立有效的高校"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文中通过对高校"体教结合"30年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内容文献进行梳理评析,总结了在内涵、模式、问题、对策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存在的研究不足,提出了深化高校"体教结合"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张继勇 《科技信息》2009,(27):I0129-I0129
体育的发展不能离开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学校化“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内涵及意义展开分析与探讨,认为学校化“体教结合”培养篮球后备人才是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体教结合是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结合的重要方式,而“一般混合型”是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的重要类型。“一般混合型”模式尽管在我国有快速的发展,但存在着管理模式不到位、学生训练和学习时间冲突、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教练员的心理压力大、训练积极性不高以及经费投入等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制约着高校体教结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应该采用多种措施,健全管理制度、保障训练时间、加大师资投入、挖掘自身优势、缓解经费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体教结合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易安体”既是李清照艺术精神与美学风貌的独特反映,更是其独创性的最佳体现。“易安体”的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时代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有机统一;艺术实践与理论倡说的完美结合;“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铸语”特点。  相似文献   

11.
周皎  马慧敏 《太原科技》2009,(8):64-65,68
阐述了体育及体育公园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场地、规划、设计来满足大众要求的体育公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体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体育精神、体育行为为研究视角,从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学校全面育人理念的实施、体育教师良好职业素养的习得三方面剖析校园体育的教育价值,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休闲体育与大众健美操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休闲体育的基本特点,分析了休闲体育活动对大众健美操运动的要求,论证了休闲体育与大众健美操的关系,提出了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传统体育与时尚体育的辩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体育运动形式不断地被演绎和派生出多种形式,同时,各种体育形式之间相互碰撞、纠葛、矛盾的加剧,逐渐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其中,传统体育和时尚体育更是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热点.如何辩证地理解传统体育和时尚体育,如何给传统体育和时尚体育一个准确的定位,是一个从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简要论述了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以及如何实现它们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体育运动形式不断地被演绎和派生出多种形式,同时,各种体育形式之间相互碰撞、纠葛、矛盾的加剧,逐渐引起了人们高度的关注。其中,传统体育和时尚体育更是成为人们倍加关注的热点。如何辩证地理解传统体育和时尚体育,如何给传统体育和时尚体育一个准确的定位,是一个从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的大众体育表现以休闲娱乐为特征.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特点表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现阶段将成为以休闲娱乐为主的社会发展模式的主流.民族传统体育将继续发挥自身的健康身心的特殊功效,并有机的融入我国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为丰富人民的体育生活以及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顺利衔接是终身体育的必然要求.采用文献法研究认为,实现二者的衔接必须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在体育实践和体育意识的互动中培养体育意识;通过体育俱乐部和家庭体育实现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实践上的交流和融合;强化个体体育能力和社会体育能力的培养;转变学校体育资源专属的观念,建立服务大众的意识,学校体育场地所有权、使用分配权交给政府,管理上实行“学校、社会两扇门”制度,整合体育人力资源,实现体育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综合研究方法,对现阶段玉林市居民体育活动、体育消费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体育活动的选择呈多样化发展,同时得出,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总体趋向“经济实用”型。  相似文献   

20.
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地位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是较长的教育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具有各自的目标、任务和特点.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学校体育更具有其特殊“使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也是终身体育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人的一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就是学校体育.因此学校体育不仅对终身体育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它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